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地区玉米种植中广泛应用先进玉米种植技术,解决玉米节水与抗旱等问题。该文简单介绍了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要点,通过选择抗旱品种,采用人工技术缓解地区干旱气候对玉米植株生长造成的影响,加强追肥、揭膜、培土、植株调整等后期管理,大力推广“大小行种植”法,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的实施,在实现节水抗旱栽培的同时保证玉米种植的产量与质量。
  关键词: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杨中芳. 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要点[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08):62.
  一、选种抗旱玉米品种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比较高。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充分了解地区气候、季节变化与年降水量等,结合往年玉米种植品种、表现与产量,优选节水与耐密型玉米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扩大产量,同时调节自然气候造成的影响,促使玉米具有更好的抗旱节水性能。
  通过研究国外相关地区玉米种植情况,作为一种分蘖作物,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重要影响[1]。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要适当增加单位面积玉米种植密度,坚持玉米种植“密植”线路。比如分析某省气候与玉米种植情况,种植技术人员采用选用“中穗节水型”品种,提高单位面积内玉米植株结束效果,具体可选用先玉335、郑单958,保持75000—82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保障玉米种植产量。
  二、应用先进种植技术实现节水培肥
  玉米种植时,要将节水抗旱作为主要种植目标,应用先进种植栽培技术,采用人工技术缓解地区干旱气候对玉米植株生长造成的影响,以此在单位面积内提高玉米土壤中获得的养分,全面实现节水培肥目标。种植人员还要注意土壤耕作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适当减少土壤耕作次数,调整土壤耕作时间,提前进行耕作并配合化学除草,以此减小对土壤成分造成的影响,土壤综合肥力得到保障,同时还可减慢水分消耗与流失速度。另外,还要适当减小耕作种植机畜与人工作业量,玉米收获后及时应用机械粉碎秸秆,将秸秆碎渣翻耕于土壤中,次年早春解冻后再进行旋耕。选用玉米田专用化学除草劑,减小土壤耕作强度,以防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培土与翻耕,实现玉米种植高产高质的目标。
  三、科学管理
  1、科学追肥
  移栽一周左右,追施一次兑少量尿素的清粪水。玉米成活后,每公顷追施15 kg尿肥进行提苗,确保所有幼苗长势相同。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后,种植人员要每公顷土地追施45 kg尿肥当做秆穗肥。实际追肥过程中,要注意在距离植株基部8-10 cm处追施再覆盖土壤,还要适当灌水。
  2、揭膜培土
  玉米植株封行前,种植人员根据追肥情况及时揭膜培土,以防发生倒伏。还要注意清沟、防涝与抗旱,保持土壤湿润度。玉米整个生长期,排涝防渍非常重要。
  3、植株调整
  玉米生长期内,要将无效分蘖以及第2苞以下无效果穗及时清除掉。实际操作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注意主茎根叶不能被损伤。完成授粉后,及时将雄穗摘除掉,降低营养损耗,促使营养物质转向果穗。
  四、优化种植技术,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玉米种植中种植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种植技术并优化,以此提高播种质量,增强玉米植株抗旱能力。种植人员要注意玉米植株的通风与光照,采用“大小行种植”方法,特别是高密玉米种植条件下,合理选用种植方法,从根本上保障玉米种植通风与光照均匀。该种植技术的应用利于提升玉米种植抗倒伏、抗病及叶片保绿等能力,能够减少缺苗断垄与大小苗现象,还可规范玉米种植密度及行距,实现科学种植,从根本上提高玉米植株自身抗旱能力。
  五、病虫害防治
  玉米种植中应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必须要对症下药,用药时间要合理,并适期更换所用药剂。合理配置药剂,保障在安全隔期内使用农药。玉米植株出苗后,种植人员及时喷施浓度为3000倍2.5%的溴氰菊酯预防地老虎。如果田间出现断苗,种植人员要在清晨拨开断苗表土捕杀幼虫。玉米拔节后,玉米螟与粘虫田地,选用有效的处理剂防治,比如采用50%的敌敌畏乳油1000-1600倍液喷雾防治,或选用青虫粉剂防治。抽雄期蚜虫初发时,有效应用处理剂防治,比如选用块状耳霉菌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病虫害时,要尽可能避免选用高毒、高残留及其它副作用农药[2]。收获前20天,禁止喷施任何农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中,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干旱已成为影响作物种植的重要因素。有的地区降水量少或雨季提前结束,且同期气温较高,使得地区干旱指数到达特旱状态,对地区玉米种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玉米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玉米种植与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彩宏. 玉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措施[J]. 农家参谋,2019(20):55.
  [2] 罗继文. 玉米抗旱节水栽培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8(04):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5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