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晓梅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对话教学背景下,课堂提问作为互动合作的重要教学方法被教师群体广泛使用。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角度出发,在理清判断课堂提问有效性应有的核心要素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3-0030-02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合作的重要教学方法。因此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织形式,最终实现双向交流的对话教学。然而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略,值得深入探究。
  一、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内涵
  提问是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提问的过程中都能集中体现。《辞海》中“提问”的意思是针对某一问题向别人询问意见或者请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1]。《现代汉语词典》将“课堂提问”解释为教师对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启发、询问的一种教学方法[2]。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对话,课堂提问则是师生通过对同一教学问题的交流对话,共同探究、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对小学生思维的培养起重要作用,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有效性应有的判断标准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符合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需要。教育家鮑里奇提出“表达清晰、教学方式多样化、任务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性投入、确保学习成功率”是评判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标准[3]。威伦提出了以下建议:问题有助于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清晰、明确;难易程度符合学习水平;有连续性和逻辑性;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要留足候答时间;鼓励学生提问[4];丹东尼奥、贝森赫兹在此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仔细倾听学生回答”这一建议。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概括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即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情感思维体验;提问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能有效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古德布洛菲提出有效提问技巧包括提问语言要生动有趣、恰当把握提问时机、提问后要有适当等候学生思考答案的时间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间,从而使得学生难以深入思考,最终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在学生的答案不够“完善”或没有得到预设答案时,教师会请其他同学回答来得到“标准答案”,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通过积极追问使学生进入质疑问难的思维状态;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用“好、对”“错误”“正确”等词进行评价,不能够针对学生回答内容给予有意义的指导。
  (二)学生低效配合,达不到预期效果
  观察小学语文课堂发现学生低效率配合的现象较多。表现在提问内容设计没有层次性,不能够兼顾所有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处于“教学死角”,无法参与课堂;课堂提问方式单一,学生易做出虚假活跃的“惯性回应”。例如在新授课《田忌赛马》中,老师在导入阶段提问道:“大家见过马吗?喜欢马吗?想知道课文关于马讲了什么事情吗?”这种无意义提问易使学生做出 “惯性回应”。在总结完课文大意后,教师提问“你得到了什么教训?”这个问题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属于难点问题,只有小部分同学通过人物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大部分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不能参与讨论,处于“教学死角”状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问内容没有目的性,习惯性提问多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提问内容要有导向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求,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习惯性的提问“是否”问题、猜想问题、反问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相关。格拉伊赛尔认为,没有任何效果的习惯性提问是为其他问题做准备的预备性问题,会使讲课重点不清楚,纯属浪费时间。过多的习惯性提问只会使得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使身心还处于发展状态的小学生不能有效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四)提问形式化,先进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未有效落实
  部分老师将“合作探究”简单理解为了频繁地“课堂提问”,导致课堂上“随意提问”的现象增多;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问,一味追求课堂提问的教学形式;较多关注问题预设而不重视问题生成,最终导致了课堂提问形式大于内容。例如二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老师用提问方式“问”学生字怎么写,而忽略了写字教学的“示范”和“写”的本质特点;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提问“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老师对学生的其他回答未做点评,直到同学回答出:“闰土是一个聪明的人”的“标准答案”,老师才“满意”地结束了提问。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进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
  在课堂中不同时刻提问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把握最佳提问时机,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达到最好的提问效果。在课堂初期学生思维清晰、专注,这时提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尽快将注意力集中本节课;在课堂氛围达到最佳状态时,可设计一些重点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进入课堂尾声,学生注意力涣散,提一些非知识型问题,可以有效防止学生非学习性行为的出现,如走神、聊天等。   (二)重视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提问,促进师生对话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提倡在对话交流中学习。戴维·伯姆指出对话是同伴之间的意义交流,通过对话成员都能够参与这一意义之流,并且所有成员都能够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内容萌生新的理解。提问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能使所有学生参与对话课堂。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法获得共鸣,缺少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缺乏质疑精神。教师要重视学生提问,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具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设计提问方式与内容,问题难易程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将学生答案的出彩和不足做简单点评,以照顾到普通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完全认识到教学提问总结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回答和提问采取放任的态度。表面上课堂氛围活跃,实际上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停留在表面甚至片面的理解上,始终对问题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思维能力的训练更无从谈起。
  (四)提高語文教师业务素养,根据课程要求设计提问内容
  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影响着教师的提问质量。老师需在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使提问简洁且有针对性。但在实践中老师往往忽视提问原则,一味追求片面的“提问教学”,导致课堂变成了“提问回答课”,最终无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小学语文老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比如在教学《游子吟》时,老师要清楚把握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母亲对子女关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自由朗读诗歌,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种类型的问题不仅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所表达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3]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法(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Wilen,W.,Ishler,M.,Hutchison,J.,Kindsvatter,R..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 Hong Kong:Longman,Inc.,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6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