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的主要环节与病虫害防治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水稻作为我国种植范围较广的农作物,其种植技术虽然在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高产种植技术也比较成熟,但由于技术推广普及速度较慢,很多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直接影响到了水稻质量、产量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基于此,结合当前我国水稻种植现状,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同时围绕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要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05
1 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
1.1 合理选种
在农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市场上的水稻品种多样,由于不同水稻品种的成熟周期、生长环境要求、单位面积产量等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水稻种植前,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收获季节以及市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稻种,保证稻种特征能够与当地环境条件、市场需求相适应。同时,在绝大部分地区,农户都应以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熟期适中、米质优良为标准选择水稻品种。另外,在拿到水稻种子后,农户需检查稻种的包装、种子籽粒及标签等,以保证种子质量,如出现包装破损、标签字迹模糊、二次封口、籽粒大小颜色不一致、破损粒过多、标签内容不齐全等问题,应立即更换稻种,以免因稻种质量问题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及质量。
1.2 种子处理
在购买到合适的水稻种子后,需对稻种进行专门处理,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水稻出苗率与成活率。水稻种子处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1)从种子筛选入手,根据种子饱和程度及健康情况进行筛分,选出品质优良的种子,并将其中品质较差、携带病害或饱和度较低的种子去除。2)选择平整开阔且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场地,将种子铺开晾晒,促进种子水分蒸发、后熟以及种子内酶活动,提高发芽率,同时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杀菌作用,降低病害发生率。3)在晒种后,将种子与适量药剂、肥料搅拌均匀,以达到杀虫杀菌、补充养分的目的,对水稻育苗工作十分有利。除以上种子处理方法外,浸种、催芽、硬实处理、层积处理等方法也都可以达到种子处理的效果,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种子处理方法。
1.3 播种育苗
1.3.1 前期准备与播种
当前我国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因此在完成种子处理工作后,还应根据当地耕作制度选择合适的时间播种育苗。一般来说,虽然不同地区的实际播种时间不同,但总体上应于气温稳定在5~6 ℃时开始播种,以保证水稻的发芽率、出苗率及整齐度。另外,虽然不同地区水稻的育苗工作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应坚持以下4点。1)在育苗地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渗水性良好、地势平坦且相对较高的非盐碱地,以方便排灌,避免因耕地积水而出现烂种、烂苗等问题,同时也能避免盐碱物质对水稻秧苗生长造成影响。2)在选择床土时,除了要保证土壤疏松肥沃,还要严格控制土壤酸碱度,以免影响水稻种子发芽及秧苗生长[1]。3)在整理苗床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要求控制苗床的长宽、四周沟深及宽度,苗床挖设完毕后要将地面的土壤耙细整平,以便于进行后续播种工作。4)播种前需要根据土壤的理化性质确定适宜的粪肥及硫酸铵、硫酸钾等化肥施用量。待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完毕后,将苗床浇透水,然后进行播种,播种时要保证种子分布均匀,虽然单位面积的播种量需要根据具体移栽方式而定,但每个孔穴通常应播2~3粒种子。
1.3.2 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可分为温度管理与水分管理2部分内容。1)温度管理。需要从育秧棚封闭后开始,农户要通过观察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来判断当前水稻的生长阶段,根据秧苗生长阶段来控制育秧棚内的温度。例如在水稻秧苗1叶1心期,育秧棚内温度应在30 ℃左右,在进入到2.5叶期后,则应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0 ℃以下。整个育苗期必须对育秧棚内温度进行密切监控,一旦温度过高应立即通过加大通风口等方式降温,以免出现高温烧苗现象。另外,在正式插秧前,还要预先撤掉棚膜,帮助秧苗尽快适应外界温度。2)水分管理。农户需要分别在播种前、出苗后浇水,浇水后在地面覆盖地膜保水,浇水频率、次数及浇水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4 整地
水稻整地的方法与时间并不固定,不同地区应根據耕地条件及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整地方法,确定适宜的整地时间。例如在灌溉水稀缺或灌溉不便的地区,应选择在秋季整地,既可以省去泡田环节,降低水资源消耗,同时还能促进土壤熟化,杀死耕地中虫卵、病菌与杂草种子。在水源丰富、灌溉方便的地区,则可以先在秋季翻整土地,之后在春季进行旱耙整地,以达到更好的熟化土壤效果。在整地过程中,农户需要控制翻整深度,一般以15~18 cm为宜,以免因翻整过深而打破犁底层。
1.5 插秧
整地环节结束后,可选择合适的移栽时间进行插秧,不同地区的插秧时间同样需要根据气温来确定,如当地气温能够持续稳定在12~13 ℃,即可开始插秧工作。插秧时间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插秧时间过早可能会延长缓苗时间,影响秧苗的成活率与生长发育速度;过晚可能会延缓水稻的成熟期,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与质量 [2]。在插秧过程中,农户需要对秧苗的品种特性及生长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根据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能力及秧苗素质来调整单位面积插秧量。如秧苗素质较好或稻种分蘖能力较强,可适当降低单位面积插秧量,以免出现过度密植的情况,反之则应适当增加单位面积插秧量。
1.6 科学施肥
不同地区的耕地、水稻品种、秧苗生长情况等因素完全不同,水稻施肥在总体上应坚持混合施肥的原则,综合施用有机肥、化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有效补充水稻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促进水稻秧苗健康发育。在施肥前,需提前了解近期天气情况及稻种特性,以确定适宜的施肥量,例如抗病性较弱的水稻,可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抗倒伏能力较差的水稻品种,则可以在追肥阶段增加钾肥的施用量,以增强水稻茎秆的韧性。在施肥比例方面,氮、磷、钾肥通常应按照2.00∶0.75∶1.00的比例施用,具体施肥时还需根据水稻品种特性、气象条件、目标产量等因素适当调整,对于有条件的农户与地区,还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测算耕地营养元素含量与稻种各阶段养分需求,据此确定具体的施肥量与施肥比例,以全面补充水稻生长所需营养。 1.7 灌溉管理
稻田灌溉可分为3个阶段。1)在插秧结束1 d后进行,灌溉量应以灌到苗高2/3处为准,如当时温度较低,则可适当加大灌溉量。2)在返青灭草后进行,灌溉方法以浅水灌溉、间歇灌溉为主,不同灌溉方法的操作虽然略有不同,但无论选择何种方法,灌溉量都应保持一致。通常情况下,浅水灌溉水层深度应在3~5 cm,而间歇灌溉的水层深度则要控制在7~10 cm。3)在水稻秧苗抽穗开花后进行,灌溉时应采用前期浅水灌溉、后期间歇灌溉的方法,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根系活力,待水稻成熟期后停止灌溉[3]。
2 水稻种植的病虫害防治要点
2.1 准确把握防治重点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虽然比较复杂,但由于不同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多发期不同,只要能够把握好防治重点,在水稻秧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例如稻曲病的病源为土壤中的厚垣孢子,这类病菌破裂散落后会在土壤中越冬,并于第二年再次萌发,在整地期间喷洒农药等方法可以有效杀死该病菌,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同时,26~28 ℃为最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在此温度期间仔细观察水稻生长状况,对比稻曲病发病特征,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即可达到良好的病害治理效果。
2.2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水稻常见病虫害种类较多,虽然不同病虫害的为害程度不同,但无论哪种病虫害,即便在病发后能够及时发现,治理起来都比较麻烦,同时也会使水稻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水稻病虫害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提高选种、种子处理、整地、育苗、插秧等前期环节的规范性,通过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以降低病虫害治理难度,有效控制病虫害。
2.3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喷洒农药是当前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但在使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为降低农药对耕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避免农药对水稻生长及质量造成影响,农户需严格控制农药用量,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在用量選择上,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规定配比进行,如因雷雨天气等特殊因素需要增加用量,也要仔细询问相关技术人员。在喷药过程中,要保证农药喷洒均匀,以免因局部喷洒农药过多而灼伤秧苗。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稻科学合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了解各环节的种植技术要点,同时把握好农药用量、掌握了新型病虫害防治手段,就能有效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秀容.关于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J].乡村科技,2019(17):78-79.
[2] 梁巧燕.关于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7):112-113.
[3] 王敏.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与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22):125.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6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