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校教育基金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基金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为加强高校基金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提升基金会的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高校教育基金会
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高校多元化筹资的渠道之一,在筹措办学资金,缓解高校建设和发展压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升高校基金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基金会并未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高校基金会如何主动契合当前国家对提升治理能力的要求,加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基金会的管理水平并促进基金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基金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实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意义
1.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教育基金会也应顺应改革的趋势和要求,建立与新形势和新要求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主动提高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水平。
2.高校教育基金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基金会运行活动的合法合规;基金会资产的安全;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基金会运行和服务高校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基金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实现。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风险的把控。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改变了以往被动面对的状况,主动应对基金会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使得基金会在外部要求基金会的信息披露程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避免出现违规的事项而导致基金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实现基金会健康、长远的发展。
3.提升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
由于受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足和管理模式的制约等原因的影响,当前不少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管理比较粗放。内部控制建设对于提高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加强内部权力制约和防范各类经济风险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金会通过引入内部控制,不断健全内控建设长效机制能够提升管理水平并获得长足的发展。而风险管理能够将整体的风险控制在基金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提高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將风险管理与内控有机结合起来,并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成为提升基金会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推动基金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需要。
二、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第一,基金会整体对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基金会内部普遍对内部控制感到陌生,更别提具体的控制方法和实施程序。
第二,组织机构职能发挥不足。不少高校基金会的理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会议次数不足,大额捐赠项目等需要理事会决议的事项也未真正履行审批程序。并且,由于校领导班子对基金会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对基金会的投入明显不足,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内部控制建设。
第三,基金会内部部门和人员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影响了内部控制责任的落实。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根据各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中披露的信息,部分高校基金会未制定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未编制内部控制手册。有的基金会在经济领域虽然出台有业务管理制度,但业务制度并不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少基金会的业务制度也比较粗放,没有对业务进行细化和分类管理,难以实施风险控制,弱化了制度的约束力。并且,由于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设计,基金会的经济业务相关制度比较零散,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比较系统的整套内控制度。
3.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机制
受到观念和人员配备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尚未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和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基金会也就无法设计有针对性的程序和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潜在的和现有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例如,没有充分估计基金会物资未经过合理、必要的采购流程而可能引发的风险;未关注非限定性资产不能用于投资理财的规定,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而出现合规风险。风险评估的缺失极易导致基金会陷于被动的局面,制约了基金会的发展。
4.流程控制不足
在流程管理方面,不少高校教育基金会未将控制融入管理流程中。各基金会大多未进行制度和流程的全面整合,也没有对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特别是捐赠资产的采购等目前很少或者没有涉及的业务环节。
同时,由于风险评估活动的缺失,控制触角还未涉及高校基金会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存在不少内控死角。一些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关键点、风险点也未完全明确,例如,在支出环节,没能识别未跟踪捐赠支出使用情况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因而也未将捐赠资金的追踪管理作为关键控制点来设计必要的控制措施。
5.缺乏内部监管
传统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监督方式主要以事后监督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基金会的风险管控。在这种监督模式下,基金会存在的问题往往很难被识别。并且,监事大多来自高校且为兼职人员,在日常的运作中并未行使实质性的监督职能。监事们很少甚至从未主动关注过基金会业务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对基金会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进行监督;也未查阅过基金会的财务账簿等文件资料。不少基金会监事行使职责的表现仅仅体现在年度工作报告的签字上。疏于内部监管难免使基金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将基金会置于风险之中。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实施环境
第一,增强高校教育基金会全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加强内部控制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各环节的理解,加快内控建设进程并减轻推进阻力。 第二,强化理事会的职能和作用,充分发挥理事会应有的决策作用,为持续建设和优化内部控制提供组织保障。
第三,建立科學有效的职责分工,明确部门和人员的责、权、利,提高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工作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切实保证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涵盖整体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内部控制监督等内容的内部控制手册。
其次,根据基金会的业务内容和特点,不断补充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以加强对各类经济业务的管理,填补原有制度上的空白。
最后,结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和业务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相对滞后的制度和管理文件进行及时的修订。坚持用制度规范和约束行为,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基金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
3.建立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的识别、分析并发出预警,将风险和危机遏制在萌芽阶段。并且,对预见和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查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将风险降低到基金会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例如,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和对投资活动进行可行性论证等措施降低投资风险;及时填报完整的信息报税,避免税务处罚风险等。此外,还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和改进风险防控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升基金会的风险管理水平。
4.加强内部控制流程控制
第一,明确基金会各项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目标。
第二,梳理各项业务活动的流程,充分运用风险评估的结果补充和完善原来未明确的业务流程,并分析各个业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三,判断业务环节中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
第四,根据各环节的风险点设计和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在控制的方法方面,综合运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等方式实施控制。例如,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岗位设计替代的定期检查和清理等措施来防范风险。
5.完善内部监管机制
首先,提高对内部监督的重视程度,有条件的基金会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其次,采取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将监督的关口和时间前移,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督。
最后,充分发挥监事内部监督的职能和作用,监事应主动对基金会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章程的符合性进行监控,查阅基金会的财务会计资料和与管理活动有关的业务资料,及时发现管理的缺陷和漏洞。通过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引导和规范基金会的各项行为,进一步提升基金会管理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四、结语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在日常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严控经济活动运行中的风险,不断提高风险防控水平。通过加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升管理效能,不断推动基金会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高校基金会筹资平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唐大鹏.公立慈善机构基金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会计之友,2018(23).
2.陈天睿.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会计师,2019(11).
3.高建荣,吴佳美,刘涵,唐大鹏.S公立基金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基于慈善组织治理.会计之友,2018(17).(责任编辑:王文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1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