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充满趣味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文琴

  【摘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
  【关键词】兴趣  情境  学习效率  学习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066-0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可以激发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人去专心注意。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把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唤起他们的情感活力,激发他们学习、观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该怎样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高效性呢?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在导入中创设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景,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中,一开始用“猜谜语”导入。先出示六种动物的谜语让学生猜,看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学生猜出后接着说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出它们要干什么?小动物们要开展“比尾巴”的活动,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参加,大家愿意吗?我们都去当裁判员,看看它们怎样比尾巴吧。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的情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语文课有意思。又很自然地引入了后面课文的学习。
  二、在实物演示中创设情境。
  在直观教学中运用实物演示,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培养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强化他们的感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笋芽儿》这课时,我拿出春笋让学生看,通过观察,学生们知道了春笋的形状:头是尖尖的,从而体会到它们为什么能“冲破泥土”、 “冒出来”;通过观察,学生们知道了它的外衣是“浅褐色”的。然后让学生们为春笋“脱”外衣,并说说“脱”外衣的感受,真切地感受到笋娃娃的外衣“裹”得紧。接着,看一看,摸一摸,多像刚出生的“嫩娃娃”。实物演示,将学生带入一个理解、感悟、朗读的情境之中,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文本内容自然而然走入学生的心里。
   三、创设激励竞争情境。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因此,教学中,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巩固识字时,我设计形式多样、具有童真童趣的各种竞争:“我说你猜”、“青蛙过河”、“挂灯笼”、“登山看日出”、“送小鸟回家”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创设动手操作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 国际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学生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后,让学生把这些基本笔画制成笔画卡片,在教学中利用。如教学“鸟、开、云”等字时,让学生把手中笔画卡片摆一摆,学生的自主动手兴致很高,有的独立摆,有的与同桌商量着一起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总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各种創设情境方法,在语文课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牵动一片乐学善思的情感,又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茂菊. 如何增强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趣味性[A].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2]汪振华.趣味性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23):89.
  [3]阚旭蕊.激活语文教学趣味性的三部曲[J].华夏教师,2018(25):66.
  作者简介:
  李文琴(1967.12-),女,福建光泽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低年级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8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