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是随着国家命运一同展开的,由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受西方影响深远,中国的现代设计也一直处于追随西方脚步的状态。虽然学习和模仿给中国现代设计带来了巨大进步,但西方设计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西方社会现代化建设。西方现代设计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不管我们对其是主动拿来还是被迫接受,后续都并未对其基于中国民族精神的改良这一方向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中国现代设计民族性的缺失。在现代设计教育方面,中国高校大多因为学科体系建设较晚、教育培养经验不足而存在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探讨,尽快为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理清思路,推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设计;设计教育;民族性
1 中国现代设计肇始简述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大概人类的诞生也标志着设计的出现。远古时期,人类为了更方便地沟通、标记和生活,设计出大量的符号,4万年前的岩画石刻、原始人的群居部落、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农耕时代的农用工具、现代社会的飞机汽车……设计无处不在,设计与人息息相关。
中国的现代设计起源要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增加和扩大,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强有力地冲击了中国本土以农耕文明为准绳的设计思想。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终于由中国人的排斥变为认可,并逐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西方大机器生产不仅带来了工业产品,也把一股新鲜的设计思潮带到中国,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设计科学,大量学子留洋国外反哺祖国,中国国内文明开化,中国的现代设计也因而诞生。
2 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特色尚待加强
中国的设计经过百年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的设计一直在追随、模仿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脚步,真正具有强烈民族性的优秀设计少之又少。这一现象或许值得我们每一个设计从业者反思。中国现代设计本源于西方,以西方为主导的设计体系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西方自18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取得巨大发展,随之围绕怎样建立新兴社会的一系列的美术、设计思潮在西方国家不断产生、发展、消解、融合。這一时期,西方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并结合西方坚船利炮及思想价值观一起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设计之领导。而我国自清末以来一直广泛吸取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内现状,中国不得不引进先进的西方工业体系以取得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向世界全面开放,西方各种设计思想、各种前卫理论汹涌而来,中国人面对西方舶来品,热情空前高涨,西方设计思想继续处于领导地位,中国设计一直处于模仿西方脚步的阶段。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各行业发展迅猛,大量的设计需求进而带动了本土设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但由于中国长久以来一直处于追随西方步调的状态,民族文化受到最大程度的压制而无法翻身,偶尔冒出的一些本土化、民族化的设计作品也大多建立在西方设计系统方法论之上,并不能很好地与优秀的民族文化相契合。这并非单纯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更多的是在西方主导的设计体系内,根本没有为东方文化留有一丝生存空间。中国一贯是以兼容并包为长处,通常认为,凡是优秀的文化都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但是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根本没有在拿来之前,对其认为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批判,照搬照抄是当下流行之风气。相应地,本土设计师在自然而然地接受外来设计理念的时候,未能从国外的设计思潮中走出来,未能自发自省地对其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做出考量。更为重要的是,长久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原因所导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出现断层之后,设计师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陌生。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受到了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打倒旧文化,建立新文化”的思想方针,在某种层面来说,阻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全盘拿来西方的现代思想学说。“文化大革命”掀起的“反对一切封建主义”之火迅速燎原,几乎彻底断绝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而中国文化建设则未能很好地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各种西方经验、西方主义纷至沓来。这一时期,人们热衷于追逐西方新奇的享乐主义文化,使得传统文化被彻底排挤,由此而造成的后果直接表现为中国现代设计领域里的文化空洞。
从陈之佛引入西方图案学之始,中国现代设计诞生百年来,始终是以学习西方为主要手段,而并未进行很好的民族化探索。我们似乎未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设计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才能发展壮大,领先于世界。中国的设计师必须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理解,才能将中国精神自然而然地寓于作品之中而不显空乏,才能克服由于长期以来的模仿、臆造带来的灵魂缺失。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具有民族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林立了世界各种设计风格的城市丛林中找不到归属感,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对具有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感到兴奋,就是为什么外国人对我们引以为豪的高楼大厦不屑一顾,而对我们自己视为落后封建的飞檐画壁流连忘返。当然,如果只强调文化的传承而不进行创新和改革,也不足以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好的设计作品需要设计者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专业素养,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需求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充分的整合、加工、提炼。
3 中国现代设计民族化的典型应用
在现代设计民族化这一领域并非没有成功的案例,陈汉民依托方胜盘长纹饰设计的王府井饭店标识和贝聿铭依托江南古典建筑灵感设计的香山饭店可谓经典。方胜盘长可分为方形纹和盘长纹。方形纹是一种可繁可简、变化多端的方形几何纹样,它的组合很多,有相交、相套、错位、连接多种。两个方形(菱形)部分相交,称为“方胜”。盘长最初是佛家吉祥八宝之一,后来常用来代表八宝。方胜盘长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无终无止,寓意源远流长、福济永存;方胜盘长回贯一切,寓意长寿、无穷尽、生生不息、兴旺发达。[1] 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灵活化用了方胜盘长的传统图案,取其吉祥的意味,并依照现代设计风尚对其结构进行分割取舍,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设计方案中,方胜盘长的四角被有机地切断,使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线性缠绕变成四条不连贯的线段。我们把这四条线段的拐角拉直,会发现这原本构成方胜盘长的线段此刻组成了一个“井”字,而“王”字则被设计在“井”字中央,“府”字虽未进行直接表现,但它仍被巧妙地安排在整体设计之中。我们暂且把这幅设计图案当作一幅建筑设计平面图,图中模仿中国古代建筑式样,在四角分设四个“角楼”,而“围墙”内部则被中间的“王”字分为数个“厅堂”和数条“道路”,俨然一幅王府大院的格局。由此,“王府井”3个字在设计中依托方胜盘长的基本造型结构,以或直观、或形变、或隐喻的方式被一一展现出来。这种把传统的中国吉祥纹样与现代设计技巧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向传统民族文化的本性回归,是对母体语言的再认识,使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利用和发扬,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感受出浓浓的中国文化情结,又体现出现代设计的特点,让人在观赏整个建筑时感到既醒目又不突兀。
贝聿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设计中国的香山饭店时,他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在奔忙烦躁的都市丛林中营造出静谧悠远的世外桃源。这种直接在古典主义美学映照下产生的设计灵感赋予了现代建筑厚重的历史文化情怀,让人们在寄望回归田园的渴求与遗世独立的建筑之间形成了一种暗合,惊鸿一瞥间恰似完成了千年的文化回望。大师自身具备的深厚文化素养,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加之他们在设计作品中对情感的微妙掌控力,使他们只要从传统中挖掘出一点养分,营造出一种韵致,便让我们感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精神上的共鸣。从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发觉到美,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建筑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
近年来,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中的大量吉祥图案被现代设计所采用,在当代装饰壁画设计、室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都被大量地运用。任绍阳的毕业设计《纸鸢》采用了潍坊年画与风筝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图案来源于风筝本身的图案,其造型手法则是借鉴了剪纸艺术夸张变形的艺术语言,强化其形式感和现代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采用风筝作品的重复叠加与并置,重构出一种视觉语言上的新观感。作品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将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巧妙运用在现代设计语境之中,重点突出潍坊风筝艺术在国际友人面前的表现与传播。这件作品将简单的元素用复杂的手段重组和呈现,像是万花筒中的抽象景观,“近看每只风筝像被分解演变为画面上的一个个像素,远看这些小小的风筝形成了一幅画面,堆造出繁复的夺目景观”,用竹片和硫酸纸做成的风筝,既脆弱,又輕盈。随着观众在空间内的走动,每一个悬线上的风筝,都会随着这些细微动作产生的气流而轻轻摆动,变换角度、光泽和色彩,构成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对话。该作品突破原有壁画单一架上的绘画形式,把剪纸语言设计的壁画图案通过装置形式展现了三维空间带来的美感,通过合理的运用推动我国本土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创新,赋予了现代装饰壁画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生命力。
4 结语
在当今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设计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跟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后面。我们必须立足当下,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本民族审美要求的优秀设计展现于世界面前,让世界人民能够从设计作品中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极力解决阻碍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种种弊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国设计的发展腾飞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纹样全集[M].吴山.陆晔,陆原,绘.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2] 设计[DB/OL].百度百科.
[3] 全国各省市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列表[DB/OL].国家高考网,2014.
作者简介:王登震(1990—),男,山东菏泽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近现代美术史及书画鉴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