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水稻品种发展历程和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阐述了文山州水稻品种发展的历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创新科研机制,突出特色产业品種选育,建立品种展示基地等发展建议,对指导当地水稻发展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稻品种;发展历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65
引言
文山州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据史载明清期间曾向朝廷进献贡米,称为“八宝贡米之乡”。全州粮食播种面积400000hm2左右,水稻播种面积66666.66hm2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6%左右,年均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0%左右。水稻种植品种为早熟品种和中迟熟品种,主要为籼型和粳型2个类型,90%为籼型,60%的籼稻种植在籼粳交错区,对品种的适应性要求更高。长期以来,州内基础性研究滞后,水稻品种的推广更新走“引、育”相结合的路线,以新品种试验为基础、示范展示为桥梁、典型带动为引领,有效促进了全州水稻品种的更新应用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历程
1.1 常规品种自留种阶段(1958-1979)
建州至20世纪70年代初,文山州水稻栽培的品种主要为13个本地品种,分别是适宜中低海拔地区栽培的大白谷、大花谷、大红谷、硬杆白谷、柴谷等;适宜海拔1400m以上区域栽培的小白谷、小红谷、黄壳谷、黄皮蚂蚱谷、小龙谷等籼型品种,以及金包银、长毛冷水谷等粳型品种。种子采取农户“自选、自留、自用”的方式。由于本地品种株型较高、易倒伏、不耐肥、单产低 (产量在200kg/667m2左右),不适宜高产栽培,70年代初,由政府调剂引进了黄皮矮1号、桂朝2号、珍珠矮等籼型品种及8-126、云粳9号等粳稻品种,产量提升至250kg/667m2左右。
1.2 国有种子公司供种阶段(1980—2007)
1980年前后,州县均成立了国有种子公司(与种子管理部门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辖区内种子调剂供应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品种及农户观念的原因,杂交水稻推广成效不佳,年均用种量只有几万公斤,担随着品种的引进更新,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稻用种量年均以30%的速度递增,至1995年用种量达130万kg左右。加之20世纪90年代初,文山州把水稻发展纳入战后恢复建设,进一步推动水稻品种的推广,品种发展到20多个,主要有汕优、D优、冈优等系列。2000年《种子法》施行后,杂交水稻品种逐年增多,至2007年品种达100余个,用种量达150万kg左右,主要推广的品种有汕优、D优、V优、冈优、Ⅱ优、宜优等系列,产量达450kg/667m2左右。
1.3 市场多元化供种阶段(2008—2019)
2007年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州县国有种子公司与种子管理站分离并注销,供种模式多元化。此期间水稻品种得到飞速发展,品种与品种品质同步推进。统计2019年备案数,全州经营水稻种子的企业70余户,水稻品种209个,其中杂交品种主要有宜优、内香、两优、德优、川优、蓉优、花优、滇杂等系列;常规品种有文稻、红优、楚粳等系列,种子备案数为117.65万kg,达国标优质3级米以上的品种占比在50%以上。
2 存在问题
2.1 基础研究滞后,品种受外界制约明显
文山州内有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与广南县八宝米研究所2家单位从事水稻品种的选育工作,由于投入不足,缺乏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制应用体系,自主选育品种占推广种植品种的比重极低。统计2019年全州水稻备案销售的品种209个,而自主选育水稻品种不足30个,占比不到10.0%,且育成的品种70%以上是籼型常规水稻品种,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占比不到2%,粳稻品种处于空白。加之,本地注册的农作物种子企业仅有3家,且没有一家从事水稻种子研究和生产经营,杂交水稻种100%靠外调入,水稻生产发展受外界制约十分明显。
2.2 缺乏支撑特色产业所需的品种
米线、卷粉是文山特色小吃及早餐离不开的主要原料,每年加工米线、卷粉需要的稻米上万吨,由于在品质上有一定特殊的需求,多年来一直缺乏品种支撑。“八宝米”是文山本地有名的地方标识性品牌,由于本地品种“八宝谷”株型较高,产量较低,生产成本高,而新育成的品种在品质上距离市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目前“八宝米”栽培应用品种70%以上仍以外引的常规老品种为主,如“云恢290”、“滇屯502”、“红稻6号”等,本地特色品种的选育工作任务艰巨,对加快本地特色产业所需的水稻品种迫在眉睫。
2.3 主导品种难形成
近年来,由于缺乏固定的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企业(经销商)在品种的宣传推广上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拥有的品种随意种植进行品种展示宣传,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给种子使用者在选择品种时带来困难,对真正高产、质优的品种在推广上形不成合力,影响了优良品种对生产发展的提升。
2.4 品种与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发展不平衡
文山州属于典型的卡斯特地貌,长期以来边远山区和中越边境一线,由于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农业技术力量薄弱,在品种示范、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集成推广方面力度不足,与坝区和交通条件较好地区相比新品种、新技术更新较慢,栽培管理水品较低,水稻生产发展滞后。
2.5 科研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药材、花卉等作物不断发展壮大,大量基础设施较好、水利设施完善、大面积连片的田块,均用来发展设施农业、蔬菜基地等其它产业,而投入到水稻品种改良的经费不足。稻米品种改良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一个品种的育成需要8a或者更长时间,需要大量的科研资金和人员投入[1]。 3 发展建议
3.1 抓种质体系与科研机制创新,突出特色产业品种选育 为确保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结合文山州内实情,科研机构在品种选育上除重点抓好香软型水稻育种外,着重突出特色产业品种的选育。加快种质资源圃和繁育中心的建设,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质创制、保护和利用;创新科研机制,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鼓励科技人员到种子企业参与品种研发,重点突出本地特色产业米线(卷粉)加工型稻米和优势特色产业“八宝米”所需的品种选育力度,实现特色产业品种的自给自足;鼓励本地种业加快特色产业品种的繁制,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解决特色产业用种瓶颈。
3.2 建立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提升优良品种的主导地位 为解决群众选种难,发挥好优良品种主导地位,建立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已成为新时期种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全州不同生态区域建立固定的品种展示基地,面积在3.33~6.67hm2,每个品种展示面积300左右,实现州、县、乡三级共建;种子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监督管理,组织好鉴定、评价和信息发布等工作,对于优点突出的品种加大宣传,加快品种的更新和优良品种推广步伐。
3.3 加大品种与集成技术推广覆盖面,实现水稻平衡发展 文山州水稻种植区域分散,科技推廣率较低的是边远山区和中越边境一线,品种与技术的集成推广培训不到位,阻碍了边远山区和中越边境一线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提高边远山区和边境一线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技的普及,加快边远山区群众享受与坝区群众同样的种业科技成果,州县应加大边远山区品种示范力度,在帮助选出适宜品种的基础上,强化边远山区群众对良种集成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促进品种与配套组装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成果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实现边远山区与坝区和交通条件较好地区同步发展。
3.4 培育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水稻产业发展
鼓励本土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到水稻产业,支持、引导和扶持水稻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打造地方特色水稻产业品牌。围绕“八宝米”品牌和“米线、卷粉”等产业发展,打造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稻米生产合作社8~10户,1~2户年收入上亿元的稻米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促进文山州水稻特色产业形成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一体化产业化发展。促进文山州水稻发展有特色,产业有提升,群众种稻有盼头。
3.5 合理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稻生产发展水平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道路、工业园区以及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稻田面积缩减是不可避免的形势,人口刚性增加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仍将面临短缺面貌[2]。因此,优先规划建设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以政府为引导,种业企业为主体,加快特色品种种子生产,提高种子自给率;加快边远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弥补历史遗留的短板,提升水稻管理水平,实现水稻平衡发展;对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加旱改水,弥补多年来被其它产业发展占用的稻田面积,实现全州水稻生产可持续、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促进水稻生产绿色优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俊生,王仁杯,郁晓敏,李燕.浙江省水稻品种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稻米,2019,25(01):23-25.
[2]李存龙.文山州稻米品种改良的成就与发展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09(02):8-12.
(责任编辑 周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9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