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在城镇地区开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进一步促进城镇地区广场舞的开展,本文主要采用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房县部分乡镇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当地舞者多以45~55岁中年妇女为主,每周参加约3~6次锻炼,每次持续30~90min,主要基于健身和娱乐的目的参与锻炼当地居民已养成按时参加锻炼的习惯。同时,广场舞发展存在着噪音扰民、场地问题、人才培养问题、舞蹈形式的问题及设备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城镇地区 广场舞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c)-0173-02
广场舞是中国广场文化的一部分,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规模的主流健身娱乐方式。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和精政扶贫政策的实施,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地区,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广场舞运动。广场舞在城镇地区带来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广场舞的发展
1.1 房县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1.1.1 广场舞居民的年龄和性别
广场舞的参与者多为中老年居民,44岁以下的居民占20.2%,45~59岁的占67.91%,55岁以上的占比20.8%。调查显示,舞者中老年女性多,男性少。高洪墨将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归为2点,即广场舞动作设计偏女性,男士对此有排斥心理;男性较女性退休年龄迟,空闲时间更少[1]。这在此次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从年龄结构来看,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基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他们希望通过参加身体锻炼来增强体质。
1.1.2 参与广场舞的次数与时间
调查发现,占比73%的人1周跳3次以上。广场舞开始时间一般为下午的6点左右,为时2h,高达73%的人1周跳3次以上,运动时间在30~90min,基本每天都会来这边跳舞或看其他人跳。由此见,当地居民的广场舞参与度高,跳广场舞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1.1.3 参与动机
多数居民参与广场舞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充实闲暇生活、扩充交际圈等。广场舞发挥着其强大的健身和娱乐功能,基于广场舞的这两大功能而参加运动的群众分别高达93.1%和71.6%。研究表明,广场舞所具有的健身、健心、健美功能,能有效改善居民的亚健康状况,减少心理疾病,改善疲劳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广场舞具有开放性、自娱性、多样性、随意性和集体性等特征,且舞蹈简单易学,易于教学,给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偏远乡镇地区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现象加重了中老年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感。广场舞由于參与人数多,拥有共同兴趣的孤独个体能够在舞蹈中找到精神慰藉与群体归属感[2]。广场舞能够让居民全身心享受歌舞乐趣,丰富生活,广泛交友,排解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
1.2 广场舞存在的问题
1.2.1 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
59.5%的居民认为高分贝音乐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干扰(见表1)。这种矛盾呈逐年增多趋势,且反对噪音的手段趋向极端化,如2013年,华人舞蹈队在公园排舞遭到附近居民多番投诉后被刑拘;2014年,温州市新国光商广场住户集资购高音炮与广场舞音乐对抗,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
近年来,因广场舞噪音而引发的纠纷不断,广场舞活动需要占用大片场地,因为场地有限和音响声大,造成相互干扰现象。不加节制的高分贝广场舞行为,会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加剧邻里紧张关系。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增多是广场舞事件的深层原因,应该关注和理解广场舞大妈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更加关爱他们[3]。
1.2.2 场地不足问题
房县地区商业占地和广场舞占地矛盾不断,舞团多在街道旁或随处空地上跳舞,有51.8%的人认为矛盾根源是公共活动场所的缺失。广场舞活动需要空阔场地,小区规建之初,对居民公共活动场地规划不足,导致场地需求滞后。且现有露天场地,会受天气因素影响,给广场舞活动带来不便。
1.2.3 人才培养问题
有35.3%的居民认为广场舞作为全民健身中极具影响力的项目,与当地文化相交融,有极大传承价值。但目前舞蹈多为网上模仿,简单且缺乏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凸显。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舞者年龄结构失衡是困扰人才培养问题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广场舞青年人才的专业培养,才能更好地让广场舞得以传承和发展。
1.2.4 舞蹈形式问题
广场舞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队形变换。此外,因为广场舞锻炼大多是自发形成,缺少专业指导,通过网上模仿学习动作,以健身操的形式呈现,动作缓慢、简单随意、缺乏规范性,不能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和冲击,缺少一定审美价值。为使广场舞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有关单位、社区和街道应该积极组织,加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以体育人才推动科学健身。
1.2.5 设备匮乏问题
音响是广场舞运动不可或缺的设备,也有19.1%的居民认为设备没有电源连接会影响广场舞的开展。露天场地极少安装电源,很多跳广场舞的都是组织者自己带,电池不耐用,给广场舞的开展带来了不便。加强广场舞公共设施建设,亟待解决。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1)舞者多以45~55岁中年妇女为主,每周参加约3~6次,每次持续30~90min,以锻炼和娱乐为主要目的,已养成按时参加锻炼的习惯。
(2)广场舞发展中主要存在着噪音扰民、场地问题、人才培养问题、舞蹈形式的问题及设备问题。
2.2 建议
(1)要加强广场舞法治建设。
(2)加强对运动场地的监管,关爱空巢老人。
(3)加强广场舞指导员的引进和培训。
(4)及时对广场舞纠纷事件及时进行协调,进行定期维护设备。
参考文献
[1] 高洪墨.基于多视角的广场舞现象及对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
[2] 侯胜川,宋梁.“广场舞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44-48,55.
[3] 冯蕾.广场舞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8):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4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