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RTP的H.264视频传输技术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红明

  【摘要】    H.264/AVC是新一代的视频编码标准,通常是将视频编码和传输分开,从而形成了VCL(视频编码层)和NAL(网络提取层)。其中VCL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视频进行高质量压缩,而NAL起到的作用就是通过对网络环境情况的合理分析,将经过压缩的数据,进行分装传输,为视频信息内容传输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下面,针对RTP的H.264视频传输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希望文中内容对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有所帮助,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视频传输    RTP    编码技术    传输质量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不错的应用空间和发展潜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视频技术如何在IP网络上传输成为了一项需要人们重点研究的内容。H.264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性能优异,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数字电视广播、网络视频、实施通讯等多个方面。
  一、H.264在应用过程中的特点
  H.264其具有良好的压缩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网络亲和性,也因为其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在网络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近几年,我国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视频通讯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例如,远程教学、视频会议等[1]。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视频信息传输期间,受多项因素影响,可能会因为IP数据流发生突发性改变,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当流量过大时,网络会出现拥堵情况,此时则会出现误码、丢包等各种不良现象,从而会导致传输的视频图像中出现大量的方块,这种视频质量是人们难以接受的[2]。因此, 针对视频传输技术来说,不仅要求其在应用期间具有较高的压缩比,而且,还应当能够在恶劣的条件的完成相应的传输作业,而H.264具有抗阻塞、抗误码的健壮性,因此,通过对其的应用,能够很好的完成视频传输。
  二、选取视频传输协议
  RTP作为应用型传输协议,其不提供传输可靠性保证,以及流量拥塞控制机制,其位于User Datagram Protoco(UDP)上。主要研究人员注意的是UDP在是实际应用期间,其在性能上不如TCP可靠,同时,也不能确保实时业务的质量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需要RTCP实施监控数据传输,以及相应的服务质量,确保视频传输作业的顺利进行。但是,因为UDP传输时延要明显低于TCP,同时,可以很好的与视频和音频进行配合[3]。因此,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RTP/RTCP/UDP用于音频/视频媒体,而TCP则被应用在数据和控制信令传输。
  RTP是针对互联网中媒体数据流的一项传协议。现代RTP被定义为一对多或一对一传输情况下工作,对其进行应用的目的就是提供时间信息,同时,确保现实流能保持同步,更好的完成相应的视频信息准确传输。RTP自身只能够确保信息内容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并不能够实现拥塞控制或流量控制,在对RTP进行应用,以上各项内容的实现都要依据RTCP。
  RTCP的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传输质量进行管理,在目前的进程中,完成对各项控制信息内容的合理交换。在RTP会话过程中,参与者就可以通过周期性的方式,完成对RTCP包的传送,包中包含了已经发送的数据包的具体数量信息内容,以及丢失的数据包的数量等多项统计资料信息[4]。因此,在该期间,服务器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合理应用,通过动态的方式,使信息的传输速率发生合理改变,甚至可以使有效荷载类型发生合理改变。合理的配合应用RTP和RTCP,可以很好的完成实时数据传输工作。也正式因为如此,在网络传输中,采用RTP/RTCP协议,承载在UDP协议上,最后利用IP完成相应的传输。
  三、H.264视频封装及传输设计
  3.1 H.264视频流封装方案
  H.264视频数据要先利用RTP封装,将其数据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合适的网络传输大数据包,然后再完成相应的传输作业,可见,在对H.264进行应用期间,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设计出何时的RTP封装策略,然后实现对视频数据的合理封装意义重大[5]。
  通常来说,H.264中,RTP封装要严格遵循下列原则:
  (1)保持相对较低的开销,因此,对于传输最大单元(MTU)来说,应当将其控制在100-64K字节间。
  (2)注重易于区分分组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作业期间,不必对分组内的数据进行解码。
  (3)应当可以对数据的具体类型进行准确检测,不必要对整个数据流进行解码,并且可以可以通过对编码流间相关性,将无用数据信息丢弃,不会对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4)支持将一个NALU拆分成多个RTP:输入图片的不同大小决定了NALU的长度与MTU相比,可能大很多,在具体问题处理过程中,只有对其进行拆分,才可以有效避免IP層在传输期间发生分片情况[6]。
  (5)可以将不同的NALU汇集到通过一个RTP分组中,通常来说,等多个图片编码的整体数据与MTU相比更小,可以对该模式进行应用,进而达到提升网络传输效率的目的。
  3.1.1 分割NAL单元
  分割NAL单元时,可以通过对多个RTP分组进行合理应用,完成相应的传输工作。依据IP层MTU的实际大小完成相应的分析,针对尺寸相对较大的NALU来说,对其必须进行相应的分割处理,实际分割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完成。
  (1)视频编码层VCL上的科学分割
  为了能够跟好的适应网络MTU尺寸,可以采用编码器完成Slice NALU大小的选择的,进而使其在具体应用期间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通常来说,调整编码Slice大小,保持其大小适中都可以被控制在1460字节以内,通过该处理方式,避免IP层遭受分割[7]。   (2)分割提出层NAL
  针对网络层上的NALU进行分割处理,实际作业中的具体工作就是对分片单元方案进行进行应用,完成相应的分割操作。H.264标准汇中对分割机制进行了明确,可以让NAL单元尺寸的大小适中都小于1460字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方在具体应用期间,只是针对同一个NAL单元进行,完成相应的分割,并不可以将其应用在聚合分组中[8]。对于一个NAL单元来说,完成相应的分割分组后,对于每个RTP分组序列号来说,都应当加1。
  3.1.2 NAL单元重组
  将多个NAL单元聚合在同一个RTP分组中。一些H.264的NAL单元的具体大小,例如SEL NAL单元、参数集都很小,一些只有几个字节,因此,印度刚激昂这些内容合理的组合在同一个RTP包中,通过这种组合方式,可以有效减小标头的具体开销情况。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常见的聚合分组有以下两种类型:
  ①STAP(单一时间聚合分组)
  该类型的聚合分组主要包括单一时间聚合分组A(STAP-A)和单一时间聚合分组B(STAP-B),依据时间戳完成相应的组合,他们的NAL单元有着相同的时间戳,通常该聚合分组方式被应用在延迟相对较低的环境汇总,并且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②MTAP(多时间聚合分组)
  该类型的分组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多时间聚合分组,分比为MTAP16(16比特偏移时间聚合分组)和MTAP24(24比特偏移时间聚合分组),两种不同类型的分组中不同的时间戳也可以完成相应的组合,该方式通常都别应用在网络延迟相对较高的环境中,例如,经常被应用在流媒体中,而且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聚合分组方式的具体打包方案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其使基于流媒体的H.264性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满足应用需求。
  3.1.3 分装设计
  针对分装设计来说,要从RTP包装和RTCP包装设计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确定分装头部数据结构,然后完成相应的包装处理,使其可以满足应用需求。
  3.2 传输设计思想
  3.2.1 服务器端
  针对H.264视频的分装、发送、相应等各项请求进行合理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对H.264视频中的NAL单元网络友好性记性合理应用,制定一个合理的RTP封装方式,同时,在哦服务器端加设一个缓冲区,通过对该缓冲区的应用,使服务器在应用期间的处理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视频传输质量能够得到要求标准。
  3.2.2 网络传输
  通过对服务器端的应用,完成对RTCP、RTP数据包的发送,各项内容在IP层上完成相应的封装,然后将封装后的信息传输到网上,最终将信息传输给客户。
  3.2.3 客户端
  客户端的核心作用就是接收视频流,同时,完成相应的解码播放,使客户能够接收到相应的视频信息。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视频通信成为了现代网络中应用的一项焦点内容。H.264视频自身具有的友好性网络适宜性和压缩性,使该项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并且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使其作用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
  参  考  文  献
  [1]游张华.基于ZigBee和H.264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6,35(24):54-56+60.
  [2]余波,徐文磊,熊强强.基于H.265的无线数字音视频传输系统设计[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4(01):49-52.
  [3]杨军.基于H.264的视频数据传输及解码技术研究与设计[J].信息通信,2015(07):56-57.
  [4]陈岚,鲍可进.基于S3C6410和3G的無线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通信技术,2014,23(02):42-46.
  [5]杨芳,傅民仓.基于H.264编解码技术的视频网络传输[J].科技视界,2013(32):96.
  [6]叶萄,任矾.基于H.264视频编码技术的高清视频系统概述[J].科技广场,2013(08):43-45.
  [7]徐宁,孟凡荣,孙洋.基于H.264的E1标准下的视频传输技术改进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2,32(12):68-71+100.
  [8]沈欢,彭力,王皓,等.基于ARM11的H.264硬编解码视频传输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8, 26(05):120-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0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