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均衡·优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雯雯 范超
【摘要】2019年10月9日-12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音乐教育大会,倡导“创新·均衡·优质”的主题,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学校美育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先生、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尹爱青女士、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国先生、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江红先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笔者通过整理大会议程、内容概况及两届大会主题对比三方面,对大会发展脉络进行爬梳与分析,以期紧跟时代潮流,助推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发展改革。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会;学科建设;基础教育;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223-03
【本文著录格式】陈雯雯,范超.创新·均衡·优质——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综述[J].北方音乐,2020,02(03):223-225.
2019年10月9日-12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The 2nd Music Education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在上海如约召开,会议持续4天,共设10个会场,参加大会的嘉宾约300人,共计1500余人观摩参与。参加校园系列教育成果现场展的表演队伍共计13支,有15位高校教师参加“历届‘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获奖教师专场音乐会”,首都师范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还分别为参会人员奉献了精彩的师生教学技能展示音乐会与优秀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大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效地为学者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议程概要
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The 2nd Music Education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由中國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承办。大会紧紧围绕“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这一主旨,以“创新·均衡·优质”为活动主题,细化凝练出七个专题:
大会内容密切关注音乐教育的国际性创新发展、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均衡性和普及性、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音乐与多学科的融合、音乐基础教育的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多样的音乐教学法、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等。为协助参会学者更直观准确的接受活动内容,大会还设计了多板块活动形式。
从大会活动内容及受众层面看,音乐教育大会的举办必将对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指导作用,而大会沟通交流平台的构建及多样的活动形式则协助大会更加有序、高效的进行,为准确把握学校美育发展现状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内容概况
(一)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云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参会人员带来前沿、热点的音乐教育资讯。音乐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安国从国际和国内研究视野出发,提出我国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并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众说纷纭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音乐审美”内涵的错位;音乐教学材料选取中外作品比例的失衡与适度;音乐教育观念与方法多元、多样发展的抉择争议;学校实施有效音乐教育途径的探索与质疑;国外音乐教育理论译介的学术立场与体系、方法引荐的再评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传承的瓶颈;国家音乐教育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导向性。基于此,他提出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三条路径:发展方向——课程理念、目标与立足点;教学操作——音乐教育的实践品格;实施保障——教材与教师。最后,王安国教授提出自己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愿景:“从中华传统文化根脉出发,适应我国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践创新成果最难能可贵!”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尹爱青女士紧紧围绕“何为金课”“为何做金课”“如何做金课”三个方面与参会学者对话。总结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金课特质,提出五种金课形式并列举部分金课案例。
最后尹爱青教授留下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两性一度”与“课程思政”如何在音乐教育学科中探索;音乐教育领域的学科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各类课程如何实现“金课”。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蔡梦教授通过提炼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几年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对当代高校音乐师范教育提出清晰的理论阐释和方案教育。她认为师范教育的现状是学科方向、课程、课程内容常被分裂为互不相干的零碎部件,呈现为毫无有机性的一盘散沙。强调应关注与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开展”等问题,倡导凝聚共识科学定位、凝心聚力发展学科、锐意创新彰显特色,提出清晰学科定位、修改课程方案、创新培养理念的相关策略。
来自德国慕尼黑音乐艺术大学的音乐教育系主任Wolfgang Mastnak教授向大家简明阐述了艺术治疗概念,提出适用于中国教育体制的音乐健康教育方案。湖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提出音乐教育应坚守“以美育人”的初心,并强调教师“师德”“教育情怀”的重要性,认为未来教师培养应注重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培养,注重在岗教师的心灵激励与待遇权益保障。此外,还有周海宏、田晓宝、余丹红、梁宝华、谢嘉幸、Wolfgang Hartman、Randall Everett Allsup等国内外音乐教育界顶尖专家为参会者带来精彩演讲,使参会者受益良多。 (二)圆桌会议
同样火爆的圆桌会议版块在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王安国、王州、余丹红、谢嘉幸、蔡梦、刘欣等各大高校音乐学院专家,围绕音乐人才培养、高等院校“中西器乐”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高等院校“音乐学理论”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等议題展开激烈的交流讨论。
基于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以来,在音乐文化“走出去”实践方面明显的加大力度,站在教育国际化高度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及其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出发点,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国际化研究》中,系统阐述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张玉榛教授带来《高等院校“音乐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思考——世界民族音乐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张学习世界民族音乐是为了建立更强大的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
福建师范大学王州教授以《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题,对高校教育提出四点建议。“高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充实的学习内容,而且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思维方式、逻辑方式”“世界教学体系的实践要符合实际”“教材中中西教材比例问题”“要适应社会要求,引领社会文化整体的改善和提升”。余丹红《高校师范类办学思考》、蔡韧《普通高校钢琴教学“师范性”改革实践》、阎宝林《我的合唱教学与“八秒”的训练简介》李亚梅《高师器乐教学应当关注什么》等,分别对音乐人才培养、钢琴教育、合唱教育、器乐教育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阐释。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提出的高等师范类办学理念、音乐教育美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师范专业认证工作、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聚焦了圆桌会议的主要内容。
(三)论文宣读与海报交流
耗时两天的论文宣读板块共计90位嘉宾参加,是此次大会的重头戏。此版块延续了上一届大会的传统,为优秀青年学者及一线教师提供交流展示平台。论文宣读有文化传承、教育政策、教学法研究、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13个主题,基础教育主题的论文宣读占比最大,约为28.8%,文化传承主题的占比紧随其后,约为14.4%。不难看出,基础教育与文化传承受关注度更高,而以上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重心与趋势。
参会嘉宾提出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刘启平老师提出的“课堂无效化”、周晨晖老师提出的“双基和情感体验孰轻孰重”,周琦老师对“高中音乐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思考等,都反应出音乐课程不仅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要使学生感受美和文化,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还有几位教师在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下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例如崔学荣老师的“多觉联动教学法”,将全身感官调动起来参与音乐学习,成为一种“全身全反应”的动力教学方法;沈珠凤老师以世界三大音乐教学体系为基础,结合童谣的文化传承性和复合本土文化的特性,训练学生的双声部概念,促进学生多声部素养。范廷亮老师提出“多维乐动5c模式”,主张在聆听中加入不同律动及合唱指挥,让学生在完整聆听乐曲的基础上,提升发现美、欣赏美、聆听美的能力。
在文化传承部分,周晓秋老师以《“巧”学温州鼓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课堂教学探索实践》为题,针对如何体验温州鼓词、如何使孩子乐于接触温州鼓词、如何有效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学唱温州鼓词提出四点解决办法。“零距离认识;玩乐中体验;多方位欣赏;全面性总结”。旨在通过“在传承中融合,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使更多孩子认识并喜欢优秀的地方传统音乐。
黄玲老师以《我国当代无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策略探究》为题,从我国当代无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的背景、现状和策略探究入手,针对我国无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面临的挑战提出四点建议。同步搬迁异地重生;挖掘保护大数据+;师资建设夯实基础;人才培养后继有人。黄玲老师尤其强调,在同步搬迁异地重生的过程中应坚持农村群居文化原则,留住文化记忆与乡音。
论文宣读板块还有刘学梁、喻意、关涛、资利萍、繆军等学者针对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教学等方面展开演讲,集中展示了音乐教育专业领域优秀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起到了推动学科发展、沟通学习交流的作用。
会议期间,大会主办方还为参会者提供了论文海报张贴展示部分,为前来观看的参会者提供介绍和交流的空间,这种不拘一格的形式,使很多勇于表达自己的参会者有了一片广阔的展示空间。
(四)工作坊与大师班
炙手可热的自我提升学习方式——工作坊(Work Shop)依旧是会议交流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工作坊迎来了全球知名奥尔夫教学法专家Wolfgang Hartman,他以《实践中的奥尔夫教学法:以实例评述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理念》为题,强调基本音乐活动和器乐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关注即兴伴奏、创意演奏与演奏技术的关系等问题。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柯达伊学院常任教授、匈牙利世界合唱联盟创建人Katalin Kiss女士以《合唱热身——声音、身体与精神的觉醒》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她合唱表演和教育经历中遇到的挑战和作为指挥取得的成绩。
北京舞蹈学院的谢呈博士《体态律动——中国传统乐舞<阿细跳月>中的律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苏丹娜教授《用科学的力量提高课堂音乐教学质量》、江苏省原中小学教研室音乐教研员戴海云《初中生音乐素养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研究》、香港教育大学梁宝华教授《实证研究设计工作坊》等,都在自由活泼的模式下为与会者呈现出不同领域的视听盛宴,工作坊的活动形式也使授课嘉宾易于获得在场其他学者的宝贵意见。
大师班嘉宾为中国音乐学院吴灵芬教授、中国新艺术歌唱家龚琳娜老师及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赵易山教授。其中,中国新艺术歌唱家龚琳娜老师以《中国音乐之美》为题,把自身探索中国声乐表达、中国音乐传承道路上的体验与理解倾囊相授,从民歌、戏曲到琴歌、古诗词吟唱,从自创的独特发声练习到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腔韵,带大家从中国音乐之美中汲取养分与灵感。 (五)教学成果展示
在教学成果展示中,专业院校、演出团体为观众奉献了多场音乐饕餮盛宴。参加校园系列成果展示的團体有上海市控江中学行进管乐队、上海市松江教师合唱团、上海爱乐手风琴乐团、静安区闸北三中心、闵行实验小学、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奉贤区南桥小学、清华中学等单位。历届“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获奖教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代表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代表为我们带来专场系列的音乐会展示。
三、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生——在主题变化中把握发展趋势
时隔四年,中国音乐教育大会在上海再次举办。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较第一届规模更大、受众面更广,参会人数从1200余人增至1500余人,活动形式更加凝练,取消了论文写作比赛环节,但仍沿袭第一届大会的六大板块。在此基础上,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紧紧围绕“创新·均衡·优质”的主题,探讨交流的内容更加多样和深层。
中国音乐教育大会的举办是为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通过沟通交流深刻认识学科发展情况并寻找改革发展路径。因此,大会主题必须始终围绕时代发展需求,“创新”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再次成为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的主题。“均衡·优质”的主题则反映出时代发展趋势的变化,不再停留于“查漏补缺”的内容完善阶段,开始跨向更为优质、全面的品质提升阶段。
以圆桌会议的部分议题为例,相较于第一届具体到局部的“学校音乐教育”“慕课”“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民族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专题,第二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视野更加开阔,会议系统、全面、深入的对音乐教育各学科专业进行了探讨,如高校“音乐学理论”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高校“音乐教育学”学术论坛,“音乐人才培养”面对面,高等院校与基础教育一线等专题,紧扣“创新·均衡·优质”主题,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厘清了方向。
四、结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所发挥的研究引领性作用和为学者交流提供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显著。这里不仅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前瞻热点话题,还有一线教师及研究生根据自身情况阐述专业、具体的研究内容。在会议中,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文化传承等话题依旧是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尤其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主题则愈发受到学者关注,既有龚琳娜老师的大师班课程、王州等专家的专题讲座,还有诸多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实践成果展示,文化传承研究成果的多层次表明其以成为音乐教育发展主流,难怪梁宝华教授感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潮流”。不仅如此,大会还为优质教学成果搭建了展示的平台。相信通过此次音乐教育大会的交流学习,一定会使参会人员有所感悟,也期待所有音乐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能以此为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音乐教育,永不落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