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欣赏与评述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冼秋艳

  摘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过程,在欣赏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思想力,因此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少老师回避上美术欣赏课?当前美术欣赏课存在哪些问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典型;主体;自由;兴趣;代表性;拓展
  一、由一堂真实的美术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某公开课上,D老师为三年级学生讲授《有趣的图形》,老师为展示文字演变,在屏幕上展现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然而老师并没有选择典型优秀作品做重点分析和讲解。老师泛泛而谈,作为听课老师,我都听着云里雾里,随后老师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代替学生做了回答。作品展示环节,在一片“哇”声中,老师又代替学生给上台展示作品的学生评了个奖,并为获奖的学生戴上“皇冠”。
  以上一幕,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美术作品的泛滥及教师分析讲解的缺乏,对学生欣赏和评述的引导方法不到位等等,最后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学生不敢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无法使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外加教师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代替学生回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的欣赏与评述的能力也随之慢慢地越来越缺乏。
  何为欣赏和评述?欣赏就是指领略和感受作品中的美,侧重感受和体验。评,是指议论、评论,判出高下的意思;诉是讲话、陈述。综合起来,就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评论、讲述、表达,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二、对策
  (一)以“生”为本,给予孩子自由阐述的空间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美术欣赏课也应体现这一理念。以“生”为本,就是说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感知,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意思。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够主动说出来。因为,这样的感觉能够让小学生的心里产生不同的变化,触动他们的心灵。
  (二)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代表性作品,保“经典”,现“真知”
  作为一名专业美术教师而言,为体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广泛和深度,且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都会尽其所能,广泛收集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
  我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选择时,一定要有所取舍,有针对性。从孩子的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等需要来考虑,并符合课堂实际。选择恰当的美术作品,它随时都能体现出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认知规律,真正发挥美术作品欣赏的功效,也便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达到学会欣赏的目的。
  (三)多角度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角度分析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立体,但要避免把教学上成“讲评课”,教学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使学生愿学、爱听、想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如果美术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愉悦感,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因为美术学习不存在指向高考的功利目的。强调愉悦性,并非说美术不需要培养学生的意志,但要有个度量把握,否则不但不能培养意志,反而容易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抵触情绪。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从事美术专业,如果要求他们学习“达·芬奇画蛋”的精神,每次美术课都让学生画蛋,结果可能是学生蛋画好了,但却对美术永远失去了兴趣,所以美术课应该至少要上得比语文课、数学课更由愉悦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视野开阔,不拘一格,结合地方特色拓展教学资源
  因地制宜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儿童与作品才能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才能更好的互动,才可以使学生从心理愿意接受和热爱美术。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新艺术门类、新技法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只靠美术教师很难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很多时候美术教师只能处于一种“心有余力不足”的状态。所以,必要时,美术教师需要和当地的艺术家、民间艺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让他们走进小学美术教堂,独自或是美术教师一同给学生上课,或者,还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到当地的艺术馆等机构去参观,听那里的工作人员讲解,这对学生来说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例如,带领孩子们参观县民俗文化馆和盘王殿,并参观日记,当然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江华是奇石之乡,我邀请江华县奇石协会负责任给学生上一堂课,可以让学生对江华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其民族自豪感也会得到升华。
  总之,只要我们美术教师重视美术欣赏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分析美术作品,教师适当引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參考文献:
  [1]杨成,钟朝芳.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10.
  [2]尹少淳,谈美术教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力加,章献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3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