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承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菁菁

  摘 要:以清醒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紧密围绕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展示,凝聚社会共识、加大资金投入、注重顶层设计、创新规划思路、破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难题,将丰富的遗产资源转换成为郑州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走出了一条符合郑州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关键词:郑州;文物事业;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位居“天地之中”,域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文化积淀深厚凝重,文物保护任务艰巨,传承创新潜力巨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市文物保护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60年来,郑州市文物保护工作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文物保护机构和人员的配置也是慢慢的逐步完善,文物保护工作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得到加強,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科学的保护和有效地传承,文物保护事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本着对历史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在全市行政机关普遍减员、缩编的情况下,审时度势,于2010年组建成立了郑州市文物局。自成立至今五年来,市文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审慎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紧密围绕文化遗产核心价值,加大资金投入、凝聚社会共识、破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将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转换成为郑州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走出了一条有中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为践行“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遗产保护要从基础研究开始,深入挖掘中原文化遗产所独有的核心价值,以凝聚社会共识来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各方面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郑州市特别成立了郑州古都学会和郑州嵩山文化研究会,继而整合各方资源,成立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为支持研究会工作,郑州市政府每年由市财政拨专款用于日常运转,并将原郑州市城市文化研究所升格更名增编为副县级的郑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作为学会的常设办事机构。2013年,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社会各界和企业踊跃捐款,设立郑州嵩山文明研究基金,将每年的基金收入用于文化遗产研究课题资助。学会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的学术委员会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剖析式的分析,确定了研究的大方向,产生了一批立意清晰、影响广泛而严谨的学术成果。此外,由郑州市考古发掘机构承担的大师姑遗址、唐户遗址、娘娘寨遗址、李家沟遗址、望京楼遗址、老奶奶庙遗址等考古发掘,连续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目前全国入选项目最多的地区,在全国文物界、考古界引起极大反响。
  为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在宏观层面,先后组织制定了《城市“六线”规划》、《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并将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衔接、和谐共生。具体到单个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工作的基础上,委托相关资质单位编制了《少林寺建筑群保护规划》、《“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郑州商城保护规划》、《大河村遗址保护规划》、《郑韩故城保护规划》、《苑陵故城保护规划》等数十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规划及保护展示方案,并严格履行报批手续,确保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为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近年来,郑州市以入选国家文物局“十二五”150处大遗址的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新郑郑韩故城、巩义宋陵、新密古城寨、登封王城岗遗址等6处大遗址为重点,实施了保护展示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遗址的生存状况和周边环境,还文化遗产以尊严,打造城市靓丽名片。投入近10亿元用于郑州商城遗址环境整治、周边拆迁和本体维修,投入近6亿元用于郑韩故城本体维修及节点建设,投入近1亿元用于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陈列提升和二期建设。此外,郑州市文物管理部门还多方争取、筹集资金,按照“修缮一处、开放一处”的原则,组织完成了郑州清真寺、新郑凤台寺塔、卧佛寺塔、白氏祠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实施了纪信庙和城隍庙维修、郑州文庙大成殿抬升及城隍庙戏楼维修、荥阳秦氏旧宅维修、中牟寿圣寺双塔维修、新密超化寺本体维修等数十项保护维修工程,在有效改善文物保存现状的同时,也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了遗产资源应有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颁布制定了《郑州市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塔林保护管理条例》、《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郑州商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郑州商城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基本完成《郑州市郑韩故城保护条例》的立法筹备工作,即将提请人大审议。在加强法规支持的同时,严格坚持文物执法,确保文物安全。与郑州市公安刑侦、治安和消防等部门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挂牌成立了郑州市文物稽查大队警务室,建立文物行政执法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四次蝉联全国文物执法案卷评比最高奖。同时结合“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将原来的市(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整合进市、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四级联网的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市域文物保护全覆盖和保护网络体系的信息化管理。
  同时严格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一方面完善博物馆网络结构,初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体系。目前郑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10家,民营博物馆12家。另一方面,通过功能升级改造,加强软硬件建设,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目前郑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其基本陈列《古都郑州》荣列全国十大博物馆精品陈列。
  为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一方面大力加强郑州文物网的建设,丰富网站内容,畅通沟通渠道,搭建了对外宣传和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利用“4.18古迹遗址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点,组织举办诸如文化遗产进学校、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市民生活。此外,还成功主办驻华大使走进河南文化遗产、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等大型活动,营造了“保护遗产、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决策,也是功在当代、泽及后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此种考虑,郑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先后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天地之中”和“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也成为古都郑州靓丽的城市新名片。
  长期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使得郑州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的核心价值日益明晰。2004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认定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提出“鄭州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明之源”的认知,曾受到许多历史性城市的讥讽。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天地之中”这种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郑州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郑州大遗址的密切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震动和密切关注。《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概括出郑州地区是东亚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是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形成发展与多元文化融汇互通的核心地区。中原地区文化遗产所特有的文化价值早已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近年来随着郑州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的的挖掘与剖析,厚重的郑州文化形象也日渐清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工作思路也更加坚定。目前,重要遗址的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郑州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厚积薄发,前途光明。
  有为才能有位。郑州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保护利用的扎实工作,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了保护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二七区政府调整60亩土地,由郑州市文物局建设老奶奶庙考古遗址公园和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中心;管城区政府为了推进郑州商代都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门规划了新商城组团,设立专职指挥机构。郑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把郑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高到郑州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在编制、经费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0年,在全国精简政府机构的大背景下,批准成立郑州市文物局;2014年,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郑州市委把文化遗产保护落实情况列入重点督查的七个问题之一。可以说,郑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处于最好的时期。
  郑州市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各种有效措施使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县(市、区、管委会)都明确了具体的管理部门、人员并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建立起了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体系。保证了大遗址保护管理“有法必依”、“有法能依”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置的建设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联审联批机制不仅有效规避了大遗址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风险,还实现了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衔接。保护管理工作坚持“规划先行”,确保了各项工作的科学规范。一系列区域性整体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保证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无缝对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规划》、《郑韩故城文物保护规划》等单体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则为保护展示利用行为提供了具体指导,确保各项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牵涉多门学科的综合工程,要树立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必须由社会全体成员来承担的理念,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近年来,随着“4.18古迹遗址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等大型活动在我市的成功举办,使广大市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一方热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存,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随着各文物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显示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效益。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游客数量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左右,国际游客也明显增加。申遗成功,促进了登封市经济的健康发展。郑州市规划联审联批会议确立了未来的登封要依托“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导,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资源依赖型的产业模式。经过加大建设管理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真正的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提升了整个城市乃至地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形象,真正实现了全社会主动积极的保护文化遗产,合理科学的保护和管理,也真正的做到了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作者简介:王菁菁(1977-),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助理馆员,郑州二七纪念馆陈展部副主任,从事讲解和文博研究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