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透明性解读杜甫草堂园林空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柯林·罗说的透明性,是建筑空间操作的一种思考方式,本质上就是空间的复杂性。中国从山水画到成熟园林空间营造,历来就具备了复杂性,透过中国园林可以感受到与西方现象透明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空间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进行了对比说明,并以成都市杜甫草堂提取z个节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园林空间具备现象透明性的基本条件,其一为空间片断分层,其二为完整的系统相互叠加,最终通过限制透视制造出模糊不清的空间位置。
关键词:浅空间;现象透明性;古典园林;空间分层
1 透明性释义
在柯林·罗所著的《透明性》一书中,对透明性进行了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2个方面的阐释,透明性也被作为设计手段的透明形式组织。物理透明性是一种物质条件容许光或空气透过,同时也是一种物理本能,它来自我们先天的需求、希望事物容易感知。玻璃、湖泊、轻纱等都属于物理层面上的穿透。对于隐喻性的现象透明性观点而言,典型的情况是每一个个别的形体,其空间位置都是暖昧不明的。凡是拥有2种或2种以上的参照体系的空间位置,都会出现透明性现象,在那里,分级尚未完成,在一个级别与另一个级别间进行选择的可能性保持开放,在空间中为所有的形式找到确定位置是不可能的[1]。
1.1 浅空间的产生
浅空间作为现象透明性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有着空间趣味性的决定性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通常需要2个维度以上的参照体系,即“点基于点是0维、点基于直线是1维、点基于平面是2维、点基于体是3维”。当多个参照体系被分层打断和遮盖的时候,点的位置就变得悬而未决。最后,尽管他们变化无穷,互相渗透但在视觉上不存在相互破坏[2],最后统一于一个整体当中。所以当设计师控制人眼的正面视点位置,模糊参照点,同时远处给予暗示,视觉上拉近景深让物象呈现如同画布一般。
1.2 浅空间与多维透视的关系
“透视”为绘画中的理论术语,是针对于平面上或者曲面上描绘物体的方法,也理解为自己的眼睛与所看到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透视现象都具有近大远小的性质,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多数画作为“焦点透视”,即画上的景物是平时按照观察者单一固定视点所看到的区域,区域外的物体就无法看到,从而在画作中出现单一明确方向感的空间。直到近现代西方出现“立体主义”绘画方式,这种单一透视绘画方式被打破。立体主义(Cubism)被认为是由乔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和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受保罗·塞尚(Paul Cezanne)晚期作品的影响而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画派。毕加索和勃拉克继承塞尚的多视点观察对象和不同透视进行整合的方法:将完整的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肢解,压缩景深拼凑于同一平面上,被看的人可在同一时间内看到多重物象,斜线和曲线的组合会暗示空间在对角线方向上的纵深;另一方面,一系列水平线和竖直线交织于不同色彩、纹理、阴影和肌理,表明绘画者对平行透视的暖昧态度,也是浅空间更深层次表达。
2 园林中透明性体现
在古典园林的营造过程中,设计者最终目的是使观察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丽的图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造园者就需要根据画理适当地安排园内外各种自然景物和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使其“相间得宜,错综为妙”[3],统一在一系列层次分明且具有连贯性的画面之中,所谓“以画入园,因画成景”[4-5]。
3 杜甫草堂示例
3.1 视点A处
当景深被展开时,视线被中途突然出现的浥香亭及横向延伸出去的怡受航轩相互转换,接着惊讶于大廨和水榭的真实纵向距离比想象中多出了近2倍。其纵向空间不断被长廊、植被、水系等纵向空间打断、延续,这才发现对称一边陈列室为横向延伸出去的建筑,“步移景异”之感油然而生。脑海中关于这里的空间构成不断被反驳和重组,事实证明了一个有景深的空间,在观察者错位面向时,加之参照物被遮挡,也会形成一个近似于平面的浅空间而混淆真实的前后位置和与其他建筑之间的联系,这一点用空间分层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了。
3.2 视点B处
少林草堂碑亭被完全遮挡。左右两边的视线更为宽阔,一片比想象中大几倍的宽阔水域连接了右侧浣花祠和草堂书屋,之前的粉墙属于侧边盆景园的一面围墙,只浮现了屋檐和灯光,暗示着那边还有不得知的空间的延续。丛林后面的小路,赫然出现了柴门建筑和工部祠的纵向错位排列,而这在之前的空间推断中不曾预料到,隐约的柱子属于柴门的一角,路径再次隐藏于更幽远的丛林中。
4 时间与通感叠合
同时二字并非指同一时间看见所有物体,而是过程中脑海中已有的片断和新出现的景象同时浮现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如同立体主义中不同透視点同时置于同一平面中。当行人静止时,景物在一瞬间定格。当行人顺着路径游动时,景物不断更替,驻足和思考的时间被延长,空间张力无形扩张。现象透明性出现时,三维走向了第四维度,使有限空间散发无限意境。
5 结语
草堂空间蕴意无限。之所以称之为“解读”,亦含有反复阅读之意,空间完整的网络是造成“反复”的阅读的基础。“反复”原因有二:一是利用限制视点视域局部平面化,在游览空间中让看到真实不同于想象的三维物体,是对同一空间区域的不同解读;二是对建筑或者院落景观,经过设计者的“藏”“露”艺术让观者进行不同角度的透视叠合,最终达到在反复中对整个园林空间的认知,视为“解读”的深层次的趣味。中国园林空间是“复杂的时空、意识建构”,在多重物象层层设计之下,每一处的位置都变得模糊多义。游览者在园中沉迷于“画”、诗和真实物体的循环交替中,从而忘却了“园”的大小和存在,同时也忘却了浮世的焦躁,享受宁静而永恒。(收稿:2019-09-06)
参考文献:
[1]柯林·罗.透明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郭熙.林泉高致[M].见:尤汪洋中国画技法全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山水(下)[EB/OL].http://www.eywedu.cam/hualun/hl136.htm.2015-7-15
[4]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计成.胡天寿译.园冶(第1版)[M].重庆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4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