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靶向涓滴主体的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群体脱贫新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文磊 刘奥东 许玉凤

  摘要 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议题,贫困群体的精准再识别、贫困诱因分析、教科智扶贫、产业升级、地方企业实力壮大、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脱贫绩效监测等成为焦点,政府职能部门、地方企业、地方高校作为靶向涓滴主体应形成三维聚合涓滴管道組合攻坚,卡蒲毛南族乡的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则提供了较为典型的佐证。国内类似地区可以通过政府用好老专项、设立新专项,地方中小企业二纵二横联动,地方高校多元并举等涓滴新路径保障精准扶贫的实效。
  关键词 脱贫攻坚;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群体;靶向涓滴主体;涓滴新路径;涓滴绩效;卡蒲毛南族乡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3-0247-05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he poor popula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urrent poverty alleviation.Accurate re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 groups, analysis of poverty incentives,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duc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strength of local enterprises, improvement of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monitor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tc.become the focus,governm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local enterpris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drop should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aggregated trickle pipeline combin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Kapu Maonan Township provide a more typical evidence.Similar areas in China can use the old special projects and set up new special projects by the government.The lo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ll be linked in two verticals and two horizontally, and the local universities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trick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Ethnic minority povertystricken groups;Targeted driblet main body;New path of driblet;Driblet performance;Kapu Maonan Township
  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绩显著。从民族聚居状况和贫困率来看,28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是当前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助力人口较少民族急需脱贫的群体成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难点。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提出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整村整族精准脱贫,分期分批整体脱贫,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目前理论界针对精准扶贫研究的重点放在问题及其原因、瞄准方法、路径与对策、个案分析等方面,而精准扶贫的绩效应该成为重要研究取向[1]。对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的问题,普永生[2]认为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形成“路径依赖”惯性,靠市场和这些民族本身的力量很难使他们发展起来,必须有政府的强力介入和推动,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民族发展类型和特点,因族举措。吴海鹰等[3]认为可通过制度扶贫专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社会服务,突出村寨社区参与式扶贫开发解决。青觉等[4]认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应尊重差别,寻求特色,选择多样发展的道路,完成由外源型发展向内源型发展的转型;云南省的鲁奎山模式、盂连模式、丽江模式、基诺山模式、怒江模式等值得借鉴。欧元明[5]通过对第二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扶持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扶持成效,考核验收办法等实施情况的梳理发现,中央扶持项目资金的投向比重依次为基础设施(最高为道路桥梁建设)、生产发展(最高为种养殖业)、社会发展(最高为文化体育事业),但实际减贫率与规划目标差距巨大,应通过多层次的教育扶智,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大力扶持农牧业合作社,加强互联网投入,国家和省分级考核等途径解决。刘苏荣[6]通过4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的调查,认为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7]。杨九迎[8]发现影响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思想观念传统守旧和社会发育程度低,归根结底是教育落后带来的贫困文化因素。贵州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贫困程度深,生产生活环境仍然恶劣,劳动力素质总体不够高,实用人才储备少,产业支撑能力差,公共服务水平薄弱。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加强项目建设,强化资金支持,开展统计监测,健全完善奖惩机制解决[9]。综合这些结论发现,在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攻坚中,政府、企业的主体扶贫地位凸显,贫困村的道路桥梁建设、种植养殖业主导、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不再是主要问题。提高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地位,对贫困群体进行精准再识别、分析贫困诱因、进行产业升级、壮大地方企业实力、教科智扶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科学监测脱贫绩效成为关键。基于此,明晰精准扶贫的靶向涓滴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组合效用,针对当前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的关键问题,适地因体举措,才能保障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   1 脱贫攻坚中靶向涓滴主体与涓滴绩效
  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带动贫困阶层或地区发展,强调社会财富通过市场的自然下渗。但自然下渗并没有在英美等国获得成功,反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赫希曼涓滴理论中的涓滴主体依赖于市场中的企业和消费者。在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下,部分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等成为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这些群体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靶向涓滴主体。
  1.1 政府职能部门的靶向涓滴绩效
  政府职能部门代表政府出台政策、行使管理职能,在涓滴中的资金分配、土地和基础设施供给面有着自然的优势。“政府+”“党建+”的扶贫模式此起彼伏,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住建部门)、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林业部门)、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社保、民政部门)等提供了精准扶贫的基础涓滴绩效。如“十二五”期间,贵州63个毛南族、仫佬族聚居村获得国家专项扶持基金3.21亿元,63个村平均每村约510万元[10]。
  1.2 企业的靶向涓滴绩效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在涓滴中有资金、技术、市场占有等方面进行输送的实力,农业企业、金融企业和旅游企业在脱贫攻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经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企业的产业扶贫经典范例在各地层出不穷,增加了精準扶贫的涓滴绩效。如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公司+基地+贫困农户”“合作社+示范户+贫困农户”“示范户+贫困农户”等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产业结构多业并举、收入来源多的态势,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 800元,最高的村达9 708元,最低的村也达到5 106元[10]。
  1.3 高校的靶向涓滴绩效
  高校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的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之一,在资金输送方面相比处于劣势,在思想观念、知识、智力、技术和人力等方面则有明显的输送优势,在消费者市场输送方面亦有一定的能力。在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行动中,部委省属高校创造了一批以科教为主又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教扶贫、北京大学的“科教+公益捐资”扶贫、浙江大学的“科技+产业扶贫”、华中农业大学的农业产业扶贫、湖南大学的文化创意产业扶贫、华中科技大学的规划扶贫、北京交通大学的“规划+物流”扶贫、复旦大学的医疗扶贫、中国药科大学的医药产业扶贫[11],安徽省属高校的“第三方监测评估”扶贫[12],贵州大学的科教+产业+定向采购”扶贫[13]等,其效果远远超过了狭义教育扶贫(教书育人)的范畴。地方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参与脱贫攻坚,如洛阳师范学院就走上了“科教+产业”的精准扶贫之路[14]。
  在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行动中,政府职能部门、企业是靶向涓滴的主体,但涓滴绩效还有待提高。如在2015年抽查验收中,根据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资料,贵州只有29个村毛南族、仫佬族聚居村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可见,完成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需要高校作为新的靶向涓滴主体来助力。地方高校与部委省属高校相比,虽然在财力、智力和技术方面有差距,但与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地区距离近、情况熟,有自己的扶贫优势,帮助特定地区完成脱贫任务,地方高校亦可起到特殊的作用。但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地方高校的参与脱贫攻坚功能性认识不足,认为其作用等同于中小学的教育(教书育人)扶贫;企业由于对地方高校缺乏了解,合作的兴趣不大;地方高校则因为财力和认识问题处于被动扶贫状态,造成地方高校的靶向涓滴主体作用被弱化,且与政府职能部门联系欠紧密,与企业之间彼此分离。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应该重视地方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地方高校则应转变被动扶贫的观念,形成三维聚合涓滴管道,加速各种发展要素的涓滴过程,进一步提升对贫困群体脱贫的靶向涓滴绩效。
  2 平塘卡蒲毛南族乡脱贫攻坚的现状与问题
  卡蒲毛南族乡位于平塘县东部,总面积108.2 km2。距县城17.5 km,距贵新、独平2条高速公路18 km,S312省道穿过境内。辖场河村、摆卡村、新关村、甲坝村、亮寨村、河中村6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25个自然村寨,其中新关村、摆卡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2016年全乡耕地面积632.89 hm2,其中水田354.74 hm2、旱地278.16 hm2。荒山、荒坡面积1 400 hm2,森林覆盖率达66.8%。
  2010—2015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由0.76亿元增长到1.76亿元,增幅131.5%;农业生产总值由1 943万元增加到2 760万元,增幅4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 469元增长到7 410元,增幅113.6%。2016年为8 314.67元。2015年,贵州省开始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卡蒲乡的脱贫攻坚也开始提速,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7.06%下降至2016年的13.01%,减贫效果较为明显。脱贫项目实施效果最好的是发展生产脱贫,其次是发展教育脱贫、社保兜底,生态脱贫和易地搬迁脱贫有一定成效,效果最低的是医疗救助脱贫(图1)。
  2.1 政府职能部门扶贫效果凸显
  2.1.1 基础设施改善明显。 “十二五”期间,通村公路和自然村寨连户路硬化率、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移动电话和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通组路硬化率为92%;解决了16个村的用电问题;完成了786.67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10—2016年危住房改造共1 064户。
  2.1.2 生产发展逐步调整。
  从卡蒲乡2010—2016年种植养殖情况来看(表1~3),2010—2015年卡蒲乡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有一定下滑后基本保持稳定,小麦、甘薯只在2011年种植,没有大豆的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数据虽不完整,但基本能反映出油菜、蔬菜、金银花、核桃为种植主体,金银花、核桃、蓝莓、生姜的种植数量逐渐上涨,2016年新增铁皮石斛种植10 hm2。2010—2016年卡蒲乡养殖业数据虽然有缺失,但仍基本反映出大牲畜数量减少明显,曾经大量养殖的鸡的数量大幅下滑,生猪、鸽子的数量也有所下降,蛇的养殖未能持续,母猪、羊数量基本保持平稳,鱼的养殖数量有所上升。“十二五”期间,通过深挖毛南文化元素,提升场河村毛南族风情园旅游景观水平,注重各类节庆活动的开展,开发毛南醇酒、毛南刺绣、猴鼓舞等民族旅游产品,毛南族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保护村落”“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贵州旅游小镇”“省级示范小城镇”“猴鼓舞艺术之乡”等美誉,年平均游客量5万人次左右。2010—2016年共培训13 755人次,以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安全培训人次最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占0.36%,电商服务占0.08%。   总体来说,卡蒲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的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逐步转向粮食作物、經济作物、养殖多元并存,场河村的金银花和鸽、河中村的鸡和金银花、亮寨村的羊和蓝莓、摆卡村和新关村的猪,新关村的金银花等产业具有一定效益。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开始起步,第二产业非常薄弱。实用技术推广和培训内容层次较低。
  2.1.3 社会发展成果显著。
  教育方面,2014年新建设的卡蒲幼儿园投入使用。 2015年小学教育巩固率达99.8%;初中教育巩固率达98.4%;高中录取率连续5年在全县排名靠前,完成河中幼儿园的建设。2016年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
  社会救助方面,201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人群全覆盖。2015新农合医参保率达96%以上。2015年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2016年对全乡低保、五保人员415人通过民政兜底实现脱贫。2016年通过生态补偿实现脱贫的有218人。
  文化体育方面,2012—2016年,作为省级对口帮扶的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场河村集镇,社会发展设施基本完善,乡综合文化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其余5个村建成农民文化家园和文体广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2 企业助力扶贫
  卡蒲乡的产业主体以个体为主,种植养殖大户40余户,合作社20家。在资源条件较好的场河村和河中村引进公司10家,以农特产品生产为主,建材生产1家,服饰加工2家。逐步建立了“企业+”的模式和对贫困户实行转移就业、土地山林流转、租赁或入股,扶贫资金出资折股到户等方式。
  2.3 地方高校参与扶贫
  2017年,根据贵州省政府帮扶包村要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负责卡蒲乡新关村、摆卡村2个贫困一类村。黔南师院以“校农结合”为突破,派人蹲村帮扶;促成新关村、摆卡村、场河村合作社与156户(贫困户61户)达成订单种植养殖协议,种植面积19.33 hm2,养殖生猪903头;为定点村配套1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兴建7个规模养殖示范点、2个近6.67 hm2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立实习实践及成果转化基地3个,农残检测、土壤检测、病虫检测综合实施室1个;自筹20万元经费在院内招标设立了涉及产业规划、种植养殖等5个卡蒲毛南族乡脱贫致富项目;完成贫困村农旅(校农)融合脱贫攻坚示范区规划项目1个;完成申报获批涉及卡蒲毛南族乡种植养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2个;组织师生定点支教;培训农户1 200多人(次);二级学院定向定向帮扶贫困户11户;实施大数据精准脱贫监测。“校农结合”成效得到了省长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中国民族报、黔南日报、凤凰资讯网等媒体作了系列重点专题报道。
  基于前期成效,平塘县就定点采购、农业和旅游业扶持、基地建设、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互联网+利农信息平台等扶贫内容方面向黔南师院提出深化合作意向,并扩展到县内其他毛南族聚居区的需求。
  2.4 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4.1 脱贫任务依旧艰巨,贫困群体内因造成的阻力增大。
  卡蒲乡2016年共有3 036户13 395人,农业人口数12 770人,劳动力9 190人,基本无劳动力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达28%。从2016年13.01%的贫困率来看,仍然属于二级贫困地区。2014—2006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共录入贫困户1 229户4 374人,各年脱贫人数分别为964、1 000和749人,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
  卡蒲乡未脱贫贫困户544户1 661人,其中五保户只有23户25人。低保户有209户494人,加上其他原因致贫的人数占总贫困人口数的比例达到98.49%,而这一部分贫困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其贫困的主观诱因调查情况来看,一是人多地少(村级土地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已分配完毕),受教育的子女多、年龄小,虽然享受教育扶贫,但日常开支还是很大;二是身体有疾病,在医疗兜底的情况下后期自我治疗康复费用高;三是身体有一定缺陷造成就业面狭窄,无经济来源或经济来源不稳定;四是文化水平低,造成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贫乏,生产效率低下;五是见识少,导致害怕新事物,即便有“特惠贷”扶贫行动,但想贷款发展产又怕还不起或固守旧有的生产过程和生活习惯对新变化抵触没时间脱贫;六是少数群体好逸恶劳,不求上进,安于贫困,造成等靠要的不想脱贫的依赖观念。这些新旧贫困主观诱因对脱贫攻坚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2.4.2 政府职能部门精准识别的力量、精准帮扶的方式待提高。
  卡蒲乡采取的是全国普行的扶贫工作站干部、挂帮单位驻村干部、全乡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组成的脱贫攻坚队伍全部进村包户的方式,“九步识别法”和“两公示一公告”的工作流程,集中、分散、个别核对、遍访回访的动态监测方式。可由于脱贫任务重,攻坚队伍人数不足,加之部分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认识不强、走马观花,或权力造成的对扶贫资源的精英俘获、亲朋优厚等现象,居民对之缺乏信任,导致贫困户贫困信息欠准确,因户施策不精确。
  2.4.3 政府职能部门产业规划不明,专项资金和产业导向出现错位,增效乏力。
  卡蒲乡地处喀斯特地山区,人均耕地仅0.049 hm2,且优质土地不足;除了场河村和河中村有河流、水库可基本保障生产用水,其他村虽然实施了水窖和管网建设,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全乡的电力缺口仍然较大;相当数量的生产用危房未能得到改造。
  卡蒲乡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重心不明,种养殖业加工能力薄弱,整体效益待高。旅游业特色欠佳,业态不足。没有农产品流通企业,销售效果差。部分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加之市场竞争,包含贫困户在内的居民、大户、合作社等发展有顾虑。合作社弱小,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合作社因贫困户的土地贫瘠,地理位置偏而无法流转,导致覆盖面不强。公司效益不高,对贫困群体的带动不明显。   2017—2020年卡蒲乡设立项目库146个,涉及资金13.1万元,这些项目的设立与前述问题有不相匹配之处,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大,种植养殖能力和加工能力提升、二三产业能力培训及社会发展投入比重小(表4)。
  2.4.4 地方高校对脱贫需求有心缺力。
  卡蒲乡贫困村农户种植养殖分散,技术低下,生产量小、品种单一,且基本都是原生态农产品,价格高,加上运输成本,与地方高校大众食堂需求有一定差距,难成为供货主渠道,合作社和农户积极性受影响。地方高校财力弱与地方政府脱贫攻坚需求多、期盼值高之间有反差。
  可以看出,卡蒲毛南族乡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国内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本吻合,国内同类地区急需政府、企业、地方高校组合进行靶向涓滴。
  3 脱贫攻坚中靶向涓滴主体保障涓滴绩效的新路径
  3.1 政府职能部门用好老专项,设立新专项
  政府职能部门应增大生产用水用电、生产危房改造,因子女受教育致贫群体等方面的专项投入,组织包括地方高校、企业在内的力量进行协同攻关,以新方式、新技术破解问题。例如,针对喀斯特地区生产缺水问题,可考虑利用地表数量众多的高位旱洞进行蓄水(雨水、地下水),缓解供水不足;针对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不高等问题,开展土壤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可采取以工代赈形式使贫困群体获益。针对贫困户的人多地少、水源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生产设施不足或危旧的状况进行空间分析、产能分析,为政府职能部门资金投向,地方中小企业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提供指向性新依据。
  地方高校由于对当地的了解情况比较深入,也有足够的智力和人力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的建议针对性更强。但地方高校科研实力普遍较弱,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渠道狭窄,面对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科研考核即便拼尽全力仍效果不佳,陷入想为而不得为,不为又不作为的窘境,科研人员压力大而无暇他顾。为此,政府职能部门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应对地方高校涉及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群体发展的课题申报实行专项的多数量、低标准立项,实效性结项的新政策,这样既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又能为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以获得重要的绩效监测依据。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地方高校提出的合理建议要转化为决策,并付之于实际的行动,避免询而不为,挫伤地方高校的积极性。
  政府职能部门可针对自我治疗康复致贫群体新增康疗专项,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能较快的恢复劳动能力;对身体有一定缺陷致贫群体和文化水平低致贫群体的增设因人定向培训专项,输送适合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见识少致贫群体增设开拓视野专项,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针对等靠要致贫群体增设感情扶贫专项,引导其思想观念转变。
  另外,政府对此帮扶贫困群体的地方企业(合作社)应给予专项物流补贴,降低其成本压力。
  3.2 地方中小企业二纵二横联动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的推进,在经济效益为主的市场准则下,外来企业和本土大企业往往选择地理环境较好、资源较为丰富的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进行帮扶,使得地方中小企业(含合作社)的扶贫地点选择面狭小,加上自身实力弱小,对贫困群体的带动乏力。地方中小企业可通过“二纵二横联动”的方式,既向上寻求政府支持,向下强化与贫困户的关系,向左右加强与其他同类企业、旅游企业、文化企业及地方高校的合作,解决资金、技术、资源开发、市场占有等困境,搭建急需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平台、物流平台、文化旅游产品平台,进行农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消费市场细分,精准营销。这样,即可壮大自身实力,又可促进地理环境较差、资源较少的贫困村的产品升级,产业升级,贫困群体增收。
  3.3 地方高校多元并举
  3.3.1 智力和技术精准扶贫。地方高校的大部分科研人员为职称而科研,为完成三年一聘的任务而科研,科研成果应用性不强,转化率不高。地方高校可根据地域优势,设置专项课题,组织科研团队,针对人口较少民族及其贫困群体进行专项研究,结合专项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贫困群体建真言,献实策,做实事。
  3.3.2 “一去三来”的人力和感情精准扶贫。
  地方高校可将师生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调查和体验作为教学实践改革重点内容之一,构建常常去、住下来、干起来、谈得来的精准扶贫方式。第一,采取周末零散滚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暑假、特殊节庆(民族节日、旅游节庆、校园文化节)集中滚动的常态形式,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内因分析,动态监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发挥不同专业学学生特点,帮助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帮助企业及贫困群体搭建产销平台、进行生产活动;帮助贫困群体整治生活环境;对贫困群体采取因人施教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第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以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为基地,申报创业创新专项项目,帮助贫困群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与年轻贫困群体交流,邀请他们到高校参观、体验和学习。通过师生的人力帮助,人际交流、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体的认知和技能,潜移默化地改变贫困群体不想脱贫的依赖观念和没时间脱贫的习惯。
  3.3.3 多方式消费精准扶贫。
  地方高校教職工和学生人数多,综合消费高。一是可采取后勤订单采购农特产品的形式向贫困群体直接或间接输血。二是专项科研经费、实习实践经费的一部分可通过住宿、餐饮、租赁餐具等方式精准流入贫困群体。三是针对教职工对乡村的偏爱,鼓励他们到贫困户中进行爱心扶持消费。这样,既能使贫困户利用新的生产方式获得额外收入,又能触发其内源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胜林,王雨林,庄天慧.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12):132-136.
  [2] 普永生.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3] 吴海鹰,马夫.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5(1):80-85,123.
  [4] 青觉,严庆.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11-17.
  [5] 欧元明.第二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期成效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4):107-111.
  [6] 刘苏荣.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分析及脱贫策略:基于对云南省兰坪县的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6(16):41-42.
  [7] 刘苏荣.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反贫困策略研究:基于对我国4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19-24.
  [8] 杨九迎.人口较少民族教育问题与教育扶贫:以云南为例[J].学术探索,2016(8):146-150.
  [9] 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课题组.贵州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全面小康问题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6-01-11(A03).
  [10] 杜再江.贵州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小康示范效应显现[N].中国民族报,2016-04-12(002).
  [11]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扫描[N].中国教育报,2016-10-17(005).
  [12] 夏海军.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办法实施[N].安徽日报,2016-12-12(001).
  [13] 任廷会.溪山辉映党旗红——贵州大学抓党建重创新促发展[J].当代贵州,2017(18):28-29.
  [14] 张建华,严涛,焦丽君.精准扶贫:一所大学的使命与担当[N].河南日报,2016-05-30(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1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