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建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群体基本的沟通交流以及思维能力,还为学生奠定了学习一切理论知识的基础。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中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很大的形式转变。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上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为高标准的要求。虽然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了,但教学实践中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0-00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18
在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中,语文教育的占比一直都很重,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学生的基础类启蒙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学生的语文学科都十分重视。随着新课改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普及,语文教育不管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新课改的推进,也让语文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有碍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必须重视现阶段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问题。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只有先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让后续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保障教学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脑海里其实并没有在教学工作前期设立一个教学目标的概念,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教学。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群体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但是具体该如何训练,达到什么样的训练效果,教师都是茫然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多的是选择直接依据现成的参考资料进行教学,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清晰,或者研究形式过于表面化,无法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能力[1]。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弱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细致、重点的讲解,或者根据学生群体掌握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但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存在着思维模式及基础能力的差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让大多数的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的节奏,都能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发言,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群体的发言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另外,新课改特别提出要让学生群体多多进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式的学习确实消耗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教师在不清楚该如何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法。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必须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开展的话题进行监管,必须保障学生充分利用了讨论合作的时间,让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对于学生而言,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要比取得高分更为重要,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不少学生养成了娇纵任性的性格,对很多事情都抱有不勞而获的心态,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学生一旦遇到学习问题,就习惯性退缩,在学习时注意力松散、不集中,这种情况的出现跟教师与家长的管理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人,好的习惯将让学生一生受益,如果没有培养出好的习惯,单纯依靠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恐怕无法令其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2]。
(三)教学中的内容不再合适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之所以被称为学生群体的启蒙教育,主要是因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小学语文的教材都是由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精挑细选的,但这并不代表现有的教材内容都符合小学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群体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来完成的,如果教材上的内容不能贴合实际情况,不但会让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出现偏差,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由于学生常习惯性地模仿课程上的内容写作,甚至会直接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套用,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还会对学生的思维意识造成影响。比如在教材中较为常见的句型是:“我老家有两只小猫,一只是白色的,另一只也是白色的。”然后学生就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套用这样的句型:“我家桌子上有两个杯子,一只杯子里有水,另一只也有水。”这就说明,教学内容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斟酌地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课外内容,通过学习丰富的课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3]。
二、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教材内容应该更加贴合现实生活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一些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学生而言,过去那种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既不真实又过于刻板,很难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进行学习,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
过去学生更多的时候都是随着教师的教学思维来走,现在的学生由于身处的时代不同于以往,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能亲身感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甚至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都有了诸多独特的看法和观点。面对这样的学生,沿用以往的教材资料自然无法满足其求知欲及好奇心。 教材的服务主体是学生,一本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教材不会是好的教材。除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联系最紧密就是教材,教材对学生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教材不紧扣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又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反复学习,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呢?实际上,好的教材绝不只是在传递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输出一种文化理念。
(二)学生在课程上的主体地位必须受到重视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掌控者,一切教学节奏、课程内容都是根据教师的意志进行把控、安排的,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极少,学生的正常学习诉求很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得到回应,学生也不太习惯通过自己的思维意志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好奇的天性得不到释放,所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4]。
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问多说,也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与理解,与学生间的交流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三)教学培养目标的明确
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前要设立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备课,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亮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正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取最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四)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过去那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背对式教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互联网教学,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在教學过程中使用得不恰当,反而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偏离,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不好。在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从旁进行引导,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教学内容上。比如在学习《女娲补天》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文献资料或动画片段,让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想要传递的思想境界与内涵。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普及,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了,甚至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呈现出压抑学生性格,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弊端来。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群体能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出更好的综合性能力,从而保障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成效,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平等,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
参考文献:
[1]吴书勤.浅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5):124.
[2]李艳.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5):122.
[3]祁世红.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2):49.
[4]曾利华.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1):83.
作者简介:刘建学(1964.2— ),男,汉族,甘肃民乐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6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