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职技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内容相对独立且难以理解。职技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课老师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就多年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提出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职技校学生;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158-02
一、职技校学生基本情况
现阶段,职技校的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主要是社会对学历教育的重视,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在16岁左右,处于“三观”尚未形成,身心发育不充分时期,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淡薄,综合素质普遍低于普高学生。有的职技校学生入学后,表现为上课爱睡觉、讲话、课后爱抄作业,没有任何努力的方向,沉迷于手机游戏,不爱参与集体活动,对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教育爱理不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颇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有些无所事事的学生会因为小矛盾滋生闹事,有的跟社会小混混没有多大区别。这种学生在课堂上,任课老师即使用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能将授课内容完全教授给他们,这也是每个任课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自主学习能力
在职技校学生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让学生独立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兴趣。而职技校学生存在主动学习能力差、能动性差、学习方法不科学等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个人认为,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而让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提高积极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把日常生活中的电工电子技术内容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兴趣,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动力。其次,自主学习还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职技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易培养,电工电子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抓住职技校学生的特点,遵循“够用就行”的原则,对那些晦涩难懂、意义不大的内容,在备课时按照大纲要求,有取有舍。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分组教学方式,在小组中进行问题讨论解决,除了教会他们在课后自主探究学习,还应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此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当然,要想有效地、快速地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工电子课程中的应用
职技校教育是一种职业能力的教育,最终要让学生适应岗位要求,胜任岗位。行动导向教育法符合职技校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行动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以企业生产任务为目标,注重技能,突出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分组教学设置提问,学生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情境教学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在电工电子课程中行动导向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比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内容时,可以设置接到某企业订单,安装正反转电路,具有多种保护及紧急制动功能。此时可采用六步导向教学法:(1)分析任务。分析要完成该任务所使用到的工具、仪器、原理图、安装图等,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安装工艺等,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提炼。(2)搜集信息。教师可针对性地将课程重难点设置在内容中,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特色资源库等进行知识查阅,并由小组进行总结汇总,教师对汇总结果进行评判和反馈,得到最有效的信息。(3)制订计划。在这个阶段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将总任务进行细分,制订计划,按计划实施。比如可让小组一思考如何实现正反转;小组二思考是否有改进工艺的方法;小组三完成正反转电路图的绘制;小组四负责采购所要的耗材和元器件;小组五负责安装图的完善和安装步骤及调试方法。教师在给各小组分配任务时要考虑到每组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讲解,保证每组所完成任务的正确性,并告知学生重难点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该知识内容。(4)任务实施阶段。导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模拟企业角色,比如给学生定义成任务分配、库房管理、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监督、检验员等工作,成员按照分配好的任务各自完成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角色扮演。(5)检测、检验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每小组成功完成安装的基础上,小组对自己安装完成的产品进行通电检测,如果检测过程出现故障要对出现的故障及时排查,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记录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起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作用。(6)评价与反思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为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几个部分,学生对自己完成过程进行评价,别人对自己完成的产品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整个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要公平公正,有理有据,必要时可以将这些评价提供给用人单位,给学生一个综合评判结果。反思阶段主要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可让小组成员进行匯报指出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优缺点,主动思考改进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导向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高,参与课堂的时间也增加了,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注重引导,从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但行动导向对老师的要求极高,不仅有教育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要求,还有角色转变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是现阶段职技校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融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通过引趣激思、引疑激趣的方式來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探索新知,锻炼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性电工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职业适应和应变力,也给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电工基础、电路分析、模电、数电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一体化教学就是通过设计知识、技能、素质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课程中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如基本电路组成、基本物理量、基尔霍夫定律、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电路、放大电路等相关知识。技能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正确操作使用各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对常见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能识别、检测;对一般电路如逻辑电路、时序电路、电源电路等能进行调试和维修。素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团队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安全操作、文明施工的职业素养。以“直流电流”这节内容为例,专业知识主要是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知识;掌握欧姆定律、串并联电阻的计算;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等相关内容。职业技能主要是读懂电路原理图,根据实物图绘制电路原理图,正确使用电流、电压表;学会用伏安法测量阻值等。职业素养培养主要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刻苦钻研、优质施工的专业精神。在课程实施阶段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实训演练,打破传统教学,实现理论和实际操作一体化、通过图片、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驱动结合巡回指导,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演示探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一体化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过程评价和考试评价相结合模式,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评判结果。
五、勇于创新,有的放矢
根据职技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传统教学肯定是上课“倒下一大片”,玩手机、讲话、影响课堂秩序,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然行不通。职技校年轻老师一定要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中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改变传统模式,增加互动教学,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学生也易接受。此外针对职技校的学生,教学内容一定要进行简化、以学生听懂为主要目标,摒弃烦琐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以学生将来就业“够用就行”的原则进行备课,给学生明确的目标,针对职技校校三年制和五年制的学生备课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做到难易有别。同时,电工电子技术老师可以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将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相互学习和借鉴方法,平时上课时可多利用时间进行相互听课交流,吸取别人好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要勇于创新,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勤于反思,才能有的放矢地将课程内容讲授好、把握课堂,终达目的。
六、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广泛,技术日新月异,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学习和领悟每一个教学方法的要义,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要结合职技校学生的特点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不断积累和探索,最终成为该课程教育教学的领军者。
参考文献:
[1]崔毅.浅谈电子综合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J].教育观察,2017,6(22):94-101.
[2]马凯.探究行为导向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7(6):102.
[3]马英.提高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8):101.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