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他们将贵州山水写成了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梅影

  莫友芝:满头乱插山茶花
  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于莫愁湖畔哭祭人生知己莫友芝: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其评价与感情。
  莫友芝,贵州独山人,诗学书三绝的清代文化巨匠。
  国家文化部在互联网上公布,为保护文化遗产,1795 年至 1949年著名书法家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不准出境者共193人,莫友芝名列其中。贵州仅此一人。
  每每,静读《莫友芝诗文集》,读到诸如:“青松篮舆碧溪洗,满头乱插山茶花。”“日浴千嶂青,云缠一峰白。”“山光落户牖,空翠若可摘。”总要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云贵高原那属于孩提时代的自然美好的童年、山色、流泉与飞瀑。
  因为学养、勤奋、荣利泊如,莫友芝能够学识相长,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于诗坛书林学界。
  “秦人小篆能容墨,汉代碑头不见锋;想是《说文》遵宋刻,读书万卷气从容。”这是现代学者、古籍校勘家、书法家、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论书绝句——评莫友芝书法》中的诗句。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工,小篆和隶最精,脱尽窠臼,骨气朴茂,自成一格。其篆书学邓石如,长锋羊毫,浓墨悬腕,用笔舒缓流走,一波三折。厚重、平和、简静,遒丽天成。
  其隶书拙中藏巧,不似古隶扁长,而似清癯老者:高古、浑穆、阳刚、生动。因喜收藏,无数碑帖过眼,眼阔,学养山高水深,使得莫友芝隶书有飘飘《礼器碑》风采、古拙《张迁碑》肃穆、浑厚《衡方碑》质朴,以及方圆笔具足《天发神谶碑》的博大、因字立行《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可谓博采众长,卓尔不群。
  其行书用笔看似漫不经心,却自然飞动,既有贵州山水之跌宕,更具云贵高原之开朗——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神完气足,深远悠长。
  其楷书以鲁公颜书为根底,融会汉、魏,浑朴,厚重,写着自己,书卷气满满。
  其篆刻摆布满目珠玑,字字琳琅。
  七岁那年,莫友芝有感于玄晖(谢朓,字玄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将读书的草屋命名为“影山草堂”,并一直沿用作书屋之名。
  因其在学术和文学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围绕着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影山文化;更因其对贵州文化的巨大贡献,他被后人誉为“西南巨儒”,名垂青史。
  正所谓:乏中原之大脉,而生牂牁之独造;存夜郎之鬼异,而却中原之流俗。
  莫友芝(1811—1871年),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
  郑珍:悠然太古春
  贵州遵义,距遵义会议会址大约 500米,有一条老路,叫作子尹路。
  这条路,因清代诗人郑珍而得名:郑珍,字子尹。
  郑珍,和莫友芝同时,并称“西南巨儒”。
  读郑珍的诗,看郑珍的字,淳朴、清秀,带有农家少年微笑时,脸上轻云浅绯的一丝羞赧。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晚望》)
  清新,干净,自然。
  带惬意,含悲悯,无刻意做作,味淡韵厚,言浅意深。
  郑珍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因其造屋于子午山,因其与大山、与母亲感情深笃,愿意永远在山乡、母亲怀抱里,做回孩子的缘故。其工书善画,楷书是颜真卿、欧阳询的底子,参以二王笔意。行草出《争座位帖》,自然率性。篆书效李斯、李阳冰,高古中带有自己的理解与眉目。隶书习汉碑,亦师邓石如,为其特别擅长之一体,个人风格鲜明,瘦瘦的、翠生生的、清悠悠的。山水宗董其昌,苍朴萧散。
  郑珍(1806 —1864年),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农历三月初十生于贵州遵义一儒医家庭,母亲是东乡乐安里三甲沙滩(今禹门乡沙滩)黎安理的三女。“沙滩黎氏”为贵州史上有名的书香世家。郑珍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父亲耳提面命,亲自教导敦促,加之个人性静持重,聪颖,悟性高,博闻强记,嗜书若命。母亲见其可塑,因家道中落,在郑珍 14 岁时,舍弃几亩薄田举家迁往沙滩,与外祖父黎安理家比邻而居,郑珍拜舅父黎恂为师。其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丰。郑珍常去舅父那儿,读书,请教,不亦乐乎。他衣不解带,肘不离案,昼夜苦读,数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学习宋之朱熹、程颢、程颐、张载等大儒的经学著作。“天外一钩月,晚风吹到门。开窗上灯幌,凉意幽无痕。展诵四五卷,炉火余温黁。”(《夜深诵了坐凉》)他深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各种制度,以字读经,又以经读字,一字一句苦学钻研,从不标新立异,亦不轻易附和苟同。一生仕途短暂,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举,选荔波县训导,咸丰年间即告归。返乡后,拜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为师,继续攻读学习,并因此与其子莫友芝相识相知。二人共同探讨经文,切磋诗艺、书法、绘画等,结为终身莫逆。天道酬勤,郑珍之勤奋努力,终于开出了花朵: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集》等。他与莫友芝共同编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郑珍一生未达,多数日子,在故乡的怀抱里读书、讲学,清贫自守。
  他先后主持启秀、湘川书院讲席,培育郑知同、黎庶昌、莫庭芝等俊彦。
  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十七日,郑珍因病逝世,永远回归他深爱的子午山中。
  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中称赞“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说的当然有其中冠冕郑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0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