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蚕桑是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传统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发展历程坎坷。本文以成县蚕桑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简略的分析,随后从生产现状与主要存在的问题,综合开发与前景展望等方面,做浅薄阐述。
关键词:成县;蚕桑业;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蚕桑产业是成县的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也是县委、县政府定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5.12”大地震以后,使得蚕桑基地和养蚕大棚又一次受损,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牧局的直接领导下,我们脚踏实地、以干克难,做了一系列扎实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成县蚕桑产业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但就产业总体而言,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现将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简单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桑园面积萎缩。成县的桑园管理水平低,利用率不高。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重栽轻管,综合管理措施不落实,有的桑园长期荒芜,无人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二是桑树种植的地利条件差,土地瘠薄,缺水缺肥,桑树生长不良。三是由于工价较高,养蚕效益较低,致使一些蚕农不愿管理桑园。四是一些蚕农栽桑的目的就是为了领取退耕还林补助,根本不管理桑园。
2.群众积极性不高。由于农资等各种物价涨幅较大,各种农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上升,相比之下,作为特殊鲜活商品的蚕茧,因受茧丝绸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價格一直呈下降趋势,与畜禽养殖、种植经济作物等相比,蚕茧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农户仍不满意。
3.产业发展与劳务输出争劳力矛盾突出。近年来,特别是灾后重建项目实施以来,农民工需求量很大,人工费上涨,这种情况对农户投入蚕桑生产和养蚕数量增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养蚕数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
4.部门认识不到位。蚕桑虽然是成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但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大办蚕桑产业的大气候。部分群众没有把蚕桑产业当作主业,而是副业,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加之对蚕茧市场变化心存疑虑,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没有完全形成大办蚕桑产业的强大氛围和力量。
5.示范点建设标准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我们对红川韩庄、店村友联、纸坊邵坪3个蚕桑示范点,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大的倾斜,但受诸多因数的制约,饲养量没有大的突破,适用技术少有创新,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强。
二、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加快成县蚕桑产业发展步伐,尽快使成县蚕桑产业实现恢复性发展,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精神,从抓扶持建棚,抓桑园管理等最基础的环节入手,深入农户,强化服务,为养足、养好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蚕农协会向蚕桑专业合作社方向迈进的步伐。
1.加强扶持新建(维修)养蚕大棚工作。充分争取项目资金,对需要新建(维修)大棚的蚕农按照建棚的面积和维修的程度继续进行一定的资金扶持,引导蚕农修建科学实用、取材方便、造价低廉,有推广价值的蚕棚,尽量使蚕农减少投入,把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
2.强化服务,继续对现有桑园进行管理。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桑园的综合管理;对疏于管理和修剪、整枝、防虫和其他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由技术人员和协会干部督促落实,对低产桑园改造,桑园综合管理规范到位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实物或资金补贴。
3.千方百计让利于蚕农,切实提高养蚕数量。在对新建(维修)蚕棚、桑园进行综合管理的蚕农进行资金扶持和补贴的基础上,从今年春蚕期开始,对领取小蚕的蚕农,每张蚕种给予20元的补贴,同时,按照领取小蚕的数量免费配发相应数量的消毒防病的蚕药,尽量降低蚕农的养蚕投入,使养蚕数量有所增加。
4.探索发展间作、套种新模式。继续大力推广未投产桑园套地膜洋芋和蔬菜的桑/菜间作模式以及桑枝食用菌技术,努力提高桑园产出率,在增加养蚕数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桑园效益。
5.深入村社农户,进一步加强对发展蚕桑产业政策的宣传。目前,国家经济总量已呈放缓势态,要充分对蚕农做好宣传工作。同时,针对成县蚕桑生产中切实存在的外出打工与发展蚕桑生产、规模化植桑与“退耕还林(桑)”政策、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前期投入较大与蚕农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蚕茧价格波动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等问题与矛盾,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蚕桑产业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和谐、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8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