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定河流域稻蟹生态共养技术创新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观念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越来越高,这就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天然农产品的需求程度也呈逐年上涨的态势。以对稻蟹生态共养技术的创新为例,更好的实现农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种养结合;稻蟹共生;生态环保;绿色低碳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3-0114-115
  Innovativ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culture Technology of Rice and Crab in Wuding River Basin
  LI Xial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ulin University   Yulin,Shaanxi   719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a's economic concep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have higher and highe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economic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s demand for natur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ake the innovation of rice crab ecological co culture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better realiz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rice crab symbiosi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green and low carbon
  河蟹,也叫“螃蟹”或“毛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河蟹常穴居于河、江、湖沼的泥中,以水中的鱼虾等浮游生物为食。河蟹是我国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河蟹的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稻田中养殖河蟹能够有效的提高稻田的利用率,河蟹的生长为稻田除草、除虫、松土,河蟹的粪便为稻田提供肥料;稻田为河蟹提供含氧量高、营养丰富、阴凉避暑的良好生长环境,通过这种种养结合的高效生产方式,实现稻蟹双收、渔农双赢。
  1  榆林横山无定河流域对稻蟹共养的环境影响
  无定河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其流域大多位于内陆地区,每年降雨相对集中在汛期,且大多为暴雨,所降水较难利用。无定河流域也是黄河中游含沙量最大的支流,水土流失情况需要提起高度重视,水污染情况严重,同时对于该地区水资源监管治理情况比较孱弱,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经常出现水事纠纷。为了进一步防治无定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采取稻蟹共养的生态农业模式。不同于传统农业大量依赖化肥农药,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废弃物无害化使用,进一步提高了能量和物质的利用吸收效率,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经市场检验渔光互补、稻虾共活、稻鱼共育、稻鸭共培、莲藕种植等生态种植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了种植养殖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以上参考,稻蟹共养必然能有不错的收获。
  2  创意生态农业新模式
  2.1  水稻以及蟹的选择
  由于榆林横山无定河流域水域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拥有独特的大漠氣候,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适合一年一熟的水稻生长,例如富硒大米,小粒香米等品种均适宜种植。由于河蟹对于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河流中泥沙较多更是恰好为河蟹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在夏季适当的降低水的温度,给蟹提供合适的脱壳环境,同时增加脱壳次数,加速生长。蟹可以食用水稻生长过程中染上的害虫当作天然饵料,达到稻蟹双收的目的。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到农药的使用,既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
  2.2  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按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的旅游业正以良好的态势发展,随着人们见识阅历的不断增加,想观看的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山川河流,长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可能很少,甚至是没有接触到过农业生产。再加上城市生活中人员拥挤,少有闲暇时光,为了更好的利用起来这难得的休闲时光,人们也开始热衷于把目光投向城市周边的农村。将稻蟹共养池打造成一个生态旅游场所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前提就是生态环保,没有环保将无法达到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双收。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吸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地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无定河流域附近的风土人情,依此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注意保护好产区内的生态旅游资源,这些是构建生态旅游景区的重点。可适当发展捕捞业,将池中的蟹有节制的进行打捞售卖,一方面可以控制池中蟹的数量,不至于过度繁殖影响水稻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农户创造客观的收入。生态旅游模式很好的契合了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精神,依托稻蟹共养打造一个集吃、购、住三位一体的生态项目,低消耗、低排放,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收。   2.3  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的循环,各产业之间有机结合,一方面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稻蟹共养产业中想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清楚的了解如何形成一个合适的产业链,如何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利用率最大化。在稻蟹共养中,可将废弃的水稻秸秆进行沼气发酵,发酵产生的可燃气可以供给燃烧,产生的沼渣反田后为稻田提供充足的养分,同时也可做为蟹的部分食物来源,整个产业链可生产天然无公害的水稻产品以及蟹产品。该模式充分结合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利用好纯天然无公害的宣传,良好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减少了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肥料费用,蟹生长过程中所需的饲料费用,降低了产业生产成本。形成了产业链,就可以极大发挥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价值。种养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意义在于将生产中的废弃物的利用率最大化,可清洁生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前景必然广阔。
  2.4  “互联网+”生态农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可对农业生产添砖加瓦。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好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那么互联网模式就为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减少稻蟹生长过程中的农药等物品的使用,做到精准施量。利用互联网检测技术,实时侦察农作物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根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对农作物所遭受的病虫害实施精准打击,效果将优于传统防治方式,同时对农作物以及環境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稻田生长的土壤养分进行实时监测,若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减少一定蟹的数量,若土壤养分不足,则可以根据侦测数据进行精准补充养分,避免浪费。将农业生产中育苗、害虫防治、施肥等工作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同时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培训,为绿色农产品水稻、蟹提供更广阔的销售平台。电商平台解决了传统农业速度慢、效率低的弊端,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为产品赋予“身份证”消费者收到产品的速度快,质量也可以得到相对的保障。同时互联网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水稻产品和蟹产品可以从产地直发至客户手中,能更好的保护农户以及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用互联网的长处来弥补传统稻蟹共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
  3  结论
  按照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式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短缺但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约70%,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弱,农民更多的依赖于农药化肥实现增产,农业形式过于单一且相对落后,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此严峻形势之下,“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利用好无定河流域良好的地势,进行稻蟹共养,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产量。同时利用好现如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纯天然食品的追求,利用好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模式,做好线上宣传。随着消费升级之后,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生态农产品需求比重逐年增加。生态农业模式已经经受了市场考验获得了市场认可,我们相信生态农业未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文斌,胡 涵.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13):55-57.
  [2] 雷德才.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4):37-40.
  [3] 陈晓红.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8):22-24.
  [4] 林启才.一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应用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 33(11):18-19.
  [5] 胡雨婷.开创“互联网 +”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1004-7026(2018)05-0007-02.
  (编辑:李晓琳)
  收稿日期:2019-12-14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农业领域(编号:2017NY-089)
  作者简介:李夏隆(1979- ),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恢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