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卷尺引发的幼儿自主测量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在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游戏和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树立起“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的实施途径是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师在不断尝试通过环境营造、材料提供等隐性支持,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幼儿实现自我的成长。
  测量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之一。根据幼儿数学学习路径,我们在中班下学期开始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同一自然物首尾相接的方式测量某个物体的长度,如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蜗牛爬多远”,让幼儿初步理解自然测量;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回形针、小木棒等材料以及需要测量的活动单,幼儿运用首尾相接的方式用回形针或小木棒等量出活动单上黄瓜或线段等的长度。但我们发现,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并不浓厚,也鲜少在生活中运用习得的测量方法。升入大班,一把卷尺却让幼儿自发生成了近一个月的测量活动。是什么让幼儿对测量活动有了新的兴趣,让我们一起解密活动背后的教师支持策略。
  一把卷尺
  经过一个暑假,幼儿从中班升入大班,成为全园最大的哥哥姐姐,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所以我们和幼儿一起进入“我长大了”的主题。在主题活动中,他们对自己的变化有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一起交流“我又长高了”“我的牙齿掉了”等等。因此,我们在游戏柜里投放了幼儿从小到大的照片、镜子、牙齿模型等材料,当然也包括几把软卷尺,以便幼儿可以用来发现自己的变化。可是,几天下来,孩子们拿着照片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对牙齿模型研究来研究去,柜子里的卷尺却乏人问津。原来,相较于其他材料,卷尺实在太小了,幼儿在拿取其他材料时,卷尺常常滚到篓子的最下面或者角落里,幼儿很难发现它。于是,我们特意将卷尺放到了区域的桌子上,把桌子上的其他物品收到了柜子里。果然,第二天,一早到的萌萌就发现了卷尺,好奇地摆弄了起来。
  教师支持策略:用观察获取教育的信息
  观察是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兴趣、发展、个性和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将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关系,选择相关的材料和活动以及评估班级空间的使用。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刚刚升入大班的幼儿对自己的身高、体重、换牙等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谈论着自己的变化,因此,投放了卷尺等材料用以支持幼儿对自己身体变化的探究。在材料投放后,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发现卷尺因体积小容易被幼儿忽视,所以将卷尺调整到更加明显的位置,进而引起了幼儿的关注,为幼儿接下来的活动点燃了“火苗”。
  卷尺怎么玩
  发现卷尺后,萌萌拿着它走到老师面前,好奇地问:“老师,这个怎么用啊?”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卷尺的用法,而是将问题又抛给了她:“你觉得呢?你希望怎么玩?”萌萌拉出卷尺的一端:“它可以抽出來。”“你去试试吧!”老师说。
  逐渐地,许多幼儿都对卷尺产生了兴趣,有的发现卷尺可以拉得很长很长,有的发现只要摁一下中间的小圆钮,卷尺就会“嗖”地一下收回去,有的发现卷尺上有很多的数字……
  小米:卷尺软软的,可以抽出来,抽得很长很长,一摁按钮就缩回去了。
  甜甜:卷尺上有很多数字,有大,有小。
  君宝:卷尺上有很多竖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乐乐:上面的竖线和尺子上的差不多。
  小斌:可以把卷尺抽出来,拿在手上踢来踢去。
  过了几天,圆圆将卷尺拉长贴在了桌子的边缘,老师问:“圆圆,你在做什么?”“我在用卷尺量桌子呢!”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用卷尺量这儿量那儿了。
  教师支持策略:用情感营造积极的氛围
  高质量的教育氛围能让儿童感到安全,使他们的积极行为增多。有研究指出,儿童早期处于具有情感支持的环境,会为他们在社会性、数学和阅读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奠定基础,支持的关系积极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习惯,并且促进了教育活力。因此,当幼儿询问卷尺“怎么用”时,教师不是向幼儿介绍卷尺是用来做什么的、上面有什么、应该怎么用,而是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你觉得呢?你希望怎么玩”,积极鼓励幼儿自主去尝试。即使在一开始幼儿只是在探索卷尺这一材料本身而没有出现测量行为时,教师都不曾干预幼儿如何使用卷尺。这让幼儿感受到了自己的探究行为是得到尊重的,他们才更有胆量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天生的学习者。
  我喜欢用长板量
  看到幼儿开始运用卷尺量东量西,他们对测量越来越有兴趣后,我们对游戏柜里的材料进行了调整。除了增加卷尺的数量,也将原来幼儿在中班时用到的一些测量工具摆放了进来,如雪花片、扣链、小木棒、塑料长板等。幼儿发现了这些材料,并使用它们玩起了测量,桐桐用扣链量桌子、糖糖用长板量地板、奇奇用积木量植物……他们运用中班学习到的首尾相接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工具把教室里各种各样的物体都量了个遍。有一天,轩轩正在用塑料长板量柜子,一边量一边说:“我喜欢用长板量。”老师赶快追问道:“为什么呀?”轩轩回答说:“因为用长板可以用得少。”
  教师支持策略:用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
  材料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媒介,影响着幼儿可能获得哪方面的学习经验。测量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探索测量工具时,幼儿需要理解测量单位的概念,以及学习精确测量的技能。有研究认为,幼儿在任何年龄段使用标准的测量工具,都能让他们受益匪浅。卷尺作为标准测量工具,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新鲜度,在生活中可能见过但亲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并将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向测量。但对这一时期的幼儿来说,测量的关键经验是理解自然测量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幼儿测量兴趣点燃之时,适时地提供了多样化的操作材料,如长板、小棍、扣链等,促使幼儿迁移中班自然测量的学习经验,丰富他们的测量活动。同时,教师也有意识地选择长度不同的材料,为幼儿在操作中自主发现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促进了大班幼儿对自然测量更为深入的理解。   看不懂的记录单
  面对幼儿出现的多样化的探索活动,我们将幼儿使用不同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照片展示在了墙面上,大家的测量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此时,我们建议幼儿将自己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将孩子们的记录单一一陈列出来。有的记录单上有许多图案和数字,有的记录单上只有数字……一天,雯雯和浩浩蹲在记录单的前面,浩浩指着记录单问雯雯:“你看懂这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雯雯摇摇头说。我们将他们俩讨论的过程录了下来,播放给了全班孩子看。“他们俩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們看不懂记录单。”“那怎样才能让别人看得懂呢?”林林说:“要把主要的东西记下来。”“哪些东西是主要的呢?”莲莲说:“测量的东西,怎么测量的,用了多少个。”……讨论后,我们撤掉了记录不太清楚的记录单,将清楚地记录了测量工具、被测物、测量结果的记录单呈现在墙面上。慢慢的,孩子们的测量记录越来越清楚了,有的还用了表格来记录。
  教师支持策略:用环境诱发幼儿的学习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当幼儿与环境互动时,教师在环境中所展示的信息、呈现的方式都可能影响幼儿的学习方向。在幼儿自发的测量活动中,幼儿其实出现了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行为表现。为了让幼儿对测量活动产生兴趣、持续探究、深度发展,教师要在幼儿的众多行为中作出选择与判断。例如,虽然幼儿最初对卷尺有着各类探究行为,但教师选择了与测量有关的活动照片,将它们呈现在区域的墙面上。这样一来,虽然教师没有要求每个幼儿都去用卷尺测量,但个别幼儿的测量行为却影响到了其他幼儿,使测量活动成为了班级大部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再如,当幼儿记录测量结果时,教师也会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进行筛选和张贴。一开始,教师将各种记录方式都呈现在墙面上,既有记录清楚、完整的,也有记录不清楚、不完整的,幼儿在观察中就发现了有的记录看不懂,从而引发了他们对记录的讨论。讨论后,教师重点呈现的是能够呈现主要测量信息(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结果)的记录方式,再到展示表格式记录方式,促使幼儿用数字、符号表征的能力不断提高。
  量身高真有趣
  量桌子、量椅子不过瘾,幼儿还量起了同伴的身高。鹏鹏要给小斌量身高,他将卷尺的一端摁在小斌的头上,可是卷尺的下面却摁不住,总是晃来晃去的,他又弯下腰来摁住下面,但上面又碰不到小斌的头顶。老师问鹏鹏:“这样量准吗?”鹏鹏说:“不准。它总是晃。”“那怎么办呢?”鹏鹏想了想,走到甜甜的面前,请她一同帮忙。甜甜将卷尺一下扯出很长,将卷尺的头垂在地上,手上拿着卷尺举过小斌的头顶,终于量出了小斌的身高。小米要量君宝的身高,她请君宝躺在了垫子上,用积木沿着他身体的外轮廓一块接一块地连起来,最后数了数有80块那么多。老师问道:“君宝有多高啊?”小米回答:“有80块积木那么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小米把她的方法说了一遍。老师追问:“从哪儿到哪儿是君宝的身高?”小米说:“从头到脚。”“你量的是从头到脚的高度吗?”小米发现了问题,于是重新又去量了量。量了好一会儿,小米跑过来告诉老师:“君宝有38块积木那么高。”测量时,总是会遇到被量的人高、测量的人矮的情况,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有的请被量的人踩住卷尺一端,有的站在椅子上……
  教师支持策略:用问题促发幼儿的思考
  游戏不能保证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但是却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自然、宽松、开放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迁移经验、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相较于静止的物体,测量同伴身高时,幼儿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如从哪儿到哪儿才是人的身高、怎样量才能直直的、量身高时手臂不够长怎么办、被量的人比量的人高怎么办、卷尺总是晃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通过提问、质疑,如“这样量准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使幼儿反思并展示他们在游戏中出现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知识,重建对事物的理解,促进幼儿进行逻辑推理并深入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测量活动延续下去。
  学习不是成人向幼儿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幼儿通过与人、材料、事件、思想的直接互动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像幼儿一样主动、投入,跟随他们的脚步提供隐性的支持。在幼儿自发的测量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支持就体现在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问题的支架中。教师通过精心提供适宜的材料、设计活动,并以支持乃至挑战幼儿的方式与幼儿交谈等,来为幼儿创设挑战性的环境,以支持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并使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地探索测量的方法,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测量问题,他们对测量的理解、符号表征、逻辑思维、社会交往、问题解决、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素养都得到了发展。教师将自己的支持化于无形,让“走在后”的指导成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助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儿童经验视阈下园本课程的深化研究”(编号D/2018/02/357)的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8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