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长清
摘 要: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基地,在鼓励创业与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实验室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新技能的关键所在,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整合资源进行实验室筹建和完善,进一步确保“双创”教育顺利实施。本文我们针对“双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进行仔细研究与探索,提出一些建设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对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带去积极影响。
关键词:“双创”背景 高职院校 实验室建设 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b)-0196-02
在“双创”背景下,各大院校都进行了教育升级,积极顺应社会发展、满足教育要求。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当承担起自身重担与责任,不断落实新方法、新手段,积极落实培养“双创”人才措施。实验室作为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场地,需要高职院校在“双创”背景下,将实验室建设与“双创”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室科研、生产、培训等方面功能,切实为培养更多“双创”人才奠定基础。
1 高职院校实验室现狀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更是教学中会应用到的关键平台,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育人成果质量强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创”人才的培养。当下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使用现状如下。
1.1 建设目标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初衷是满足单独课程的教学和实验需求,建设目标较为单一,导致后续实验室无法满足更多课程的实验需求和实践要求,因而不能实现学科交叉学习和知识串联学习,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方向,阻碍了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1.2 开放时间有限
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是封闭的、不对外开放的,使用时间非常首先,必须在特定时期、特殊场合才会允许学生使用,导致教学资源与实验室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实验作证,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在有限的实验室使用时间内,教师并未将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这也是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学生享受不到实验室教学好处的另一个突出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并解决。
1.3 实验室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在部分高职院中存在着实验室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实验素质和实验创新意识均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影响实验室使用成效及学生学习成效。虽然大多高职院校展开了教师培训,但是很容易将培训工作发展成形式主义,而且其中也存在着培养不全面等问题,急需解决。
1.4 实验室缺乏统一管理标准
虽然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实验室管理,但是仍旧缺乏一些有实际作用的管制机制和管制制度进行约束和保障,不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合理、科学应用,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产生和环境污染发生,不符合实验室应用原则,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正确实验态度、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实验室发展,给培养“双创”人才带去了阻碍。
2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定位
2.1 双创实验室建设是时代发展需要
在时代发展的当下,党和国家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了全新的人才标准,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职院校全面培养人才的节奏,而双创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场地,有需要、有必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对于学生日后创业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说是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发展的有效举措。此外,也为了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实验室建设来加强与时代发展趋势靠拢的目的,培养“双创”人才贡献社会的同时,也为加强了院校价值与影响力,是一种较好的共赢模式,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加强双创实验室建设是必然的结果。
2.2 双创实验室建设是师生双创需求
在“双创”背景下,除了对学生提高了要求,对于教师也是一种间接督促,而实验室的建设,可以较好的协助师生提升自身能力,满足师生需求。
资源共享性、参与合作型等都是实验室的特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双创”项目进行搭建了合适的平台,能够较好组织学生与教师参与到研究中,实现深层次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满足了师生双创需求,进一步体现了师生“双创”背景下的提升和自我价值。在双创实验室的建设、应用下,学生可以较好夯实专业基础,可以从实际操作中验证并牢记理论基础,实现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为日后步入社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3 双创实验室是释放双创活力重要途径
双创实验室的建设是有必要、有意义的,可是释放双创活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有几点:首先,满足了就业需要,将离岗创业与在岗创业结合了起来,教师既可以在实验室内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学习,也可以在实验室内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课,引导学生参与双创项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其次,双创实验室的建设可以简化创业流程,并可以带给有实力、想创业学生一定量的资金支持,协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使得学生尽快融入企业、社会岗位中,有了校外企业的资金支持,双创师生不必再为双创资金而忧心;与此同时,双创实验室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前沿知识的创造与应用,并将其转化成相关服务;另外,双创实验室的网络平台与学校考核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相挂钩,将双创项目视为评分重要环节,对学生、教师一视同仁,提升“双创”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双创”人才的培养速度;最后,双创实验室可以环节指导教师是不足问题,网络化实验平台的创建,可以大大发挥专业之长、弥补专业之短,也就是扬长避短,促进教学多元化、丰富化,达到实验室教学内容补充目的。 3 “双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具体方案
“双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高职院校全面统筹,制定综合实施方案,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与专业特点增加实验室亮点,切实为“双创”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1 加强校内、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双创实验室教学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验室中培养创新能力、创业观念,需要院校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构建一个培养“双创”人才实验教学平台。这个过程中,需要校外企业提供科技、基础、资金等方面支持,而院校则需要提供人力、场地等资源,加深、加强交流与合作,签订实验室建设合同,并依据合同提供相应支持,建立跨学科实验室,构建多元化实验平台,实现知识的深入探讨与钻研,为高职院校学生创建良好学习、能力提升氛围。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运转模式、企业发展环节等等,并可以与企业签订定期的劳动合同,为高校实践活动添设新的渠道,活泛实践这一任务。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邀约外界企业高层领导、企业科研人员来校座谈,并对学生实验室中的科研问题进行有效解答,进一步推动“双创”培养人才力度,进一步实现指导产业转移,为学生进步提供帮助。
3.2 解决双创实验室潜在应用问题
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予以充分重视并进行有效解决。如将教学目标分散化、扩大化,满足不同学科的学习、教学需求,实现学科交叉、实现多元化知识交织,为学生营造丰富实验氛围;此外,将开放时间延长,除教师特定时间的教学外,降低实验室使用门槛,使得有需要的学生都能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探索;另外,还需院校组织全方位的教师培训课程,定期展开实验能力、实验技巧、教学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测试,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埋下伏笔;最后,需要成立实验室管理小组,制定切实有效、切实实用的管理政策,详细列举实验室器材使用标准,清楚阐述实验完毕后的实验材料归置问题,仔细标注需在教师陪同下使用的危险实验材料,进一步确保学生实验安全。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可以有效发挥实验室优势,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3 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双创实验室信息交流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及时搭建双创实验室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目的,提高实验室教学成效。从一些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更有兴趣参加本院校的活动,也更青睐于本院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在这种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完成实验室+“双创”人才培养信息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在网上就能享受实验教学,在网上就可以获得疑问解答,并以此实现双创实验室在线考核,进一步节省教学成本,进一步提高培养效率。
另外,双创实验室信息交流平台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满足师生交流需求,满足课件上传、下载需求,满足在线教学需求等等,需要高校與校外科技企业达成共识、签订协议,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不断开发平台新功能,使得双创实验室信息交流平台更受师生喜爱,间接加强学生学习动力,使得“双创”培养目标尽早达成。
4 结语
“双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是势在必行的,是未来教学发展趋势。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社会角度、学生角度看问题,不断完善实验室硬件、软件,进一步健全实验室功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及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给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动力与支持,使得“双创”教学目标尽早达成。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与校外企业达成深度交流,建立密切合作,实现双方共赢,为学生实践、创业提供各项帮助,提升双创成功率,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景芝,荆涛,郑永杰,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学专业“双创”实验室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266-269.
[2] 杨茹,吴长伟.“双创”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5-6.
[3] 刘佳琦,王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下实验室建设管理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24-27.
[4] 李娜,曹淑芹,魏晓倩.双创能力培养下地方本科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8,20(3):104-107.
[5] 许吉.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103-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6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