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2007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 途
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是一段人生的终点,也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当成绩和录取分数线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忧。一些考生正欣喜若狂地准备行李奔向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另一些考生对于不尽人意的录取通知书犹豫不决,还有一部分考生则因落榜而黯然神伤……轰轰烈烈的高考过后,考生们何去何从?
山东省今年高考考生数量77万,计划招生43.87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173万人。随着生源的增多,学校的逐年扩招,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优秀生源争夺战也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后的时间在各大高校之间展开。
如果说高考大战是“万人争锋”,那么招生大战便是“各显神通”,有的为了招好生,有的为了招足生。在招生季节,越来越多高校为了争取高分生源,在招生宣传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不菲的财力漫天飞的招生广告、信函,群发的招生短信,因特网消息……一般的本科院校每年的招生费用大约在20-30万元,有些招生情况不理想的国办高职院校每年花在招生宣传推介上的费用为50万元左右多数民办高校则高达上百万元。
7月初,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省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分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及分校办学点四类。其中,本科高校有42所,驻济本科高校达14所包括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学院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政法学院、山东工艺美院、山东警察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全省有独立学院12所。山东省的高职(专科)院校有近70所,包括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学院等。此外,还有15个分校办学点有招生资格。
去这里,还是去那里?去萝卜大学还是白菜大学?出国留学还是国内留守?不幸落榜,复读还是另谋出路……这让家长和学生们陷入了艰难的N字路口,不管选择走哪条路,只希望能够量力而行,一路走好。
高校扩招的“中国式解决” 马宏伟
粗放式的规模扩张隐忧已现,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显然是中国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高校扩招不会急刹车,但整合过程中的阵痛不可避免。
今年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中国高校负债话题集中暴露了扩招背景下中国高校的现实困境。
2007年3月,吉林大学等高校背负高额债务的消息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的关注。2000年到2004年,经过两次合并重组的新吉林大学规模迅速扩大,一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部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校人数达63000多人。与此同时,规模扩张导致的基础建设费用和教职员工人头费用也骤然加大。媒体的报道称,到2007年,吉林大学在银行的贷款已达30多亿元,每年仅利息支出就达1.5亿元。还贷无望。无奈之下,吉林大学向全校师生求助,通过校园网络征集解决财政问题的建议。而在今年的1月份,浙江大学将位于西湖边上的湖滨校区实验楼爆破拍卖地皮,原因也是偿还学校背负的17亿元债务。
负债办学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生存常态。据统计目前中国72所部属高校贷款达到360亿元,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超过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教育部网站用“危机”来形容目前的高校债务问题。
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利弊之争逐步沉淀。中国高校扩招开始“点刹车”,在保持招生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将会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显然是中国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专家指出,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中国高校两极分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强者愈强,那些教学质量欠佳,竞争力较弱的学校将会在新一轮整合中出局,而中国高校的整体实力将会有所提升。
“三本”的尴尬
6月考学生,7月考家长。
自今年高考结束到现在,亓先生的电话就没有消停过。
亓是山东省招生办的工作人员,他的电话一大半是相熟的考生家长替孩子咨询高考事宜的。
据介绍,中国目前的高校分为三个档次,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一本”“二本”“三本”。一本指的是国家重点院校,二本指省级重点,三本指非重点其他高校,以民办或民办公助院校为主。这三类院校的提档录取时间有先有后,每一类的高校在最低提档线的基础上再自行确定自己的录取线。也就是说,够了一本的提档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上一本院校。这个时候业内人士的经验和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在家长们的态度非常明确,争取最大可能上一本,退而求其次上二本,宁愿复读也不上三本。”亓先生说。学生家长们的这种心态可以理解,经过七八年的扩招之后中国的高校鱼龙混杂在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之后高校的质量和品牌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就业。三本院校学费高,社会认可度低,就业前景不明,自然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亓先生认为,日益严重的紧盯重点院校的现象与高校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紧密相关。始于1999年的大学扩招让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使大学生的身价随之迅速贬值。据统计,目前中国高等院校平均入学率达到20%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已经达到近60%。过去考大学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如今独木桥的概念已经缩小。一个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已经没有优势可言。在大学生已经不再稀有的今天,那些优质的拥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稀有名校与旺盛的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对新的矛盾。同时,萝卜快了不洗泥,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也让人们对部分高校感到失望。
强者愈强
对于高校扩招利弊历来争议颇多。经过几年的高速扩张之后,中央政府近来开始有意放缓高校扩招的规模。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重点提高质量成为政府和教育界的共识。
扩招放缓的明确信息体现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纲要》指出,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与前5年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相比,这个数字大大减少。据资料2000年,中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5年间扩招了1006万大学生。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同时要适度控制高校数量的增长,优化结构与布局。
这意味着持续了七八年的高校扩招步伐将逐渐放缓。这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可谓喜忧参半,一流高校在继续保证足够生源的同时,其内涵扩张的步伐将会加快最终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高校。与之相反,三流高校生源匮乏的状况将进一步加重由于规模的扩张导致的财政困难也将加剧本来就不现实的靠收取学费摆脱困境的想法更无可能。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教育部表示不会采取学校合并的途径来化解高校债务危机,但不排除通过学校的整台来优化结构,最早一批撑不住的大学可能是师资力量薄弱的边远地区学校以及收费高昂就业前景不明的三本院校。第一批志愿录取不满的学校应该看到提醒的信号,这一批院校很有可能会在新一轮的高校整合中被部分一流高校消化合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调整未尝不是件好事。
生源争夺战
相对于考生对一流高校的青睐,高校对优秀生源的争夺战今年也异常激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名校开始更大力度地加入到内地优秀生源的争夺中。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名校今年更加高调地向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发起挑战,以50万的高额奖学金吸引内地优秀生源,这相当于学生在香港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内地的一些高校也开始加大重奖力度对抗港校。从今年起,被清华录取的各省前5名的新生,将每人获得2万元的奖金相当于大学4年的学费。北京大学今年新生奖学金总额度将增加一倍。除北大清华外,校址位于广东省的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也开出高额的奖学金招徕各科“状元”。同时内地高校也开始实施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国际化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业内人士认为,香港和内地高校不惜重金争抢优秀生源的做法与他们看中内地庞大的高等教育市场有关更与中国高校竞争意识的觉醒有关。重金吸引高考“状元”、“奥数”得主人读本校,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在“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的过程中,内地高校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失去了学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港校和内地高校对生源的竞争,没有胜负只有共赢。对于学生而言,多了一次公平的选择机会,对于港校来说,内地的生源活跃了学校的风气,让更多的内地学生认识了港校,了解了港校,而对于内地高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次参与更加残酷竞争的“热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