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剧场·演艺空间应用认识与探究(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金长烈

  [摘要]从剧场灯光设计应用的角度,介绍中国剧场舞台应用空问设计思想的轨迹,重点探讨中小型剧场的发展前景、舞台工艺设计,以及对镜框式剧场演艺空问应用的感悟与思考。本部分主要探讨镜框式台口的功能演变、台口区域的调整及相关思考。
  [关键词]剧场;演艺空间;镜框式剧场;镜框式台口;大框架假台口;建筑台口;演出台口;台口调整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7.008
  (上接第6期)
  3镜框式剧场演艺空间应用思辨
  3.1说明
  镜框式剧场演艺空间设计,历经多年演出磨练,已是很成熟的演艺空间,但不等于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应用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适应需求、合理的变革。就此,笔者有以下基本观点。
  3.1.1尊重传统、不恪守传统、力求创新
  尊重传统——前人的成就与经验推动着历史发展,应当尊重。有些至今对专业仍有价值的内容和创造精神,应当继承发扬。
  不恪守传统——从价值观念认识前人的成就与经验,并非盲目、不变地继承。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客观理性地认识传统对当今的适用价值。
  力求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探索,推进专业发展的研究。
  3.1.2艺术创作无一定之规
  演艺空间应用无一定之规,这是常见的演艺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非规律性”观念。艺术家在演剧创作中,艺术思维是活跃的,表现手段往往追求标新立异。他们从剧目创排构思开始,通常难以考虑在哪些剧场演出。他们对舞台空间的创造(表演与舞美),是按总体艺术构思和可能呈现的技术手段制作剧目。对未来演出的剧场条件往往是未知的,多数只企盼有一个合理的舞台空间——台口宽与高、主舞台宽度、深度、高度,以及舞台吊杆、灯光、音响条件。至于升降台、车台、转台,并不是剧团演出必用的设备,多数根本不用。
  剧场艺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剧种、剧团为求发展,在艺术创作观念上也力求创新。
  主創人员跨界组合,其创作观念、表现手段以及现代科技的融入,逐渐改变剧种演出的原始形态。
  艺术创作无一定之规,“非规律性”演艺空间,使剧场传统规范化舞台机械设备变得无用武之地,时间长了可能就是一堆废物,静静地躺在舞台上。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对演艺技术的影响,艺术创作思维更加活跃,剧场空间使用更变得无一定之规,因此,不能再用剧种传统观念界定剧场规范。
  出于以上观念,有必要对具有400多年发展的镜框式剧场做理性分析与变革。笔者根据多年工作札记和学习积累,有如下思辨。
  3.2关于台口区域的思辨
  3.2.1镜框式台口功能演变概述
  最早镜框式台口出现在16世纪(图8),其功能与含意仅是限制观众看到演出范围,将舞台上的人物与景物约束在一个框子里,像欣赏画作一样。
  17世纪,随着欧洲大歌剧院的兴起,剧院观众厅多层包厢供皇家贵族享用(图9)。剧院更重视审美氛围,将剧场空间塑造得金碧辉煌。镜框式台口作为演出展示的“大门”,毫无疑问也需建造得豪华精致,来愉悦观众视觉享受。剧场追求豪华的审美观念,从17世纪中叶意大利兴起,几乎延续到19世纪末。
  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开始在欧洲兴起,文学作品主张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在这种文艺思潮下,戏剧也朝着现实主义道路发展。在创作观念上,要求舞台上不是演戏,而是表现真实生活。演员与观众以舞台镜框为界,各自带有不同的信念演戏与看戏——演员的表演必须忘记观众的存在,忘记自我存在,要求在角色心灵中建立真实的信念;而观众必须忘记是在剧场看戏,大家好像透过“第四堵墙”看真实生活一样,来看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剧场艺术号称“第四堵墙”的舞台框,在观众面前是透明的,而在演员视觉里又是不透明的。此时,剧场镜框式台口成为写实戏剧创造自然幻觉的窗口,“台口”变得实有而视无。
  20世纪中叶,镜框式剧场建筑设计更趋向现代感和实用性,镜框式台口设计也趋向简练。中国近40年新建的剧场,尽管建筑形式标新立异,但舞台口的镜框并不刻意雕琢,普遍简练(图10)。
  这种演变现象能否说明一个问题,镜框式台口从观念到形式,已经在逐渐淡化。
  镜框式台口演变的概述,想说明一个变革设想:镜框式台口逐渐淡化,这是历史的演进。既然时代发展已致镜框式台口淡化,何必一定要让观众看到台口“镜框”?为什么不可以进一步从演出应用功能对台口区域做一次理性变革?
  如果排除传统观念,将台口区域从演出功能的实用观念做合理调整,有利于提升镜框式舞台空间的利用价值。
  3.2.2调整的基本内容
  传统台口区域范围:以建筑台口为基础向舞台内沿伸一防火幕一台口檐幕一大幕一台口投影幕一电动吊杆(1/2道)→“大框架假台口”,视为一个空间区域(图11)。
  台口区域位于主舞台前沿,也是演员表演最接近观众的表演区。但是,该区域设置防火幕、台口檐幕、大幕、台口纱幕(台口两侧要加纱幕升降的钢丝导向),有的剧场还要设隔音幕,而最重量级装备则是“大框架假台口”(这是笔者为它取的专用名词)
  (图12)。这种设置占用台口区域深度约2m~3m,会使演员失去从台口上下场的通道(图13)。
  台口侧光、顶光装在假台口内,灯位偏后,光投不到前区。该区域无论表演、道具上下场、照明都存在很大障碍。清除台口镜框内空间有碍表演的装备,是提高镜框内空间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将以上传统设计模式改变为向观众席方向延伸,即防火幕→(剑头指向观众席方向)建筑台口→台口檐幕→台口投影幕→大幕→与剧场装潢衔接(或音响桥及左右侧墙)。同时取消“大框架假台口”(图14)。   3.2.3大框架假台口综评
  为什么专门做一个专题评论大框架假台口?一是因为它是台口区域变革的最大障碍;二是因为它在中国当今剧场建设中似乎形成一种固定的剧场设计模式。其设计观念的影响已经进入一种误区,却又是习以为常的存在。为此,不得不说明这种大框架假台口的历史发展和它的价值观认识。
  大框架假台口,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剧场“半穹窿天幕”的出现(图15)。高大的穹窿形装置(类似现代剧场中的反声罩)笼罩着舞台空间,在建筑台口内再装一道“假台口”,高宽可变,让观众透过镜框看到的是一个自然环境空间(没有现代檐、侧幕遮挡的概念),之后又发展为大园弧形天幕。演出照明主要依靠两侧可变的灯塔和上空灯光吊桥(图16),桥上不仅安装一般照明灯,还有效果灯和追光灯,工作人员可以在桥内操控,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构想。之后,随着德国品字型剧场的发展,台口侧光灯塔(现在称之为“侧片”)与台口升降吊桥(现在称之为“上片”)形成整体,构成可变的框架式假台口系统。从德国开始,到20世纪欧洲很多建造的大剧院中,大框架假台口便形成不可或缺的配套系统。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建造的“天桥剧场”和“首都剧场”,舞台都设置了大框架假台口,这是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此后,中国诸多城市建造大剧院,也如此效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剧场建设高潮,而且都是建造大剧院,台口宽普遍定位在16m~18m。名日“向国际接轨”,实则复制品字型镜框式剧场传统模式,往往还不自觉,对那些庞然大物的装备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大框架假台口就是如此简单地在中国新建剧场中,占领着镜框式台口内的黄金地带。
  20世纪初,大框架假台口在对穹窿式天幕、大圆弧形卷画幕以及要消失檐侧幕的演出空间、控制观众的视域范围和演区照明确实起过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用在现代剧场中,逐渐暴露很多问题。
  台口这块演区是演员上下场最频繁的出入口,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中,二道幕外演员的上下场通道,往往被假台口侧光塔架和台口大幕、投影幕升降导向的钢丝阻挡,演员只能从狭缝中出入。在其他演出中,演员也只能从假台口后上下场,演员的表演、布景道具的陈设也往往限定在台框以后。
  建筑台口到假台口之间约2m~3m的表演区变成真空,戏剧只能在假台口以后表演,这对演出是很不利的。
  灯具隐藏在框架内,严重限制灯光的投射范围。假台口到大幕的台口区域基本上是照明盲区(图17);假台口到第一道檐侧幕间距很窄,顶光与侧光很难向舞台内深度投射(图18)。
  再之,台口顶光与侧光装在框架内一体化的移位,灯具品种数量众多,而且可以人工对光,这是“固定式照明”(手工操作,“灯位”与“光位”皆一次性的定点不变)运用模式的有利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具已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已经普及到剧场、剧团。自动化灯具的灯体(通称为“电脑灯”)都比较大,需要旋转的范围大,假台口内的空间并不适合装这类灯种。
  3.2.4镜框式剧场“台口”名词概念
  为便于理解,对镜框式剧场“台口”有两个名词——“建筑台口”与“演出台口”做一解释。
  建筑台口——是指镜框式剧场建筑设计固定不变的台口。镜框式剧场台口,是以建筑台口为主位的设计模式,非常强调“镜框感”;并以建筑台口高与宽作为规范舞台空间、观众坐席数、观众厅形式,以及相关设备配套系统等方面的依据。
  演出台口——是指在建筑镜框以内,专为一个剧或综艺演出设计的台口样式,形式有简有繁,简单的就是用侧、檐幕缩小演出空间的宽与高。而作为舞美设计,对一台演出的“演出台口”处理,不仅为了控制台口的高与宽;更主要的是,作为演出舞美设计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表达设计者(舞美、导演)创作思想审美意图和内部空间处理的装置。演出台口也包含“大框架假台口”,通称“演出台口”,亦称“假台口“可变台口“装饰台口”,是剧场建筑工艺设计的组成部分。
  演出台口形式多种多样。以下选取少量形式的演出台口供参考(图19~图27)。
  介绍演出台口形式,目的在于澄清对“假台口”名称的认识。
  人们都将现在剧场中大框架假台口称“假台口”。如果为了称呼方便、对方又能理解,可以如此称呼。但不能误解为“大框架假台口”就是剧场中唯一的、仅有的一种形式的假台口。“假台口”是众多形式的总称。“大框架假台口”仅是其中一种普通适应性装置,不能误导为“大框架假台口”仅此一种“假台口”的尊称,更不能涵盖所有演出台口。
  3.2.5台口区域调整的优越性
  (1)有利于舞台空间的有效利用(如上海戏剧学院1984年建造的实验剧场就将大幕装在舞台口外)。
  (2)有利于表演向台口发展,缩短演员与观众交流视距。
  (3)有利于近台口处、演员与道具上下场。
  (4)有利于中国戏曲二道幕外演员上下场。
  (5)大幕外移可以淡化镜框感,大幕面积不受建筑镜框约束。可以适当扩大高与宽的比例感。
  (6)投影幕外移对幕内演员表演可以拉开一定间距,有利于演员侧面受光面多,也可以避免侧光投到投影幕,造成演员阴影在幕上晃动。
  (7)在未变革前,舞台第一道顶光是装在大框架假台口上,新的变革全部取消。第一道顶光可以装在建筑台口横梁下,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应用自动化灯具。光束不仅可以无阻挡地射向舞台后区,而且可以逆向射向乐池表演台乃至观众席(图28)。
  大框架假台口耸立在主舞台前沿,从表演、空间利用、灯光投射、建筑承重、工程投资、剧场维保等方面都是利少弊多,尤其对当今灯具的照明功能和表演空间活动,已形成障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未完待续)
  (编辑:王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