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智能闹钟APP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在对原移动闹钟与智能闹钟APP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指出智能闹钟APP在开发模式上的优势。以蜗牛睡眠APP为案例,介绍智能闹钟APP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方案,对实现中存在的問题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智能闹钟软件开发的意义。
  【关键词】    智能闹钟    软件    设计与实现
  一、引用
  就目前的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来看,在人们的生活中移动闹钟已经很少出现了,人们逐渐通过智能闹钟软件来代替移动闹钟。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世界范围中,大部分的人已经不用移动闹钟,并且说明手机已经成为了平时使用频率较高的闹钟APP,在我国这一现象更是显著。同时,这也引起我们对一现象的深刻思考:人们为什么不再使用以前的移动闹钟产品,是由于人们发现以前的移动闹钟产品和目前智能手机中的闹钟软件都是通过同一原理进行睡眠唤醒的,那就是声音。相信有很多人们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什么闹钟,对于部分对声音不灵敏的人,特别容易因为听不到闹钟的声音而导致睡过了头。又或者是部分“起床困难症”的人们,对于声音闹钟也早有了免疫功能,导致在听到声音闹钟声音后可以忽略它或者是会在第一时间关掉闹钟。其实,近几年移动闹钟的销售率下降,其原因也出现在太多设计师的设计思路都局限在闹钟的外观上。而如果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闹钟就应该与智能化相结合,在其功能上加以设计与创新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市场状况。
  二、原移动闹钟与智能闹钟APP的区别
  在功能方面来看,原移动闹钟的功能较少,只有唤醒功能,而唤醒功能的音乐也只有简单的清一色音乐。而智能闹钟软件不仅具有唤醒功能,还能够调节人们睡眠的质量,提供了经过睡眠实验的柔美、轻松的原创睡眠音乐。在平时使用方面来讲,原移动闹钟适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适合随身携带,而智能闹钟软件在手机中安装即可使用,方便性较强。智能闹钟软件相比移动闹钟,它里面设有的识别算法与专业的脑电、心电睡眠监测设备进行睡眠数据对比,以保证睡眠算法的准确性。通过手机的传感器和麦克风获取人们睡眠时的声音,然后软件依据声音识别将睡眠者的梦话、鼾声、磨牙声精准的识别出来,同时感知用户的睡眠周期,从而调节人们的睡眠质量。
  三、智能闹钟APP的设计论述
  1、软件功能分析。智能闹钟App推出后很快就被大众所看见,用户就突破了百万,由此引发思考智能闹钟APP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用户突破百万并发展起来?我们发现用户本身是原因之一。根据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问题,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达到35%。而智能闹钟APP能够养成用户好的睡觉习惯,感受用户身体状况并记录下用户的睡觉,为用户提供直接的睡眠成果,使用户更加清楚自身的睡眠状况。在早上,智能闹钟软件能够在用户处在浅度睡眠的时候把用户叫醒,柔和、愉悦的自创闹钟声音,让用户不再被闹钟突然惊醒,让早晨起床不再纠结,使用户接下来的一天都是精神饱满。当用户夜晚睡不着时,也同时给予用户经过睡眠实验以及睡眠科学理论相联系的自创睡眠音乐,使用户沉浸在轻松、舒服的睡眠环境里,帮用户能够快速的进入梦乡。它还可以帮助用户了解更多用户自身的睡眠习惯,捕捉用户在睡眠过程中的梦话以及呼噜。从软件功能上来说,智能闹钟APP的自创助眠音乐是以医学方面为基础再加以完善的,可以让使用者的日常入睡时间减短一半。睡着了之后,催眠曲会自行关闭。那么有的人就会问它如何知道我睡着了?其实,所有的睡眠检测工具都具有一个特征,即经过麦克风感知用户呼吸的节奏,然后判断用户的睡觉情况。2、技术方案。在设计的定位上,我们会遵循人性化设计的理论,软件的最终服务对象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通过与专业的脑电、心电睡眠监测设备联系,从而准确把握用户的生理和心理。而人性化的设计也会有助于软件提高其使用价值,还能够提高用户的生活品质。3、软件设计与实现。从运营方向来说,智能闹钟APP的使用者大多以80、90后为主,而且女性比例较大,所以,智能闹钟APP使娱乐性成为了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特点。首先,用户梦话以及梦的分享是智能闹钟APP中娱乐性的设计特点。其次,通过把检测出来的睡眠指数换为睡眠年龄、充电指数、排毒指数等方式,使智能闹钟软件提高传播互动性,又通过睡眠一周猜性格、一周后预测用户最佳的睡眠时间等增加用户乐趣,同时提高了用户使用粘度。在软件设计实现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睡眠软件在我国很有前景,目前也有相关的软件推出,但还仍需我们不断创新,不能够就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现代人的睡眠质量,尽早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智能闹钟软件系统。
  结束语:智能闹钟APP 结合当代大数据以提供人们更好的睡眠质量,智能闹钟APP的设计与实现带给人们生活极大的方便,体现人们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罗碧娟.产品的人性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6.27
  [3]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5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