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市场服务,更加高效安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下,风电机组要运行20~25年,故障率的增高会带来很多经济损失;出质保的机组逐年增加,对大容量机型的追求,以及平价上网带来的成本压力等,都使得风电的智能运维、技术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201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主办方,以风电智能运维、老旧风电机组的技术改造为议题,设置了专业技术论坛。来自风电场一线的场长们,则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建议。同时,风电行业安全培训研讨会暨全球风能组织(GWO)中国委员会第六届年度会议,重点探讨了如何加强安全培训。
  多层次建立智能系统平台
  在大數据技术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风电企业建立了多层次的智能系统平台,来自金风科技、三一重能、运达风电、中国海装、维斯塔斯、中车株洲所等多家企业的演讲嘉宾。围绕故障预警、智能诊断、运行评估等环节介绍了他们在智能运维中的数字化应用。
  对于风电机组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倒塔、着火,金风科技对此做了相应数字化对策,通过实时数据回传,建立相应数据监测模型,只要前期征兆出现,就能够及时通知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此外,通过数据模型,还能及时发现可能遭受重大雷击风险的机位点、功率曲线异常等情况,将相应的排查方案发送到现场。
  来自运达风电的工程师则表示,故障预警通常采取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基于运行状态,针对同一台机组.对比之前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看是否发生了改变,再结合专家知识库,运用不同的复杂算法,对机组的当前状态实现快速诊断;二是基于事件预测,即基于已有数据,从机理上分析故障的特征。两种方案结合,可以得到较好的预警效果。
  中国海装大数据预警平台采取层级格式的架构,可实现风电机组级、风电场级、公司级数据的采集整合,构建了所有风电装备、故障算法模型库,将各种数据分析算法进行组建化、服务化的分装,便于以统一的服务方式提供给各个业务系统,共享应用。
  维斯塔斯建立了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实现风电场可视化服务,能够提供预警、知识学习、风功率预测等;在执行层,整体生产管理后台通过移动端发给现场一线人员。为服务的风电机组建立远程运维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监控。在模型运行方面,针对某个部件,将10年的数据处理后放入模型后台,通过分析引擎上的诸多模型,从中定义出哪些模型可以应用于某种情形,部署到正式运行的系统上,再将输出打包给客户。
  通过智能化平台,借助手机APP,运维人员即可实时观察每个风电场、每台机组,区域运维中心可以获取年度运营情况、发电量故障时长、计划停机时间等数据。风电场管理,开展系统性远程维护
  来自一线的风电场场长,能够更直接深刻地了解设备的性能,出现故障的症结在哪里,哪些发展理念是合适的,能否正确指导现场的生产……CWP 2019邀请了部分风电场场长代表,将他们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意见和建议呈给与会者。
  风电场运营成本与利润之间存在制约关系,现场人员经验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对风电场整体性判断差,风电项目分散,管理人员日常不能在现场指导工作,现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这些都是一线风电场人员需要克服的难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预防性维护服务的理念,通过预防性维护策略的实施,借助智能化的决策和执行方案,远程管理风电场。在执行中,更加突出主动性,人员思想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动自发,设备治理从被动检修转变为主动预防。
  在资产运营方式上也更加强调计划性。通过平台支撑,实现了集控与区域运检的物联,制订了工作流、缺陷流、费用流,规范了现场的生产业务,实现了资产透明呈现,通过分析各项生产指标,实施调整策略。在经营模式上,一些企业将生产部门剥离,成立了资产运营管理公司,来完成大修的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同时对整体的技术进行有效的统筹和把控。
  海上风电,开展集约化运维管理
  为了实现海上风电远程监控、现场少人值守,统一规范管理,适应规模化海上风电开发,不少企业在运维模式、检修模式、资源配置及业务的分布和拓展方面,开展了集约化运维管理的尝试。
  集控中心的建立,能够对区域内管辖的电站进行运维监控,分析场站的风电机组、线路、电压及故障原因,为检修点提供技术指导。可靠性预测,可在设备当前可靠性基础上给出中短期预测趋势,为现场运维人员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
  在检修模式上,根据交通条件,在电站集中区域设立检修点,满足现场大型设备和特种资质的检修,其他项目则由检修公司自主完成。其带来的好处是,运维的响应时间和质量得到了保证。
  在资源配置方面,一些企业配置专业的检修设备和运维船舶,开展了海上风电场的预防性运维试验,还探索目前先进的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水下检测等。
  在业务分布和拓展方面,企业制度更具规范化,例如,制定了标准作业指导书,规范所有工时,将全年检修维护工作进行定量分析,以此分配场站的具体人数。
  基于海上风电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运维难度较大等原因,嘉宾们特别强调,要提前加强海上风电的人才队伍建设,及时培养和储备,特别是招聘风电机组电器理论扎实的人才,经过理论和现场实操学习,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现场故障处理和积累,才可能培养出一支专业的运维团队。同时,检修资质和业务资质也是运维人员从业的基本要素,不可忽视。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工服分公司装备中心工程师李浩文表示,随着大型海上风电场不断走向远海,只有从运维质量、专业装备、专业人才等全方位突破,加速优胜劣汰,用更加专业、先进以及创新的后运维服务,才能满足行业的最新需求,为风电场的实际运营带来良性效果。
  技术改造,激发更多创新
  对老旧风电机组、故障率较高或者即将退役的机组,投资者希望提高利用率,最大化收益,开发商和整机厂商则希望通过技术改造延长机组寿命,这些利益诉求激发了产业的技术创新。   在工作模式上,不少大型企业成立创新工作室,打造技术改造的核心能力,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先进的技术工具开始应用于技术改造,例如,检测机器人可以对机组进行多方位的体检:发明装置层出不穷,例如,电池健康预警、轴承漏油改造等。为塔简平台的盖板上下舱加装机组传感器,人体通过之前或之后可以自动开关。
  为了及时响应技术改造中的设备需求,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网上供应商系统,提高了备件采购的及时性和检修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采用修旧利废或依托厂家进行维修.大大节约技改成本。
  针对技术改造成立的专业公司也承接了产业的部分需求,经营范围包括提供资源评估、偏航校正、叶片加长,及桨距优化等一系列性能提升方案。
  令人满意的技改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企业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2009年投产的内蒙古苏右风电场一、二期50臺风电机组,故障频繁,可利用率不到80%,中广核经过3年综合治理和2年齐抓共管,机组可利用率提升到99.6%。安全培训,期待国际国内标准相结合
  据最新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风电从业人数突破50万,占到全球风电从业人数的44%以上,由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因素,现场一线运维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对新增风电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非常大。
  为了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国内涌现了不少大型的培训机构,包括业主单位、整机厂家、第三方运维公司等。在会上,来自金风科技、远景能源、西门子歌美飒、上海电气、中广核、国电思达等企业,从价值观、安全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心得、营造安全氛围,以及识别和消除安全风险、构建事故管理体系等,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全球风能组织(GWO)首席执行官Jakob LauHolst向与会者介绍了全球风能组织新的培训标准体系,以及什么是好的培训。
  来自国电思达的刘昊表示,目前,国内的培训受限于讲师资源,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很难满足运维工作人员的现场实际需求。国内的培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厂家仍以自己的经验为主,在培训中很难形成迭代,不利于整个行业培训的发展。GWO有一定的标准,但是相对课程比较固定。如何把GWO的标准课程和企业自身的培训课程有机结合,肯定是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同时,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如果培训中能够采用VR虚拟技术,不仅可以使学员对部件的内部构造、运行原理有更深入了解,同时能够更安全地对部件进行实操的培训,将是未来培训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3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