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特色德育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德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德育。特色德育必须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社会的公认。
关键词:特色德育 教书育人 活动育人 环境育人
新时代的教育观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赋予学校德育以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应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
一、教书育人——德育与学科教学相渗透
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要求任课教师要摆脱德育工作枯燥而空洞的说教,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动脑筋,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德育课教师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文明礼仪》知识讲座,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语文教学则强化写作的实效性,将应用文、演讲稿、新闻焦点的分析等作为写作课的重点,建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在专业课教学上,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室即车间、实训即生产”的理念,突出“学中做”“做中学”。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实施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自主创意,小组交流,师生共同点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1]。
另外,除了思政课程外,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还要课程思政,即深入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工匠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使德育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二、活动育人——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德育
“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新形式在学校活动的各个层面百花齐放,形成中职学校的特色德育,即文明德育、快乐德育、和谐德育、阳光德育。
1.以学雷锋、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为载体,打造文明德育校园
由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到附近社区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倡导“关爱老人,弘扬雷锋精神”,将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将德育工作融入公益。还可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文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倡导校园新风正气。这既是学生倡导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学成才的一种途径,并且活动方式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过程需要,完全摆脱说教式教育模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同时,还可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文明习惯,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各种活动体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雷锋精神跨时代的永恒价值及文明礼仪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达到文明德育教育的目标。
2.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形成快乐德育
在形成快乐德育的过程中,相继开展“我是校园大明星”、情景剧、卡拉ok大奖赛、迎国庆文艺会演、迎元旦会演、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学艺术、爱艺术、展才华的意识,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培养高雅情趣的功能。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快乐地抒发着对国家、对集体、对幸福生活的祝福,展示青春的责任与理想以及积极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3.以法制活动为载体,形成和谐德育
学校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阵地,定期举行法制报告会,进行法制、安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法律及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增强法律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安全常识,达到和谐德育教育的目标。
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工作,通过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使学生明确和掌握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通过行为规范教育以及安全自护教育,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識、环境保护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4.以心理活动为载体,塑造阳光德育
学校开展的“塑造阳光心灵、放飞青春梦想”的主题活动,特色突出,内容丰富,活动多样,采取宣传板报、心理健康讲座、电影赏析、教育基地参观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添了精彩一笔。
(1)“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健康心理主题班会活动不仅是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途径,更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班会不仅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认识,引起广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人际关系对于个人成长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使大家享受到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2)以特殊群体为重点,为孤残弱势学生奉献爱心。学校注重孤残弱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身残志坚,追求美好”的理念,通过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困惑的调查,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心理疾病,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思维模式,从而改善自己的性格,使他们有能力自主处理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达成自我人格内部的基本和谐。
三、环境育人——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校的环境育人,不仅仅表现在绿化、美化校园,办好宣传橱窗、长廊、阅报栏、标语牌、黑板报及出版刊物等,还表现在各系部志愿者小队、学雷锋值日小组、礼仪小分队在校园中的各种服务活动,这成为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使校园的每一个景点都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练就其娴熟的技能,提升着良好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申在文,艾鹏.中职教育漫谈[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