浅谈洞庭湖区玉米蚜的发生及其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而玉米蚜是玉米上常见的害虫之一,以成、若蚜群集在玉米的叶片、叶鞘、雄穗和雌穗的苞叶上为害,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一直以来,洞庭湖区玉米蚜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基于此,介绍玉米蚜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提出了农业、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有效防治玉米蚜,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玉米蚜;发生规律;为害特点;防治措施;洞庭湖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22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将会对粮食安全以及农业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而玉米蚜作为为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玉米蚜俗称腻虫,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玉米、高粱、小麦、大麦、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植物,是为害玉米的重要刺吸类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中南、西南等地。一直以来,洞庭湖区玉米蚜在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已经成为洞庭湖区玉米生产上的常发性害虫,玉米蚜的发生动态调查和科学防治势在必行。玉米蚜以成、若蚜群集在玉米的叶片、叶鞘、雄穗和雌穗的苞叶上为害,导致植株营养供应不足,雄穗因分泌的蜜露无法散粉,雌穗灌浆结实差,籽粒不饱满,秃尖较长,因此产量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玉米蚜具有繁殖力强、发生期间难以控制等特点,需深入了解洞庭湖区玉米蚜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并结合大田生产经验,提出综合防治办法。
1 玉米蚜形态特征
玉米蚜分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2 mm,淡绿或墨绿色,体表覆有白粉,头胸黑色,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腹管与尾片均为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1.8 mm,頭、胸部黑色,有光泽,其他外形特征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
2 玉米蚜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玉米蚜在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0~20代,主要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繁殖代数多,适应的温度范围广。在洞庭湖区,冬季玉米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季的3—4月开始活动为害,4—5月产生大量有翅迁移蚜,迁往春玉米田繁殖为害,到玉米大喇叭口末期虫口数量迅速增加,到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中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为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春玉米抽雄扬花期温度适宜,湿度较大,最适于玉米蚜繁殖为害。降雨较多的年份,充足的降雨使得玉米田内杂草生长茂密,从而使玉米蚜在各个季节不同类型的禾本科杂草上得以繁殖,并与作物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生物链,不断为害玉米植株[1]。
3 玉米蚜为害特点
玉米蚜在玉米苗期以成、若蚜群集在玉米心叶内刺吸植株组织汁液,导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严重造成生长停滞,甚至整株枯死。苗期蚜虫量一般很少,但是到了玉米的抽雄、吐丝期,蚜虫数量猛增,整株玉米都受到蚜虫为害。玉米蚜为害时分泌的蜜露会在玉米植株叶片上形成一层黑色霉状物,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同时还传播了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玉米蚜会刺吸植物汁液,严重消耗植株养分,破坏雄穗花粉,导致无法散粉受精;使一些茎秆及幼穗萎缩,无法抽穗结籽,进而造成严重减产。
4 洞庭湖区玉米蚜主要天敌
洞庭湖区玉米蚜主要天敌有异色瓢虫、六斑月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草蛉和蚜茧蜂等。其中龟纹瓢虫具有耐高温、适应性强的特点,且在玉米生长期内存活时间长、密度大,是控制玉米蚜的重要天敌;六斑月瓢虫食量相当大,而且幼虫的食量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大,在防治时,能对田间玉米蚜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助迁天敌,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蚜为害。因此在玉米蚜的综合防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控制玉米蚜的种群数量。
5 洞庭湖区玉米蚜的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1)玉米蚜是多食性昆虫,寄主种类多,清除田边杂草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种植前结合农事操作彻底清除田间、沟边杂草,尽量减少玉米蚜滋生场所,不给蚜虫生存繁殖的空间,进而减少虫源基数;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防除杂草,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合理施肥、合理灌溉。2)拔除中心芽株的雄穗,减少虫量。3)选用抗病耐虫性强的品种。对于食性较广的昆虫,不同寄主植物或同一寄主植物的不同品种(系)对其繁殖和种群增长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玉米蚜在不同玉米品种(系)上的取食行为有一定差异,高抗玉米品种的叶片表面和韧皮部对玉米蚜有一定抗性,因此种植抗病耐虫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3]。
5.2 生物防控
玉米蚜有较强的趋黄性,玉米苗期在田间放置黄板,在黄板上涂机油或其他黏性剂可诱杀迁飞蚜。玉米蚜还具有避灰白色的习性,可选用银白色飘带避蚜,以降低田间初期的虫源基数。提倡早期预防,可在玉米地边提早种植油菜、蚕豆或小麦,为玉米地提供天敌虫源。在玉米生长季节,可在周边栽培一些常开花植物,为食蚜蝇、寄生蜂、草蛉、瓢虫提供蜜源和转移寄主,以此来稳定各类天敌的活动,从而控制蚜量的增长。此外,还可以实时投放商品蚜茧蜂或异色瓢虫进行防控。
5.3 化学防控
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查看玉米蚜的增长速度及数量,同时根据田间调查的天敌种类、数量及气候条件,确定防治玉米蚜的用药种类和时期。选用低毒生物药剂,及时发现,提早用药,在虫害发生初期有效阶段控制其蔓延。在确保药效的情况下,选用低浓度,能杀灭蚜虫也保护天敌的农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据玉米蚜的田间发布特点和玉米蚜的发生规律,在苗期喷药,降低虫源基数,在抽雄期再次使用触杀、内吸的杀虫剂,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玉米种子可用吡虫啉拌种防治苗期蚜虫,生长期防控时,可选吡虫啉、吡蚜酮、阿维菌素、啶虫脒等药剂,按药品说明进行防治。采用药剂防治时要注意,当玉米苗期草间小黑蛛、瓢虫、食蚜蝇、草蛉数量较多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药剂防治或选用对天敌无害的农药防治[4]。
参考文献:
[1] 申洪利,陆建高.浅析玉米蚜的发生及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03(6):10-11.
[2] 赵曼,郭线茹,李为争,等.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3(15):4707-4714.
[3] 藏宏图,牟丰盛.吉林省玉米蚜的发生及防治[J].吉林农业,2016(24):88.
[4] 崔香仙.玉米蚜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12(4):31.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6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