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日益广泛,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愈加丰富。2018—2019年,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分析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实意义和我国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技术公司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基础上,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应用数字技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技术;农村普惠金融;现实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47
  我国开展普惠金融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村普惠金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商业可持续性低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创新,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一系列难题。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率先在数字金融领域进行探索,随后以非银行支付机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迅速发展。中国金融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发现、识别客户,使那些传统上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或缺乏金融服务的偏远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数字普惠金融的经验宝库。我国金融机构应继续加强布局并推动数字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巩固和培育竞争优势,促进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1 数字技术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
  1.1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实意义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密不可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村地区对金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日益旺盛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相比城市,农村获得的金融服务仍是明显短板。
  金融存在供需不均衡的特征,由于农村低收入者和小微、民营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我国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低收入人群受到金融歧视等现象[1]。而普惠金融以“普”为服务对象,实现客户下沉,将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民当作主要服务对象;以“惠”为服务方式,即以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优化金融服务[2]。发展普惠金融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完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缓解金融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
  因为农村普惠金融具有广泛包容性,增加了商业银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风险,提高了金融服务成本,使得金融机构的收益缩水,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提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使得农村普惠金融市场发展受限。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为服务手段,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使金融服务大众化,便民利民。
  1.2 运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的优点
  1.2.1 服务覆盖广泛化
  传统金融机构在提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时难以克服高成本、低效率等困难,使得农村普惠金融在服务广度、便利性和可得性上仍存在不足之处。1)传统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建立实体网点提高业务服务范围,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将金融服务渗透到农村和偏远地区。2)传统金融服务体系由于技术不健全,与客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结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即使没有设立ATM机、实体网点,客户也能运用移动通讯工具获得金融资源,享受金融服务。
  1.2.2 客户群体大众化
  传统金融体系往往将80%的资源提供给20%的客户,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高收入者和大型企业,长尾客户无法获取有效的金融资源。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降低了金融机构发展长尾市场的边际成本。1)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农村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分析消费数据、生活数据等,金融机构可以准确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2)大数据分析技术能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细分金融服务市场,实现精准营销,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提高银行的获客能力和客户黏性。
  1.2.3 风险管理数据化
  金融机构与农户和小微企業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普惠金融服务的风险。长尾客户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条件,商业银行难以确定成功收回贷款的概率,导致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性。而运用数字技术,从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人际关系、身份性质等多角度,对客户的日常交易数据流、信息流等广泛的数据来源进行分析,信用评价的成本低、质量高,银行能正确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提高了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了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风险。
  1.2.4 交易成本低廉化
  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线下业务,需要建设实体网点,购买设备,雇佣员工,经营成本高。与之相比,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为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提供通过互联网完成的信息搜寻以及金融产品定价和借贷交易等线上业务的网络平台,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让农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途径获取金融服务。
  1.2.5 地区发展均衡化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长期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是因为我国城乡之间金融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城乡存贷款、金融资产规模、金融市场发展等多个方面。近几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速度非常快,有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差距在持续减少,并出现后进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先进城市的现象。通过发展数字金融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推动偏远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地区金融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
  2 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   近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愈加多元化,发展实践愈加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创新产品与服务的种类日趋增多。数字普惠金融在精准扶贫、服务“三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等场景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银行类金融机构
  推行农村场景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银行类金融机构运用资金、成本、金融科技等优势,整合内外部资源,推行场景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圈。如储蓄银行建设开放协作共享的线上平台,通过产品创新、数据分析等,降低普惠金融服务门槛,缓解金融供需不均衡问题。邮储银行开发小微贷款、代理理财类等服务,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与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和速递物流等分别结合的个性化网络信贷模式。邮储银行还与邮乐网合作,在农村电商领域创新了互联网信贷产品“掌柜贷”,将自身的渠道優势和零售信贷审批经验与邮乐网掌握的经营数据相结合,实现贷款线上操作,大大缩短了贷款申请到最终放款的时间。
  2.2 非银行金融机构
  深入农村普惠,扩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满足农村长尾客户对贷款流程简单、不需要抵押物等的需求,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或民间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如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前海大道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凭借对普惠金融领域的经验和认识,运用房屋抵押履约保证保险和金融科技的力量,开发金融产品“提放保”。小微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可以办理“提放保”,该业务由太平洋财产保险在抵押权落实前提供保险保障,帮助客户获得银行抵押贷款,由深圳前海大道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提供业务流程中所需的办理抵押、注销抵押、结清原贷款等操作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
  2.3 互联网巨头
  基于海量数据,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闭环。用户在互联网上的留痕具有大量信息,互联网巨头运用海量数据信息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如社交媒体微信和购物平台淘宝,与上亿的移动终端相联系,由此降低了获客成本,并借助这些平台使用大数据分析进行信用评估,降低了风控成本。蚂蚁金服运用淘宝内部商户的运营数据,为其提供贷款,提高商户的经营水平、营利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淘宝商户的成交量、销售额和商品多样性,缓解财务和经营冲击,形成公司内部资金运用的良性循环。
  2.4 金融科技企业
  以智能风控为需求,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将科技与传统金融融合,基于数字技术增强数据获取和整合分析能力,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大数据在征信体系上的应用解决了长期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征信数据缺失问题,降低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如数字科技企业玖富数科集团,以AI技术为驱动,业务包括数字普惠、数字科技等。它运用旗下各子平台累计的6 600多万用户沉淀的大量数据和企业内部的科技人才,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独立开发了“火眼”风险控制系统。
  3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应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表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25亿,不足城镇地区网民规模的1/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发展;2)农村居民缺乏对互联网的认识,且存在对网络不感兴趣或者不需要的思想。为了加快网络覆盖进程,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加快智能终端普及,政府部门应该增加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偏远地区互联网建设的投资规模,降低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成本,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
  3.2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健全农村征信体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结束了仅仅依靠抵押担保获得银行贷款的信息不对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凭借分析全面的信息来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缓解农村普惠金融高风险问题提供可能。征信机构只有掌握用户在互联网平台沉淀的海量非结构化、碎片化的数据信息,才能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信用情况,作出正确的信息评价[3]。但是目前建设的征信体系,数据来源主要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不能满足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所需的数据覆盖面广度。建议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村村有平台”,形成数据共享机制,进行规范化数据融合,整合散落在各个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上的信用数据,健全农村征信体系。
  3.3 扩大金融知识宣传,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要坚持“扶贫先扶智”思想,提高农村村民等低收入者的金融知识储备,树立讲信用、守承诺观念,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2]。为完善落实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扩大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金融实践的教育和普及。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促使农村居民了解金融的本质、金融理财产品的特征、金融工具的使用等,学会辨别金融产品的真伪,树立金融风险防控意识,共同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3.4 完善监管体系,维护普惠金融客户权益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模糊了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加大了监管难度。当前的普惠金融监督体系不健全,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又不具备与业务模式相适应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能力,给客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甚至有些互联网企业打着发展普惠金融的旗号,却将金融业务发展为一场庞氏骗局,平台业务不合规运营,非法集资、恶意跑路、涉嫌诈骗等事故频发,风险与监管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破坏了普惠金融的安全稳定运行。建议政府建立支持金融创新、保护客户权益以及保证金融体系安全运行的监管体系。政府要厘清金融的本质,明确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完善和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引导互联网金融合规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维护普惠金融安全稳定发展。
  3.5 宏观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定宏观政策正向刺激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专项再贷款、定向降准、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等,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保驾护航。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农户和小微企业减税降费,继续实行农户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小额贷款增值税政策,加大政府风险补偿支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正向引导作用,让政策更加聚焦于“三农”主体和小微企业。
  3.6 农村金融机构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发展线上金融科技,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服务门槛,增强风险控制能力。2)农村居民沉淀的互联网数据有限,且金融需求分散、贷款需求小额化、金融服务需求多样性,使得普惠金融要兼顾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4]。线上线下横向结合,可对有线上数据的客户提供基于数据、科技的金融服务,对于缺乏线上数据的客户,提供传统的网点服务;线上线下纵向结合,可将线上金融科技与线下风险管理相结合,有效控制风险,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4 结语
  我国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解决了农村普惠金融现实难题,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规模,深化了金融服务质量。但相较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对缺乏与数字普惠金融配套的监督管理体制,存在潜在的智能投顾风险,如客户数字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隐私保护存在隐患,征信体系不完善,交易隐蔽,技术、代理关系复杂,风险传递速度快等,但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深刻理解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的历史使命,大力培育金融科技及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安文,蒋欣怡,李玉如,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3):60-61.
  [2] 贺刚,张清,龚孟林.数字普惠金融内涵、创新与风险研究[J].甘肃金融,2020(2):31-35.
  [3] 袁娟.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策略[J].现代企业,2019(12):86-87.
  [4] 莫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坚持“四个发展”[J].四川统一战线,2014(2):17.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1
  作者简介:胡可(1999—),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E-mail: 17861503832@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3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