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视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卫国 牟敬占 陈德强 岳亮 丁波 宋英超

  【摘要】院校培养是现代中医药人才的主流培养方式。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当不仅仅是临床技能的单方面培养,更加重视的是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是扎实临床基础知识教育,提高临床应变能力。二是重视中医经典教育,传承中医经典文化。三是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 经典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42-02
  新时代背景下,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进行了扩招,院校培养在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占据了主流地位。这就更加要求各中医院校进一步完善对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1.现阶段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现况
  近几年,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在研究生三年的培养中采用了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4个月为通科能力训练,学生需要在中医各个专科进行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西医基本技能。第二阶段,9个月为专科能力训练。同时需要采用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方式完成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课程内容应包括:中医辨证思维、临床实践课、临床科研方法、中医临床进展、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人际沟通等。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总结与传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
  2.针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1扎实临床基础知识教育,提高临床应变能力。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三年研究生生涯是在医院中的各科室中轮转度过,将会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素养。关于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临床实践,如何结合病例进行理论教学是个值得思考的方向。研究生培养往往容易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定期组织临床病例学习,以学生PPT幻灯汇报病例或者带教老师专题讲解的形式,结合临床病例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让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通过定期的总结汇报讲课,从而对科室临床常见病及所涉及的技术进行讲解,从而从临床病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基础知识的讲解应该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死板固化的模式,应将临床病例与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教学,比如:床边查房时让学生汇报病例、带教老师进行提问,定期组织本专业疾病专题学习等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结合文献、会议等最新的研究进展。基础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在更新的,甚至有些理论是和以往不同的,这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库。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质疑及反思精神,不能完全被动的接受,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如文献的收集检索,独立的思辨能力等等。
  还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带教的结合。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是能解决问题的实践型医学生。要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然后再从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做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而不是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带教实践脱节。基础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找到临床问题的解决根本,临床问题应该能反过来反思基础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问题,优化基础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2重视中医经典教育,传承中医经典文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多方面研究均阐明,中国文化是“道”而不是“学”,中医学古代谓之医道,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中国古代文化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等核心文化内容都很好体现在了中医当中。此外,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老庄思想、佛教、儒学等催动下,使得传统中医淡泊名利、慈悲为怀文化深入,产生了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著名医家和学术思想,以及《大医精诚》、《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意识也对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春秋末期,儒家、道家、发家等诸子百家使得中医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宋代重视理学,才出现了《本草衍义》、《圣济总录》等医学理论名著。可见,中国古代中医名家、名著的产生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的产生也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古代医家正是以传统文化思想为指导,形成了自身的学术思想,并应用于疾病诊疗过程中。在当代,中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临床教学实施还应以传统文化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未来医学人才培養的目标,这就要求医学生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学生从业信念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固的中医从业信念。因此,中医临床研究生基础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带教中,应着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3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想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其中“大慈恻隐之心”是一个医生必备的德行,就是所说的医者仁心,没有一颗仁心,是做不好医生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这句话说的是,看见病人的痛苦,好像自己也有,也就是设身处地的考虑病人。在现在这个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背景下,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院校在对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中应加大这方面的教育。
  2.3.1教育灌输方法:结合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使医德医风观念扎根于研究生的思想中。首先,应组织研究生参与到医德医风工作中,转变自身的不良思想,帮助其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然后,结合带教医院具体状况、工作内容,加强建设和管理,以针对性措施实行教育工作。可利用讲座、讨论会、晨交班、科务会等,做好教育相关的工作。此外,还可借助党、团组织的效应,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将其和医德医风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积极调动研究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其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   2.3.2创设良好的医疗环境: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离不开良好的医疗环境支持。带教医院方面定期可组织研究生参与到培训活动、考核检查工作中,从而对研究生实行全方位培养,使其能感受到医院对自身的关注、认可。带教科室方面还应组织研究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使研究生能严格按照具体要求进行操作。采取一带一的方式,经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带领研究生学习,保证研究生能严于律己,认真贯彻各项医院的方针。
  2.3.3制定完善的机制:不同的行业,均需要相关机制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为此,带教医院方面需制定岗位职责,制定医疗管理机制、技术操作机制、奖惩机制、监管机制等,确保各项操作均有章可循。然后,组织研究生学习不同类型的政策法规、原卫生部下达的标准,促使研究生有基本的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等。最后,需构建研究生个人档案,经自评、组织考核方式,对其医德医风进行评价,主要评判的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及质量、患者满意度、操作规范性等。并依据考核情况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2.3.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因为研究生处于发展阶段,应有自身的发展目标。这时,医德医风建设工作中,应发挥启发、激励、诱导的作用,使得研究生能不断向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向学习型人才方向发展,加强和其他青年医务人员间的良性竞争,为医疗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2.3.5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将信息技术和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网上互动活动,及时解答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疑惑。采用医德医风竞赛方式,借助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介,实行医德医风建设,不断转变研究生的思想,积极影响其生活、工作、学习,对研究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使其付诸行动积极参与到医德医风建设工作中。
  2.3.6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制定研究生岗前培训制度,旨在加强研究生的道德素质。岗前培训内容涉及医患沟通方法、沟通技巧及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内容。同时,还需实行医德医风讲座,以及认知培训、劳动规章制度培训、医学教育培训和科研管理培训等。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在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应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素养,首先需要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研究生用基础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需要带教医院、科室和老师在临床中加强对研究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培养。再者学校应该鼓励研究生回归中医经典,仔细研读老一辈中医人留给我们的瑰宝,从中获取最新的领悟。最后需要带教医院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医德医风来规范研究生的行为。如何更好的做好中医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培养,如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医人才,是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环节。相信经多方共同努力,一定能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彰显中医教育特色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白玉金,陈跃来,何星海. 中医传承需重视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6:79-81.
  [2]丁宇丽. 試论中医临床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2017,10:1276-1277.
  作者简介:
  王卫国,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骨伤教研室副教授,骨伤教研室秘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