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完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是高校“双一流”构建工作的内在需求,更是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发展的保障。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教师职责落实困难、思政教育适应性差等问题,需要制定以“双一流”构建为主,推进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案,切实破解高校协同育人难题,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3-0091-03
引言
“双一流”是我国教育在新时期语境下的主要发展战略,主要目标是建立实力和数量能够位居世界前列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促使我国成为教育强国。2018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思政教育提升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纳入“双一流”构建、高校巡视、教学评估的范畴中,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为此,在高校“双一流”构建中增强学生思政素养,增强协同育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思政教育在“双一流”构建中的逻辑定位
(一)思政教育质量是“双一流”构建的基本前提
根据构建理论,“双一流”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潜在机能,为“双一流”构建工作提供助力[1]。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国家做出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决策,其根本目的是有效提升我国教育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高校实施“双一流”构建战略,主要是依据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基本布局进行高校的建设,以期支持和引导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院校科学定位,构建特色,差异化发展。从国家战略目标角度分析,高校通过“双一流”构建探索教育强国的基本发展路径,努力解决高校“为谁培养、如何培养、怎样培养,以及如何办学、办怎样的学”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对卓越人才和学科知识的渴求相较以往都更加強烈,急需通过“双一流”构建战略,提升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而这取决于“双一流”是否以院校思政教育为前提。
(二)学生思政素养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容
党中央指出要办好高等院校,办出一流大学,需要牢记全方位提升人才培育能力的核心点,并据此发展高校其他事务性工作。而从高校人才培育的结构来分析,人才培育既包括院校专业层面上“培育出具备原创理论能力的学生”,同时也包括高校思政教育层面上,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双一流”建设应以全方位提升人才培育能力为宗旨,以信念理想教育为关键、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从此角度出发,提升学生思政素养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具备思想理念的人才,通过院校专业教学体系,提升和丰富学生较高思想层次的学科技能。其次,要主动将“思想育人”融入到学科专业培养的整个过程,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理想的精神动力。
(三)“双一流”构建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动力
根据相关实证研究可发现,“双一流”构建拥有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基础高、教学资源充足等优势和特征,为从实质上增强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助力[2]。首先,“双一流”构建能够提供思政教育的驱动力。院校可将思政教育质量与“双一流”构建进行共同部署、统筹安排以及协同推进。其次,“双一流”构建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协同力,高校思政教育要建立成与国家“双一流”构建相融合的育人体系。除此之外,高校能够获取“双一流”建设对加强思政教育所形成的可推广、可转换的经验,能够有效为其他高等院校发展思政教育体系提供示范。
二、基于“双一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顶层设计缺失完善性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现有的与“双一流”建设有关的文件,虽然对加强思政工作,提升学生思政素养有显著的要求,然而相对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方式革新,科研成果与科研工作等层面的规定来讲,此类要求相对抽象和简单。而从院校角度出发,大部分院校将“双一流”建设的重点置于我国有关“双一流”的规定中,并未将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率的规定和政策进行一同设计。尤其在工作重点方面,我国高校主要以政策为导向,缺乏充足的主观性与自主性,相关的教学决策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推广,都严格地遵循政策规定,不能出现一丝偏差。然而相关政策文件只能起到指导性作用,其仅仅是为高校的建设工作指明方向,而非对具体工作环境形成制约与规范。因此,造成“双一流”构建过程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乏力,各项行政工作沦为形式。
(二)学科建设缺乏全面性
现阶段我国“双一流”构建工作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学科建设理论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认知片面性的问题,以至于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融入。首先,轻理论引导重学术评价的倾向,造成教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忽视,往往将思政工作作为辅助课程,缺乏深入的探究以及论证。其次,轻素质培养重技能培育的倾向导致个别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错误的观念,轻视思政教学理论及相关实践活动。最后,轻中国化教育重国际化教育的倾向,造成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其中个别专业和院校过于重视西方化、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不断追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三)思政教育适应性不足
高校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在衔接“双一流”构建的需求时,存在较多的不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自主关注人才培育中高校学生行为和思想变化的程度不足。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驱使下,高校教师不断变革教学方式,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并间接地促使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就业取向、精神面貌以及学习动力发生着转变。然而从现有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来分析,思政教育对上述变化的重视程度不足,表现为思政教育落后于高校的“双一流”构建工作。其次,积极服务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能力不够。我国高校现有的“双一流”构建机制和思政教育机制相对分离,使得思政教育难以与“双一流”构建的资源实现有效共享,造成思政教育难以进入“双一流”构建工作的核心中。最后,思政教育与专业建设渗透创新的能力不足。部分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思政教育的作用不明确、不突出,造成高校思政教育渗透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致使思政教育服务人才培育的评价标准、方式方法、具体内容等层面缺乏有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