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卞康亚 沈田辉 朱展飞 崔家华 张芳

  摘 要: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检测,研究了小麦灌浆后期赤霉病显症后遇雨药剂防治的效果,以及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下简称DON)、玉米赤霉烯酮(以下简称ZEN)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灌浆后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时,雨前药剂防治效果不佳,48%氰烯·戊唑醇SC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只有18.56%,病指防效只有23.96%。药剂对成熟麦粒中DON毒素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DON毒素的检出量为400μg/kg,与提前收割处理区和药剂处理区DON含量呈显著差异。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灌浆后期;氰烯菌酯;防效;DON毒素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8-0093-03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呈现出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小麦赤霉病菌侵入寄主后,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也会引起毒素污染,被毒素污染的麦粒对人畜都具有较大的危害[1-3]。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并且对环境友好的防治选择。生产上由于缺乏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此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是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但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使得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产生了较高的抗性[4]。此后以氰烯菌酯为代表的杀菌剂被政府大量采购,成为了防治赤霉病的主力药剂。目前,大丰区暂未发现小麦赤霉病对氰烯菌酯、戊唑醇的抗性菌株[5]。
  小麦扬花期预防赤霉病发生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防治技术也已成熟,但小麦赤霉病显症后进一步防治减轻毒素含量的技术和防治药剂尚未明确[6-8]。为此,本试验在小麦赤霉病显症的前提下,探索了灌浆后期遇雨时抢在雨前用氰烯菌酯复配剂再防治1遍的赤霉病防治效果,以及赤霉病毒素的动态污染水平和主防药剂对赤霉病毒素的抑制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剂 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
  1.2 供試作物 小麦,品种为淮麦33(感病品种)[9]。
  1.3 栽培条件 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28%,pH值8.07,肥力中等,前茬为水稻。
  1.4 示范设计 试验田设在刘庄镇民主村江苏金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土地流转田内,种植方式为散播,试验时小麦处于灌浆后期,长势均匀,田间已见病穗,多为一级。试验共设3个处理,重复3次,计9个小区,每个小区25m2,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前分别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盛期、灌浆初期用药1次,具体为:4月20日用42%戊唑·咪鲜胺1125g/hm2、4月27日用40%戊唑·多菌灵1800mL/hm2、5月8日用48%氰烯·戊唑750mL/hm2。5月23日小麦灌浆后期抢在雨前施药1次。采用台州区路桥禾丰喷雾器厂生产的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0.15~0.4MPa,锥形喷头,兑水300L/hm2。
  1.5 调查方法 施药当天(5月23日),将处理3的3个小区小麦全部人工收割脱粒烘干保存,标记待毒素检测。药前调查赤霉病病情基数,药后病情稳定期(5月28日)调查记载各小区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30穗,记载病穗数和相应的病级,计算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麦成熟后,将处理1和处理2共6个小区全部人工单独脱粒(不测产),风扬后标记送检DON毒素和ZEN毒素的污染水平。分级标准如下:
  0级:全穗无病;
  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2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
  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4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记载6个小区的各级病穗数,计算病害严重度和防治效果。
  药效计算方式如下:
  1.6 气象资料 施药当天晴,最高温度26.8℃,最低温度13.7℃,平均温度19.8℃。药后4天连续阴雨天气,总降雨量34.6mm。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48%氰烯菌酯·戊唑醇在小麦灌浆后期对赤霉病的整体防效较差,病穗防效平均只有18.56%,病指防效平均只有23.96%,均未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2 毒素含量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小麦灌浆后期,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750g/hm2防治赤霉病,毒素污染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处理区小麦成熟后,麦粒中DON含量平均为400μg/kg,而空白对照1麦粒中DON含量平均为1107μg/kg,各小区均高于国家规定的小麦消费品中DON含量必须低于1000μg/kg的标准[10]。药剂处理区显著低于空白对照1麦粒中DON含量,呈极显著差异。与提前收割比较,药剂处理区低于空白对照2(提前收割)麦粒中DON平均为700μg/kg的含量,呈显著差异。药剂处理区和空白对照麦粒中的ZEN含量在1.2~16.9μg/kg,远低于我国规定的小麦消费品中ZEN毒素必须低于60μg/kg的标准。但是药剂处理区ZEN含量略高于空白对照,未出现显著差异。
  3 讨论
  2018年小麦扬花期拉长,在扬花-灌浆初期共降了3次雨,分别是扬花初期(4月22—23日),降雨量39mm,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入;扬花盛期5月1日,降雨量23.9mm;灌浆初期(5月5—7日),雨量133.5mm,导致赤霉病进一步加重。试验田第3次在5月8日雨后打药,药效甚微,加之小麦品种为感病品种淮麦33,故3次药后赤霉病严重度仍超出了当地平均水平,达到大发生级别。
  小麦赤霉病毒素在扬花期开始积累,灌浆后期如遇雨,作为当地主要赤霉病毒素的DON将迅速积累,达到甚至超过国家允许的小麦消费品中DON毒素最高限量,严重影响了人畜安全。小麦赤霉病的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旧的防治技术已经不适用当前人类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需求。
  本试验结果显示,灌浆后期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虽然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不佳,但对赤霉病毒素DON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感病品种灌浆后期如遇多雨天气,药剂防控仍有必要。
  防控小麦赤霉病,不能仅局限在小麦扬花灌浆期药控。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全程控害策略,从秋播着手,调优种植结构,推广抗病良种,优化种植管理健身栽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开展药剂防控,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从而降低赤霉病危害的损失,保障来年大丰区夏粮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沈田辉,王风良,丁世峰,等.2010年以来大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探究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J].上海农业科技,2017(1):104-108.
  [2]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
  [3]王加生.赤霉病粮及其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突变[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2(2):75-79.
  [4]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赤霉病爆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4):38-41.
  [5]车晋英,朱展飞,卞康亚,等.大丰区小麦赤霉病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19):57-58,131.
  [6]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爆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4):38-41.
  [7]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5):33-38.
  [8]史建荣,刘馨仇,剑波,等.小麦中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现状与防控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8):41-54.
  [9]沈田辉,丁世峰,张玉,等.14个主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耐病性田间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5(2):77-7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5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