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PIS系统车地无线技术研究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地铁中的PIS系统的设计为乘客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地铁的运营和控制水平,还可以扩大服务范围。为此,本文基于PIS地铁系统的内部整体结构以及对PIS地铁系统车地无线技术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改善PIS系统在地铁中的使用,加快整个城市交通的发展。
【关键词】 地铁PIS系统 实际应用 车地无线技术
引言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和管理以乘客服务为重点,根据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设计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信息系统(简称PIS系统)。基于地铁PIS系统车地无线网络,文章对PIS系统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并且在整个系统架构中使用一些常见的无线网络,以及当前系统中存在的漏洞,根据出现的问题分析PIS系统,从技术角度出发,适当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为地铁公司的优质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一、PIS系统概述
PIS系统为乘客提供基于地铁站和车辆显示终端的一体化信息服务,这些都是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的,整个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车站子系统,车辆子系统,中央子系统,以及网络子系统。无线网络子系统可以在列车上通过PIS系统提供列车信息,有线网络子系统可以将各车站和乘客数量发送到站。信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被提供给PIS系统。
PIS系统不仅可以显示各个车次到站的时间表,还可以播放各类广播新闻和重大突发事件。此外,PIS系统可与每辆车的监控系统结合使用,以监控的形式了解车辆中的实时图像,确保列车安全运行并提高乘客舒适度。随着PIS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它被用于航空插头里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的抗震特性,在PIS系统中通过网络传输的技术,来进行实时动态视频广播和远程监控网络,可高效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二、地铁PIS系统车地无线网络应用主要研究
2.1 WiMAX
WiMAX技术是一种新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包括先进的调制方式和网络动态拓扑结构,它可以在2-40米的距离内有效地实现高频率耦合效率,并且在一个射频内速度可以达到76 Mbps。 WiMAX技术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在能够使用具有高速移動设备的固定宽带18 Mbit / s,并且还可以使用软切换来确保小于50 ms的时间延迟。这个特点被广泛用于地铁上通知乘客的信息系统中。
2.2 LTE技术
LTE技术是3G技术向4G技术慢慢转化的一种全新的技术,它显着改善了3G接入技术。 在实际应用时,LTE技术具有高数据传输速率,提供数据传输和数据信息应用等功能,并且可以兼容多种速度。科技在不断进步,LTE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宽带无线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3 Mesh技术
无线Mesh技术是将ad hoc网络和WLAN的优点相结合,有效减少了传统网络的一些缺点,并开发了新型网络技术。其主要的结构有整体终端用户/设备以及无线路由器和普通网络接入点。这项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如果数据流量过高,接入点将过载,数据会自动重定向到相邻节点通信流量较少的通道进行信息传输。允许使用Mesh技术支持全球移动宽带网络,而使用多信息通道的操作传输信息,大大减少了其他信息的干扰。
2.4 MeWill技术
MeWill Technology是一种基于IP数据协议开发的新型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通过使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宽带数据与窄带语言的有效集成,从而可以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汇,进一步实现各种通信功能,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
2.5车地无线技术应用分析
通常情况下,FLAN技术可以有效地满足宽带的基本需求,但是当列车快速移动时,系统的控制信息较为昂贵,而且必须要避免摔落和频移等特殊的情况。这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如果传输距离减小使用IMAY技术就可以减少快速运动情况下FLAN技术的缺点,进而减少了设备投资,提高了系统整体的性能,从而优化远距离传输信息的功能.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PIS地铁无线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地适应客户对地铁服务的需求,无线网络技术与地铁PIS系统的结合应用已经逐步优化。但是在许多无线网络技术中应选择何种类型的网络技术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考虑。经过我们研究与分析发现,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减少同一频段内相同信号的同时使用,进一步降低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利用PIS地铁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和多媒体平台实时交换信息,同时确保技术可行性,提供更完整、多层次的便利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金宇明.地铁PIS系统车地无线技术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8(01):43-44.
[2] 谢卫华.地铁PIS系统中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17(20):52-53.
[3] 温章.地铁PIS系统车地无线网络应用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2,19(04):47-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5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