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量大,涉及历史背景、时间、流派、人物等较复杂的知识线。工科背景学生缺乏史论类课程学习经验,单纯应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效果不甚理想。以工业设计史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例,通过翻转课堂及信息化等教学模式等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对史论类课程的兴趣,从而构建针对工科背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 信息化教学 课程设计 工业设计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37-02
唐太宗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首先可以让该专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它是如何从无到有并发展至今;其次,学习历史可帮助学生开拓设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并同时培养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梳理清楚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脈络,才能够为将来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工业设计史该门课程无论在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还是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来支撑及衔接后续的专业课程。
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工业设计史课程仍较多沿用传统式的理论教学授课法及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效果与其课程重要性并不完全成正比。其中有授课方式、学科差异、学情差异、学校差异等个体因素差异,再加之工业设计史课程开设历史较短,国内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研究在学术网站的数量也未过百篇。不过近年来,翻转课堂、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史论类教学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下面笔者就通过自己在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的问题点梳理,并针对性地提出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做详细的探讨。
1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点梳理
1.1考核方式传统
传统式的试卷考核方式,其内容构成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常见题型居多。但通过试卷考试容易让学生形成以结果目的为导向的上课思维,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试重点,分数能过及格线便等于学过了该课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针对理工科工业设计学生做过访谈调研,得到的反馈总结为以下几点: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多、文字量大,时间线、人物等信息错综复杂不好记忆;不知道学习史论的用处在哪;对此类课程有抵触心理,相比来说更愿意考计算类的试题。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形成的应试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让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1.2理论无法应用到实践
客观原因来说,工科背景学生缺乏文史类理论课程的前期学习经验,学生容易把理论学习等同于背文字、记时间、记事件等枯燥乏味的概念。并且笔者所授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未深入和系统化,无法从宏观上理解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应用方法。客观原因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学习心态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也就更难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理论联系实践,老师的教学也从而陷入被动局面,无法展开有效的实践性辅导,从而导致课程在考试结束后无法服务于后续课程,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真正教学目的。
1.3教材内容量大,课时量稍显紧张
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主要以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教材以工业设计发展的时间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总四个篇章十二个章节。笔者所授该课程课时为24学时,也有大部分学校为32学时。在该常用课时数下,让学生对每一章的内容充分理解,并且能够形成前后联系的立体知识体系,是一件较困难的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和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只能尽量做到知识点全面讲解并通俗易懂。但这样的授课方式弊端在于损失很多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时间,课堂很难以多形式、多维度的灵活方式展开。
2针对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工业设计史的课程教学目的应该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完该门课程后达到以下效果:熟悉相关设计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现象解读与意义构建能力,特别关注生活方式和价值创造。这也恰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后的理想目标。因此,如何在短期内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形成主动探索的思维模式,再到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与当下时代结合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育资源信息化、知识途径多样化的大背景下,笔者将整合当下新兴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方面重新构建针对工科背景学生的工业设计史课程框架及模式。
课程内容简单化、逻辑化、趣味化。在教学设计当中,可以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片、图标、关键词、时间轴、故事线等形式,并增加短视频、动画等贴合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课堂内容半翻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对于设计专业的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理论型的史论类课程。翻转式课程教学,将理论内容慕课化,利用课堂时间交互讨论、答疑完成学习。但是针对工科背景的学生,史论类课程学习前期铺垫少,经验积累不足,若完全采用翻转式教学,把课程内容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后的慕课视频当中,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学情,因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方法,一定要贴合实际、量身打造,根据不同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方案。在本次教学改革中,笔者采用结合传统课堂的半翻转式教学,分离堂课内容主次,提取主要内容由教师讲解并简略串联次要内容,次要内容知识点由教师提前分配任务,学生在课下以视频、教材、文献等多种方式提前进行学习及准备。由此形成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学生分享、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半翻转课堂模式。
以任务驱动、主动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重点在于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结合半翻转式课堂教学及课后自学,教师给予学生课题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后进行多维度的课题内容探索,并以PPT或其他数字化方式在下一堂课程中进行课题汇报,并与同学及老师围绕课题再次进行互动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具体设计与实施方案
工业设计史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何人可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业设计史》第四版。授课对象为理工科招生的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大一学生,授课时间为大一下学期,总时长24课时。本次教学改革模式将着重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维度的互动课堂,以及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半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来重新构建工科背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环节及模式。
课程伊始,教师可利用第一节课与学生做好课程铺垫及准备:第一,师生互动加深了解。教师掌握学情是备课的必要内容,但是单方面的了解学生的人数、年级等信息远远不够。教师可通过交谈式、调研式在课前提前了解该年级学生对该门课的态度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接收方法,以便可以按需调整课程设计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第二,讓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整体框架、教学安排、上课方式等相关信息,以便让学生自己对课程有整体的了解和准备。第三,按课内课题任务提前确定班级分组,小组成员3-4人。以下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案例基于2课时共90分钟的课堂流程安排。
3.1课程开始,导入课堂(10分钟)
课程导入是一堂课非常重要的开端,好的导入方式可将学生在课前的散乱状态迅速收回并吸引至课上。通常导入方式不局限于一种,游戏式、提问式、故事式、视频式,笔者会根据每次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程导入方式,例如,第四章机械化与设计,内容以19世纪的技术与设计对道路、交通、生产等产生的影响展开,课堂开始可以将大家熟知的美国汽车品牌福特在此背景下的发展故事作为线索,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的情境。
3.2半翻转课堂内容(上),教师以主线串联课程内容(40分钟)
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课前),学生课前通过视频、教材、网络资源提前自学。在自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记录笔记并梳理自学时的出现的疑难点,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及时解决问题、消化问题。第二部分(课上),教师通过提前备好的课程,给学生串联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仍然以第四章机械化与设计为例,在经过以福特汽车的发展故事为课堂导入后,学生对于较为熟悉的事物自然产生好奇心理,此时趁热打铁,教师以引导的方式串联引入在19世纪技术是如何推动工业的发展,将机械化过程应用到大量新产品的生产上,从而成就了当时的交通、制造业的崛起,也让福特的汽车流水生产线生和汽车设计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了福特传奇。教师主次知识点讲解串联将逻辑性的背景、时间、人物等,通过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与学生课前自学内容形成呼应,更好的巩固理论内容。
3.3半翻转课堂内容(下),小组课题汇报与分享(40分钟)
该教学环节将讲台交给学生团队,每次课程将由一组同学分享与此次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内容,主题题目由教师在上节课末提供给学生。例如,在上第四章课程之前,教师将课题“英国交通工具发展过程、背景及影响”给予报告小组,小组成员就课题通过网络、图书、文献等途径展开相关知识背景、技术手段、关键人物等资料收集,并制作主题汇报PPT,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分享给其他同学。小组主题分享完毕后,可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观点,形成探讨点,让知识在课堂活起来。通过相互交流,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三维互动空间,保证知识消化的时效性。
3.4最终考核及拓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与最终的卷面考试按比例构成最终成绩。在此次课程改革的考核方式上,可保留平时成绩的比例,内容由学生的考勤、课堂活跃度、课题汇报构成。最终考核目的为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考核形式通过研究报告及延续设计两部分内容构成。研究报告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是否能够由点到面进行多角度、扩散式的拓展研究及自我观点提炼,也是一个知识由吸收、内化、思考、输出的过程。延续设计则是对理论内容的实践应用,工业设计是一个让学生能够通过设计作品说话,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通过期末的研究报告题目,将主题二次延伸至实践性的创新设计,达到最终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设计实践的教学目的。
4结语
“半翻转课堂”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针对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学生而设计,引入新兴教学手段但又不完全抛弃传统式课堂,旨在调动学生面对工业设计史这样的史论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转化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知识体系,为后续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课程铺垫理论基础与设计依据。通过半翻转课堂的应用,扭转了学生对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态度,改变了大部分学生应对史论类课程背诵文字、考前突击的无效学习方法,理解了学习行业历史的重要性,并且明白了如何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当下设计的发展演变,从而能够建立自己的设计观和设计思维。
作者简介:王丹萍(1989-),成都工业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方向。洁茹(1985-),成都工业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交互设计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