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济南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国栋
济南人早餐时常吃种粥――甜沫。名叫甜沫,不过一点都不甜,是用小米面熬成粥底,加入豇豆、菠菜叶海带丝、粉条、花生米、虾皮和姜丝,撒上一点胡椒面,有点咸,有点辣。就着甜沫吃油条,在济南人眼里是不错的早餐。
济南的文化就像稀里糊涂的甜沫一样,是一种大杂烩,尽管又咸又辣了,济南人似乎感觉到味道还不全,就在起名时给加了些甜味。其深意大概是这样的:能天天吃上甜沫,虽然嘴上不甜,但心里甜滋滋的。在济南文化中,似乎什么都不缺,但什么都不突出,各式各样的文化互相黏合,互相牵制,搅和成了大杂烩的糊涂。
用以上的文字来概括济南的特征,点出了济南文化的实质:极强的亲和力和高度的中庸境界。
这样的文化决定了济南人的性格:宽容、沉着、谦逊、兼容并蓄。
沉着
胡同口,墙根下,两三好友,几杯香茶,济南老街上依然延续着孔老夫子赞赏的“一箪食,一瓢饮”的淡泊生活。比起京城,济南的街巷大多狭窄,也不长,巷子两侧四合、三合院子大多青砖筑就,也有些土坯或夯土墙,屋顶上是花脊小瓦,硬山坡顶的门楼也比北京的低矮许多,瓦上常见衰草在微风中摇曳。每至新春,贴着对联的黑漆门扇关启着院内院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城市的巨变似乎离老院很远。
老街上的年轻人很少,多的是老人以及寄居在膝下的第三代、第四代,老人过着平淡、祥和、舒缓而有些慵懒的生活。敲开扇扇大门,不是丁香花开,就是榴花似火,家雀在老屋檐下做巢,白鸽在旅舍中休憩。天井里的人在锅碗瓢勺交响曲之后,便以搓麻将、打扑克、下盘象棋添乐。槐荫树下,一把躺椅、一把芭蕉扇,品茶纳凉,冥思遐想,更是老人爱做的事。济南人大多 “恋家”,固守泉边,享受闲适和安逸的生活,虽不满足却又安于现状。济南人走起路来慢条斯理,觉得这样才踏实。而济南的道路横平竖直,坐标明显,经纬相间。据说上海人每天的人均上班距离为30.2公里,北京上班的里程也达人均15.8公里,而济南绝对不超过人均5公里。在北京人和上海人陷在下班的车流噪声和尾气中不能自拔时,济南人已在家中的阳台上静静地看夕阳了。
宽容
在这座城市里,你感受不到其他大城市弥漫着的排外情绪。有些地方的人,一听你讲的不是本地口音,便立即态度恶劣起来。济南人不。在济南,很多开发廊、卖小吃或钉鞋的温州人都说,他们很少受到当地人的冷落或欺侮。济南人喜欢与外地人打交道,不欺生,外地人,乡下人在济南很少被歧视和欺负,即使是摆地摊的小贩、街头卖花、卖报、擦皮鞋、拾荒的人,乃至沿街乞讨者,济南人都给予宽容的态度。
济南人助人为乐,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孩子让座是很正常的,不用提醒。济南人做生意讲求诚信,不计较小钱。到菜市场买菜问价格,菜贩回答:五斤,他说的是“十块钱可买五斤”。打出租车,一元内的毛钱不用给零,司机也不找零。
济南人说话喜欢用比喻,虽不及京津和东北人俏皮,但也带着种“冷幽默”。如形容个人得寸进尺,不容易满足,济南人会说“蹬(踩、踏)着鼻子上脸”。解释此事(或人)与彼事(人)没关系,济南人喜欢说“八杆子拨拉不着”。“哩哏棱”,本是拉二胡的象声词,而济南人则以此形容一个人装糊涂,说他玩“哩哏棱”。济南人形容道路或线路曲折,用“曲里拐弯儿”;形容个人不爱动,懒惰,用“腚沉”;形容个人不修边幅,说“胡子拉碴”;形容一个人办事拖沓,是“拿着‘遇末’(办事粘粘糊糊)当深沉”。
济南人在饮食上“大雅大俗”。来了贵客到酒店里点菜喜欢点满一桌子,客人吃干净没面子,剩一些主人才踏实,但百姓家里吃得则十分简单和节省。尤其是夏天,男人喜欢到马路边的地摊上,光着膀子,坐着马扎,喝扎啤、吃烤羊肉串、酱油螺狮、王小二炒鸡,不在乎酷暑难耐、烟熏火燎,甚至开着豪华轿车吃地摊。
兼容并蓄
济南曾被誉为“书山艺海”。一个山,一个海,同样也是济南人文化特性的真实写照:山一样的深邃,海样的豁达。相声、评书、京剧、豫剧、黄梅戏,抑或那吴侬细语的越剧、评弹,济南人一概不排斥,而且欣赏得有滋有味。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外来人初来乍到时,对这座城市和济南人是颇有微词的,甚至是大发牢骚。然而,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依然笑脸相迎,接纳了他们。不多时日,这些人的性格也迅速被济南人同化。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少考虑自己究竟是不是济南人。兼容并蓄是济南的城市性格魅力,而这种性格魅力使得济南人似乎也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中庸性格。这种性格使济南人难以领先时尚。但济南人比较善于借鉴,一旦外地出现了新玩意,济南人能很快地“拿来”,济南始终是不紧不慢地向前走,既不超前也不落后。
济南人中庸保守,不太喜欢冒险,接受新品牌较慢,要打动济南人,并且要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掏腰包,没有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行的。济南是块硬骨头,虽然“难啃”,但一旦把济南市场拿下来,市场持久性强。因为济南人一旦对某一品牌认可,会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后期维护不需要强力的广告支撑,市场容量巨大,发展潜力无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