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自动转报通信技术的研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黎磊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在当下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社会实际,对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特点和传播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研究人员带来些许借鉴意义,以便促进我国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尽自己的一份贡献。
【关键词】 民航 自动转报通信系统 网络接口
引言:21世纪是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种大环境下,也推动了民航通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自动转报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了民航体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极大的降低经济成本,从而发挥其巨大的价值。
一、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具体工作原理为:民航自动转报网从地区数据网站和信息通信网站中获取需要的信息,然后通过民航传输系统,完成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最终形成自动转报的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自动转报。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机场能够实现与各同区域机场、国内机场、乃至国际机场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和转播,极大的便利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民航业的发展。例如:我国拉萨的贡嘎机场的自动转报通信系统能够实现区内、国内以及国际各机场的电报接受和转发,其业务覆盖面积非常广,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也非常高。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包括:气象天气、交通出行、货物运输等等。并且它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都非常低,属于自动化系统。除此之外,当下的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还可以对飞机的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并第一时间将数据发给地面指挥部,保证飞机的安全性。即使是面对恶劣的气象条件和强烈的磁场干扰,也同样能够将信息数据完整的进行记录和转播。
二、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特点与传播方式(以DMHS型号为例)
2.1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有多种型号,其中最常用的型号之一就是DMHS型号。它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它的性价比也是比较高的,可以对整个民航系统进行实时维护。与此同时,电脑主机内的文件进行云备份,一旦发生主机故障或是文件丢失等情况,它一方面可以实时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电脑内的数据始终有备份留存,保证信息数据不会流失。同时,DMHS系统中还针对不同的受用群体设置了不同的维护界面,以便能人们够对其进行日常的养护和管理,还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快速的做出操作和选择,给相关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DMHS系统还有一个更加主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利用AFTN和SITA电报,来设定适合不同用户的特点信息专属通道,同时它还支持数据信息的信号开关以及状态管理的各项设定,从而满足多种情况的需求[1]。DMHS型号的自动转报通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的工作效率要优于大部分其他型号系统,它具备同时处理几份信息电报数据的能力,最多时,一天之内可以对五万余份电报信息进行处理,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2.2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传播方式
在民航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传播方式上,X.25为目前的最主要传播方式。但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吞吐量较低,只能从基本上满足民航电报信息传播的要求。而且这种传播交流方式的性价比较低,使用起来成本偏高,很难真正的满足当代民航体系的需求。相较于直接传播的方式,DMHS型号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传播方式可以利用异步互联来进行替代,最终实现了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等系统优化,还很好的解决了直接连接中兼容性差的问题,从而真正的保证了民航体系内信息转报和数据传播的效率和速度,已经成为了当下信息电报传播的一项重要方式。除此之外,DMHS型号自动转报通信系统还实现了IP地址的互连,进一步实现了自动转报通信系统在互联网上的交互传播,同时利用航管技术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转播,使得转播的数据具有极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利用FR通信所实现的DMHS型号系统通信互联,可以将一个单位拆分成四个终端接口,进一步实现四个接口的信息数据传输,加大信息的传输力度和速度,提高其使用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一方面,它将多个信息传输线路分成若干个网状结构,使得信息传输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安全。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实现两台智能单元同時进行传输的技术,使得每台只能单元都可以与ATM传输网和数据卫星进行连接,从而达到安全数据传输的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民航体系因为自动转报通信系统而不断的作出突破和改变,而自动转报通信系统能否正常的运行,也对民航的飞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当下的科研人员来说,仍需要不断加强对自动转报通信系统的研究,不断对其进行精简和优化,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我国民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 考 文 献
[1]温永杨.民航有线通信技术中自动转报系统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04):59.
[2]吴卫华.民航自动转报系统使用中的日常维护及几起故障分析[J]. 内江科技 ,2017,38(5):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9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