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戏剧研究综述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秦云霞
摘要:梳理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和教育界有关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对教育戏剧概念、功能等的理论研究,对比、归纳了教育戏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的实践及研究探索情况,提出引入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深度挖掘教育戏剧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进一步发展完善教育戏剧。
关键词:教育戏剧;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088-03
“教育戏剧”的概念起源于欧美,是指教师将戏剧表演的方式带入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简单来说,教育戏剧的实质是一种以教育而不是表演为目的的戏剧,是一种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梳理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戏剧的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有助于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和学术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和功能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教育戏剧”是由DIE(Drama in education)直接翻译而来的,后来又出现了TIE(Theatre in education)、创造性戏剧以及教育剧场等词语。国内学者在“教育戏剧”的概念界定上主要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教育戏剧=DIE”,而寻找其他词语作为“DIE、TIE、创造性戏剧”等一系列词语的上位概念。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李婴宁,他提出使用“教育性戏剧”一词来指称一系列有关教育戏剧的活动。将DIE翻译为教育戏剧,李婴宁将其解释为“教育性戏剧的概念应当包含两种不同的戏剧方法:即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和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简称TIE)。”[1]国内与其观点相似的有武茵、陆佳颖[2]等人。黄爱华则主张将“戏剧教育”作为教育戏剧的上位概念,他认为:“戏剧教育不仅与教育戏剧内涵不同,外延也明显大于后者,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这两个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意义相通,但不能混用。”[3]张金梅所持观点与其相似,认为“戏剧教育”包含“创造性戏剧”“治疗戏剧”在内,是一系列有关戏剧的教育手段。“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出现如此杂乱的用法,是因为“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两者含义的不可分割。这两个概念都与戏剧相关,一个是传授戏剧相关的知识,另一种则是用戏剧的方式去传授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任何教育戏剧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起到一些戏剧教育的作用,尽管在大多数时候这并不是它们的主要目的。
第二种意见是用“教育戏剧”来指称“DIE、TIE、创造性戏剧”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主张重新找一个词语来命名“DIE”。如刘艳卉主张用“教育戏剧”来指称包含DIE与TIE在内的“Educational theatre”,然后把DIE重译为“教学戏剧”。徐俊则认为应该将“DIE”翻译为大家一目了然的“戏剧教学法”,而“教育戏剧”则是用来指称教育和戏剧的交集部分。“汉语中的‘教育戏剧’应该用来指称与具体流派无关同时又是所有流派所共同关心的‘那种活动’,而这种活动实际上就是戏剧与教育这两种活动的交集部分——教育戏剧=戏剧∩教育。”[4]徐俊重新定义了“教育戏剧”的概念,他通过对“教育”和“戏剧”这个两个概念的仔细分析以及重新组合,得出了“教育戏剧”这个词语的新定义:“教育戏剧就是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善的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戏剧的功能
教育戏剧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样化功能。学生在教育戏剧中体会剧本中的人物,去想象剧本中人物的感情应该如何表现,它需要学生带入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陈昊将教育戏剧的功能分为两大块。对个体功能而言,首先,教育戏剧能通过有效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其次,通过在教育戏剧中进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社会认知发展。最后,教师精心挑选的故事情节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对于社会功能而言,教育戏剧能够让学生专心于讨论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
杨晓彬则针对大学生与教育戏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社会急剧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大学生又处于身心重大的转折时期,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和自身价值方面产生了很大的疑虑,而在大学课堂中运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宣泄和疏导,也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我国教育戏剧实践、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近年来,我国有关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方面。
(一)教学内容
教育戏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略显单一,主要来源于故事改编和原创故事。
对于故事进行改编主要是依托故事的情节,对细节进行重新创作使其更适于教育戏剧表演这一教学方式。故事改编主要是运用在儿童教育阶段,因其年龄小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力,学校又未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如傅熊平对广东省广州市祈福英语实验小学英语教育戏剧实践进行了考察,发现其教学内容来自改编教材,主要原因是其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进行戏剧创作難度太大,教师选择对课本进行改编,以课本为基础融入说唱、角色表演、即兴说唱、短剧表演等活动。
原创故事主要是师生合作创作,教育戏剧对创作的故事要求较低,不成系统,只适应于班级小规模表演,难以形成专门的教材。如徐静在上海D校的实践中,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其目的是让学生放松,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步是让学生对课本故事进行改编,以此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揣摩人物性格。第三步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故事创作,并参考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组织表演。教育戏剧着眼锻炼学生的思维、创作、表达能力,让学生基于日常生活,展开想象进行重新创作,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二)教学方法
教育戏剧的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不再是传统的讲授法等,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合作学习法、讨论法、问答法、反思提高法。
杨冰清在上海浦东新区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公办小学的一次教育戏剧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是校本教材故事Our Favorite Food,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首先,在热身活动之中,老师设置了一个“怪兽饿了”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饿坏了的怪兽应该有什么表现。这里使用的是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老师运用了问答法,通过不断的提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饿了的怪兽应该是什么状态。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大怪兽”,让同桌之间相互介绍自己,并且让学生用怪兽的肢体动作进行交流。在这里老师运用了表演法,让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怪兽各种不同的心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然后,老师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分角色讨论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表演。最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是否表达到位,讨论语言表达有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
(三)教学途径
根据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学校的对教育戏剧应用程度的不同,主要有三种教学途径:教学渗透、社团培养和校本课程。
一是教学渗透。教学渗透是指将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方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将表演和日常课程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某一角色或者是组织者的角色。
如蒋霖峰巧妙地将教育戏剧和物理教学融合在一起,上课伊始便让学生将之前空闲时间排练好的“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情形进行重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奥秘。在日常教学中的情境模拟、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练习等都可以算作是教育戏剧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
徐静在上海D校组织了一场完整的教育戏剧课程,首先是热身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给出要求进行自我介绍,让同学发挥想象力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紧接着,让学生讨论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以便更加适应课程教学。最后,学生们开始完整表演。从此可以看出课程的难度设置是呈梯度增长的,让孩子们在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能够挑战自我,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读写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教学渗透有其不可代替的优点,即便捷和应用学科广,教师只需要对日常的教学内容稍加修改便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其运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即兴表演、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渗透在文科类课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理科课程教学中也可以进行情境导入。当然,由于其开设班级固定,学生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自主充分的发展无法得到实现,这些是教学渗透无法避免的缺点。
二是社团培养。社团培养与教学渗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学生的表演要求更高,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参加教育戏剧选修课或者社团,社团的人员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会对某一剧本通过进行不断的讨论、修改、复演以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这样的讨论、表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张力、姚纯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发了《英语戏剧表演》特色选修课。这门特色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市各区县,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都相对不错,其中也有对英语和戏剧表演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将这门选修课设置为每周两个连续的课时,一轮共计16周。第一周是安排热身训练,比如自我介绍;第二周和第三周进行一些肢体、表情方面的训练,并选择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课后训练;第五、六周让学生对课后训练进行模仿练习和反馈。在此后的几周都是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经典戏剧片段进行反复的演练和反思,老师在每一次课程中都提出学生存在问题,引导学生从语言到表演进行不断的完善。在第十六周的时候不再是老师提供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而是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编写剧本和自主分配角色进行原创表演,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反思。
社团培养有助于解决日常教学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但社团培养需要有专业戏剧教师和专业外语学科教师的联合指导,由于师资、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校很难达到要求。同时,这种教学途径在社团管理、课程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方面要求很高,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存在困难。
三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与教学渗透的区别在于校本课程是学校系统设计自主研发的课程,研发的主体是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教育戏剧不仅仅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教学方式,也有一系列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一个整体而连贯的课程教学体系。而教学渗透只是在课程中融入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方式。
重庆市N小学是一所英语特色的学校,为了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学校从英语教师群体、英语校本课程、英语校本教材以及英语活动项目这四个方面入手,设置了英语戏剧校本课程。在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选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英语教师,形成年龄、学历层次合理的人才结构。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扩大了英语戏剧课程的外延,设置了戏剧、英语角、影视赏析等相关课程,以此来奠定学生学习英语教育戏剧的基础。同时,学校将英语戏剧课程按学生年龄层次不同分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在英语校本教材方面,学校与国外有关学校缔结为国际友好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交换创作的想法和经验,双方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在英语活动项目方面,N小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校五点”新格局,创建不同的表演舞台,让学生锻炼英语的运用能力。可以说,重庆市N小学进行了一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给以后的英语教育戏剧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
三、教育戏剧研究的展望建言
近年来,我国学者就教育戏剧的核心价值、功能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教育戏剧基础理论,教育戏剧已经被纳入教育部的有关行政规定,其实施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不容忽视的是,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针对理论研究不够充分的问题,建议从实践寻找对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从各种不同学科的角度深入挖掘教育戏剧的意义和价值,将其总结并上升至理论层次。
在实践方面,建议在师范院校开设教育戏剧课程培养新教师,同时组织在职教师专题培训。在新教师培训上,应该加强戏剧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合作,让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关于戏劇方面的知识,同时戏剧院校也可以引导更多学生进入教育岗位。中小学要与各高校加强联系,为在职教师学习于教育戏剧理论创造条件,引导教师更新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教育戏剧真正融入课堂,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
[2]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3]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C]//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4]徐俊.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