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在民航中的应用概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玥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也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了我国的民航发展当中,目前,在我国民航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C波段和Ku波段两种网络卫星通信系统,他们在我国民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推动了我国民航事业的高速发展。本文将针对卫星通信的基本概述、特点以及在我国民航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卫星通信技术 民航事业 基本概述 具体应用 分析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用航空事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然而然,其对通信服务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一些航空部门为了避免采取有线电路而引起电路中断现象的发生,通常就会使用我国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作为民航领域中相关信息数据传输的方式。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处于沙漠,条件相对落后,有线电通信技术实现的难度较大,因此,民航部门相关的领导都会选择卫星通信的技术,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航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卫星通信技术
1.1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卫星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推动了我国天线技术的进步,它也被认为是建立全球个人通信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卫星通信系统中,人们往往会使用C波段的频段,由于其具有相对较小的天线尺寸,频段范围有相对较宽,因此,能够很好的使用微波中继通信的技术。
1.2具体分类
卫星通信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卫星的中继通信、卫星的移动通信、卫星的直接广播以及卫星的固定通信。其中卫星的中继通信主要是指利用卫星向航天器或者地球站之间进行相关信号的转发;而卫星的移动通信、卫星的直接广播以及卫星的固定通信则都是指通过卫星单纯的向地球站转发相关的信号信息。
1.3优势和特点
与一般的电缆通信、微波中继通信、光纤通信以及移动通信等通信的方式相比较,卫星通信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其一,卫星通信技术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大,所能涉及到的通信距离较远;其二,卫星通信技术频段相比其他较宽,容量较大;其三,卫星通信技术灵活性较好;其四,通信的质量较好,可靠性高;其五,卫星通信技术还具有新进的多址连接的功能;最后,其通信的成本与距离的远近基本无关[1]。
二、卫星通信在民航中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的民航发展领域中,目前采用的是VSAT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C波段和Ku波段两种,下面就针对这两种波段卫星通信在我国民航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说明。
2.1 C波段卫星通信在我国民航领域中的应用
C波段卫星通信在我国的民航领域中是十分常见的。与此同时,由于卫星通信的地球站分别是由PES以及TES两个系统所共同组成的。而PES的网络系统目前已经不在被人们所使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相关科学家就已经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卫星通信系统,即TES网络通信系统。它既可以按照星状网联接,同时,也可以按照网状网联接。其中任意一种联接的方式都会使卫星通信更好的发展,它采用了语音激活器維特比译码的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运用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在我国的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充分的引入TES卫星通信网络,所建成的地球站数量高达162座,与此同时,利用以前的PES卫星通信网络也相应的建成了95座地球站。然而,其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我国的民航通信网,它可以利用C波段卫星通信中的TES卫星通信网络技术先进的语音以及数据转换的强大功能,更好的促进卫星通信技术在我国民航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
2.2 Ku波段卫星通信在我国民航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民用航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大力组织建设了Ku波段卫星通信网络。新建成的Ku波段卫星通信网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有诸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波束相对C波段卫星通信网较窄,天线的尺寸也相对较小,在网络通信的过程中传输信息的速度较快,能够很好的满足现阶段民航发展的诸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促进卫星通信技术在我国民航领域中的发展。另外,新建成的Ku波段卫星通信网络在我国民航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拨号DAMA语音电路、热线电话、相关的多媒体信息业务以及民航中的数据信息广播等等[2]。
结束语:综上所述,卫星通信网络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在我国民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郭湘云.卫星通信在民航中的应用概述[J].数字通信世界,2018(04):165.
[2]欧阳承曦,马俊康,王洪全,韩艳峰.SBB卫星通信在民航上的应用与发展[J].通信技术,2017,50(02):292-2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0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