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乌伦古河流域铲齿象化石产地地层岩性及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研究考察过程发现的多处铲齿象化石出露点,总结化石特征,寻找相关规律,对于研究该地质时期包含的信息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铲齿象化石承载的丰富的地质年代信息,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铲齿象;地质时期;相关规律
  中图分类号:P9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9-0059-02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process, we found many outcrops of shovel tooth elephant stone, summed up the fossil characteristics, and searched for the relevant laws, which has a goo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geological period. The abundant geochronological information carried by shovel tooth elephant is worth studying and studying.
  Keywords: shovel tooth image; geological period; relevant laws
  1 考察區域地层和岩性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近十处铲齿象化石出露点,化石绝大部分产出于中新统哈拉玛盖组(N1h),该岩组沿乌伦古河北部二级台地的边缘呈不规则带状分布,延伸约50km,出露稳定。岩石整体固结程度较差,冲沟切割较浅,比降较小,碎屑岩地貌不发育。通过与国内外已现的有关铲齿象对比,总结研究发现有利于铲齿象研究的推进[1-3]。
  该组岩石岩性由灰白色含砾砂岩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组成,为一套河湖相堆积,构成了乌伦古河北岸广泛分布的第二级戈壁台地的主体。其上部由灰白色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细粒砂岩与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组成;中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砂岩与黄绿色为主的杂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底部为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地质剖面图如图1所示。
  2 部分化石露出点特征
  2.1 长鼻目嵌齿象科铲齿象化石产地
  该遗迹点位于1/5万永红公社一大队幅(L45E009018),距S324约3km,距杜热镇约8km,海拔654m。该遗迹点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E3t)边部的第四系(Q)堆积物中。此处发现一较大化石,化石较完整,根据化石形态特征推测为铲齿象(Platybelodon sp);可清晰分辨头部、躯干等重要组成部分;化石多呈浅灰黄色、深灰色。见一条长约1.1m,宽4~8cm的骨骼化石,表面分布少许粗砂岩、砾石等。头部化石上颌残存长约1m,下颌残存长约1.2m;门齿长约30cm,宽约15cm;臼齿截面约8×10cm;肋骨长约80cm,详见图2。
  2.2 长鼻目嵌齿象科铲齿象化石产地
  该遗迹点位于1/5万玉依塔斯幅(L45E008019),距X816约8.2km,距杜热镇约18km,海拔769m。含化石层为哈拉玛盖组(N1h),岩性主要为浅灰白色粗砂岩、砾岩等,化石多出露于地表风化堆积物上,数量较多,约100块左右,多数破碎,不能详细鉴定。另发现一块化石,保存较完整,呈块状,长10~15cm,宽10cm左右,最粗的部位达5~8cm,化石一端风化较严重,内部充填泥、砂,另一端保存较好,原组织清晰可见,初步鉴定为铲齿象腿骨化石。
  2.3 长鼻目嵌齿象科铲齿象化石产地
  该遗迹点位于1/5万永红公社一大队幅(L45E009018),距S324约10km,距杜热镇约16km,海拔709m。该遗迹点位于中新统哈拉玛盖组(N1h),在下部堆积物表面可见大量动物化石碎片且以数片聚集的形式分布,化石表面呈浅灰色或灰黑色,可见大量细小孔洞;化石多呈块状或片状,长轴直径一般在2~5cm,大者可达10~12cm,分布面积多为0.5~1km2。其中一块呈球状,直径10cm左右,面上可见蜂窝状,另一块似“蜗牛”状,长3~8cm,宽2~3cm,经专家鉴定为铲齿象肢骨化石。
  2.4 长鼻目嵌齿象科铲齿象化石产地
  该遗迹点位于1/5万玉依塔斯幅(L45E008019),距X816约7.5km,距杜热镇约17km,海拔804m。该点以南为戈壁,点北为一陡坎,高差20~30m,化石出露地层为哈拉玛盖组(N1h),含化石层位于陡坎中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粗砂岩、砾岩等。另可见铁质结核,化石数量众多(70~80块),多呈碎块状,大小2~3×3~5cm,不能详细鉴定。另可见两块保存较完整化石,其中一块呈圆柱状,直径5~7cm,两端粗、中间细,横切面清晰可见骨质结构,呈蜂窝状,疏松多孔;另一片呈椎状,较粗端表面光滑,呈圆柱状,推测为骨头和其他部位相接处,经专家鉴定为铲齿象椎骨化石。
  2.5 长鼻目嵌齿象科铲齿象化石产地
  该遗迹点位于1/5万杜热幅(L45E009019),距S324约7.5km,距杜热镇约16.2km,海拔673m。化石出露地层为中新统哈拉玛盖组(N1h),化石数量较多,个体普遍偏大,以碎块形式堆积于山坡上,不均匀分布,局部见两块较大化石,表面为黄灰色,断面为深灰褐色,板条状,大小分别为3×5×15cm、3×6×12cm左右,断面呈蜂窝状,推测为铲齿象腿骨化石。
  2.6 长鼻目嵌齿象科铲齿象化石产地
  该遗迹点位于1/5万永红公社一大队幅(L45E009018),距S324约10km,距杜热镇约16.3km,海拔772m。该点及周围均可见动物化石碎块出露,含化石地层主要为哈拉玛盖组(N1h)灰绿色粗砂岩。共发现5块动物化石,由于受风化作用严重,多呈碎块状,无完整组织结构,其中3块体积较大,大小5×12cm~4×15cm,黄灰色,呈板状,柱状。断面呈蜂窝状,且颜色相对较深,呈灰黑色,断面裂隙较多,表面不光滑。经对比分析,经专家鉴定为铲齿象肢骨化石。
  2.7 长鼻目嵌齿象科铲齿象化石产地
  该遗迹点位于1/5万永红公社一大队幅(L45E009018),距S324约13km,距杜热镇约18km,海拔715m。该点南面为一陡坎,地层为哈拉玛盖组(N1h),含化石层位位于该组中下部,岩性为浅灰白色粗砂岩、砾岩等,化石多呈深灰色、柱状、片状,由于风化作用,多数化石破碎,大小多为1~3×3~5cm,不能详细鉴定。可见两块保存较完整的化石,呈灰白色、深灰色柱状,大小5~8×15~20cm,厚3~5cm,横切面骨架组织较完整,室内经专家鉴定为铲齿象肢骨化石,该化石产出于陡坎下部,受季节性雨水冲刷作用,地表形成垅状、岛状残丘等;残丘间可见洼地、坡积、残积物广泛分布,切割严重,冲沟较为发育,如图3。
  3 结束语
  生物化石是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后被保存下来,其承载着地球亿万年自然发展的信息,是地球历史和生命发展史最有利的证据。铲齿象的化石也承载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通过上述考察研究发现的化石信息,能很好的辅助这一工作进行。
  参考文献:
  [1]叶捷,邱占祥,陈景智.记同心铲齿象一幼年头骨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9(04):284-300+317-318.
  [2]叶捷,贾航.宁夏同心中新世铲齿象化石[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6(02):139-151+169-170.
  [3]郭晨晖.甘肃秦安发现铲齿象完整下颌骨[J].化石,1984(0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0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