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直以来,文言文教育都是高中语文教育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首先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的应用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其后围绕语法推断技巧、字形推断技巧、字音推断技巧、基调推断技巧等四个方面,重点提出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语言结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提出:“如果说,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由此可见,掌握合理可行的推断技巧实现文言实词词义的准确解读,是提升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最佳策略。
一、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国语言环境的演变发展,现代词汇系统与古代文言词汇系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而导致高中学生很难读懂文言文作品、理解文言实词词义。此时,做好各类词义推断技巧的教育普及工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与学习方法,进而有效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阅读困难和解读障碍,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支持。此外,做好词义推断技巧的教育普及工作,提升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自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激发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进而在提升语文教学互动性、高质性的同时,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
二、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语法推断技巧
所谓“语法推断技巧”,即结合词语类型的应用规则和句子结构的标准形式,查看词句中是否存在字词省略、结构倒置、语句不通等情况,进而实现文言文中实词词义的准确推断。例如,在阅读《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一句时,“沛公”“军”“霸上”三个文言实词皆为名词,从表面上看无法实现语句结构的通顺衔接。此时,便可应用语法推断的技巧,基于名词之间通过动词衔接的行文规律,推断“军”字的动词含义为“驻军”。这样一来,将“沛公军霸上”解释为“沛公驻军在霸上”,就十分通顺了。同样的,《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一句中的“王”字,也可结合语法推断技巧进行解读,得知“欲”后应接动词才能达成语句通顺,进而推断出“王”的词义应为“称王”。
(二)文言实词词义的字形推断技巧
所谓“字形推断技巧”,即结合文言实词中某一字的结构组成和形态表现,推断出其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以《鸿门宴》中的“啖”字为例,从字形结构来看,“啖”主要由“口”与“炎”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炎”与“啖”字读音相似,故为形声字中的声旁,那么口便为表达“啖”字含义的形旁。此时,高中学生再结合“口”的含义范畴,将“啖”字代入文言文句子“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即可推断出“啖”的词义为“吃”。
(三)文言实词词义的字音推断技巧
所谓“字音推断技巧”,即以文言实词中某一字的读音作为切入点,通过联想、寻找并匹配与该字“音近义通”的字,实现词汇乃至句段的推断理解。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大多数应用通假手法的文言文词句都可用这一推断技巧进行解读。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若将“五采”一词单独拿出来看,很难判断出其词义。此时,即可应用字音推断技巧,联想到“彩”“踩”“财”等“采”的同音字。其后,再将这些同音字代入整句当中,了解“五采”一词对“天子气”的修饰作用,即可判断出“采”为“彩”的通假字,进而得知“成五采”实为“成五彩”,即彩色的意思。同理,《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项王则受璧,置于坐上”的“坐”,都可以从字音的角度进行推断,得出“邀”与“座”两个“音近义通”的字,词义为“邀请”与“座位”[2]。
(四)文言实词词义的基调推断技巧
所谓“基调推断技巧”,即通过联系词句及上下文的情感基调,分析文言实词准确词义的推断方法。例如,初读《鸿门宴》的“旦日飨士卒”一句,大多数高中学生很难对“飨”这一生僻字产生理解。根据字形推断和语法推断的技巧,高中学生可初步了解到“飨”字应与食物有关,且为衔接“旦日”与“士卒”两个名词之间的动词。但从“旦日飨士卒”依据来看,学生无法确定“飨”的情感倾向究竟是负面的“使士卒饥饿”还是正面的“使士卒吃饱”。此时,便可应用基调推断技巧,对上下文的情感基调和语言意境进行整体分析,进而了解到“飨士卒”这一行为的目的是“击破沛公军”,即犒劳士卒、鼓舞士气。这样一来,便可推断出“飨”的词义为“用食物款待”。
总而言之,结合语法、字形、字音、基调等进行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解读,可表现出良好的技巧应用效果。所以,在日常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应结合上述推断技巧,充分发散思维、联系文章情境,对文言实词的词性、结构、情感倾向进行综合考量,便可快速得出准确的文言释义结果。
参考文献:
[1]周林炜.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D].锦州:渤海大學,2016.
[2]连志斌.简论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编辑 李 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1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