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供应链是否迎来变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中国企业来说,不是一场疫情才使其开始感受到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的不利影响,但是疫情可能让它们更直观地面临转型之痛。
2020年的春天,一场国人找口罩的故事,很可能成为未来众人都会回忆起的魔幻往事。
作为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口罩产能,但疫情初起之时“一罩难求”甚至“排队摇号买口罩”的现实,愈加凸显了我们在产能的快速释放和供应链有效协同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疫情在全球蔓延已近半年,其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和冲击也越来越向纵深化发展。在当下,不少人提出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保持各自市场的开放,目的是支持国际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而供应链、产业链、贸易链的稳定,能从很大层面上保障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对我们来说,更应该加快高质量发展,向产业链上游迈进,保障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成为不易被取代的一环。
供应链为何越来越重要
疫情此类的突发状况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汽车产业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疫情发生后,产业链较长、协作化程度较高的汽车产业受影响明显。很多车企的零部件断供、流通受阻,进而导致不少车企停产。根据报道,大众、福特、日产、丰田等大型车企都削减了产量,甚至关停部分生产线。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 4月继续下调全球汽车销量预期,预计暴跌22%,远超出机构3月份降幅12%的预测。
汽车销量的停滞,反过来给供应商带来新的挑战。在众多大型车企关闭生产线后,很多供应商受到巨大冲击,不少濒临破产。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将导致汽车行业漫长的供应链遭受“断链”危机。
精密如汽车,日常如口罩,都与供应链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供应链链条不稳,小环节出现问题,很可能造成整个企业的生产受阻。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是较为知名的服装企业,在疫情发生后,改造并新增生产线,增加“生产医疗器械”业务,生产口罩和防护服,日产口罩达4万只。无独有偶,全国很多服装企业都增加了医疗器械生产线。不少制造方表示,口罩生产看似简单,但也包括工人、原料、物流、设备等一系列要素,原材料都出自不同的供应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新冠疫情的爆发具有新特点,给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冲击。”青岛市供应链协会秘书长段沛佑认为,在海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其对供应链的影响仍旧难以预估。这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将是持续性的。“全球分工不断深化,供应链体系持续扩展,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一个地方的生产、消费出现问题,其他地方也会立刻感受到。”
以疫情中受影响较大的消费端为例,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4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58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6.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97357亿元,下降15.5%。餐饮、旅游、汽車、家电等消费领域下降幅度明显。消费市场的低迷,让供应链的流通直接受阻。从工厂到中间商再到门店或线上平台,皆受制于C端市场。很多行业不是产能能不能恢复的问题,而是难以预料消费市场能否保持可成长性。
疫情是否重构全球供应链
疫情发生后,出于对安全性、稳定性的忧虑,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供应链回迁,摆脱“中国制造”的依赖,以实现包括供应链独立、制造业独立在内的“全方位独立”。
既然疫情影响了供应链、产业链的迁移,那么,它将对全球产业链格局造成多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疫情确实加速了全球产业链洗牌,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分散化也成为很多企业的选项,但全球化深入发展了几十年,供应链的重构同样非一朝一夕可以发生。
不少专家认为,全球最有代表性的三大生产体系,分别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加体系、以德法为核心的欧洲体系和以中日韩为核心东亚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已经成为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与东亚各国的联系十分紧密。这种格局不会因为疫情的一时冲击而发生根本改变。
段沛佑持相同观点。一方面,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制造能力有较为雄厚的基础和优势,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取代中国制造;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轻易放弃的。“经此疫情,很多企业会增强风险意识,或者会调整全球化布局,但是,企业的目的永远是寻找质量最优、成本最低、最安全的供应链体系,这不是政治手段可以左右的。”
业内专家认为,疫情也让许多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弹性的重要性,为保障安全,很多企业会加速全球化布局,在尽可能多的地方寻找供应商,以分散风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除了增强供应链韧性之外,更应该考虑高质量发展,努力向产业链上游靠拢。
中国制造瓶颈在哪
近日,美国对华为制裁升级,要求“采用美国技术和设备生产的芯片,也必须先经过美国同意才可出售给华为”。相较于一年前的仅限于直接向华为出售的美国软硬件产品、或是采购华为产品的美国公司,此次制裁升级,目的更为明显,就是直接打击供应链上游,扼住华为芯片的咽喉。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让中国制造再次开始反思自身的痛点: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薄弱。上世纪90年代初,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等红利,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变身“世界工厂”。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成本逐渐增加,环保压力的增大,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发生。当这一波红利吃尽后,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变化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对中国企业来说,不是一场疫情才使其开始感受到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的不利影响,但是疫情可能让它们更直观地面临转型之痛:供应链的中断、市场的不确定、成本的上涨。
“根据全球分工的理论,我国产业整体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居全球首位, 但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含量偏低,综合经济效益不高, 对整条供应链的价值分配没有话语权。”段沛佑认为,在行业中处于低端,就没有强有力的行业资源整合能力,因此,在整条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价值网络等方面就不具有优势。“这造成的结果是让我们在供应链中获取的比较利益价值较低,处于被动的乙方弱势局面。”
“最近几年,已有不少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很多大型国际制造商也在越南等地投资建厂。”段沛佑说,中低端产业外迁是大势所趋。最近几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供应链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转移, 我国企业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今,以制造业大市青岛为例,青岛提出了将建设工业互联网,就是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的举措。
有专家认为,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供应链,但是它也能推动制造业格局的调整。谁在产业链中处于上游,谁就掌握话语权。中国企业应意识到自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补齐薄弱环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弹性,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易被取代的一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4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