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计算思维的Scratch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计算思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制定问题、分析数据、抽象、设计算法、选择方案、推广等6个步骤,对应在Scratch教学中即制定问题、角色分析、画流程图、搭建脚本、调试程序、分享与再创作。论文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分析,尝试说明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可以如何设计与实施,希望对小学的Scratch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计算思维  核心素养  教学案例
  一、计算思维分析
  计算思维最早是由Logo语言创始人西蒙·帕佩特教授提出。“计算思维涉及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涵盖了反应计算机科学之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更加能体现出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Scratch从内容设置角度来说,属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内容。计算思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制定问题、分析数据、抽象、设计算法、选择方案、推广等6个步骤,对应在Scratch教学中即制定问题、角色分析、画流程图、搭建脚本、调试程序、分享与再创作。
  二、基于计算思维的Scratch教学案例分析
  如何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下面通过小学五年级第11课“动物表演”教学案例分析阐述并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Scratch教学的六步操作过程:制定问题→角色分析→画流程图→搭建脚本→调试程序→分享与再创作。
  创设情境:同学们,森林里要举行“元旦联欢会”,小动物们正在紧张地排练节目——小猫在翻跟头,小猴子在变魔术,大象在重复击鼓。可是,它们正在为演出的顺序犯愁呢,你们能给它们提供一些帮助吗?
  (一)制定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程序设计可以类比于语文课的写作,就是用特有的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因此在看完创设的情境后,要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把情境所表现的内容表达出来,找到问题,理清思路。
  根据创设的情境,程序中包含以下三个问题:
  1.编排演出顺序:编排小猫、小猴、大象三个小伙伴的节目表演顺序。
  2.修改演员脚本:根据表演节目内容,依次修改每一个小伙伴的演出脚本。
  3.设计退出舞台:三个小伙伴都在舞台上表演,有点眼花缭乱,所以节目还是一个一个的表演,第一个表演者先进入舞台,然后离开舞台,第二个再出场……
  (二)角色分析
  Scratch程序设计的过程是基于角色的。程序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有哪些动作都需要引导学生去自主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分解能力、逻辑设计能力等。因此,在本课角色分析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并添加角色到舞台中。
  (三)画流程图
  经过角色分析之后,学生对于主要角色的动作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需要将角色的运动逻辑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现。在画流程图之前,先解决“(一)制定问题”中的三个问题:
  1.编排演出顺序问题:可以从元旦表演节目的例子出发,让学生理解“广播消息并等待”控件的应用,探究“新建消息”的方法,理解消息名称就是角色互动的唯一标识。
  2.修改演员脚本问题:根据编排的演出顺序,理解“接收消息”控件的使用以及其与“广播消息并等待”控件的一一对应关系,具体每一个小动物的节目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3.设计退出舞台问题:顺序和演出内容安排好了,下面安排进出舞台,进入舞台用什么模块?离开舞台有什么模块?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后进行如下小结:
  第一小步:没开始表演所有角色是离开舞台的,怎么设置?
  解决方法:在每位动物演员的脚本中“当绿旗被点击”后加入“隐藏”控件。
  第二小步:接着设置演员收到消息进入舞台,如何设置?
  解决方法:在每位动物演員的脚本中加入“当接收到消息”控件。
  第三小步:表演结束离开舞台,怎么设置?
  解决方法:在每位演员演出结束后再次添加“隐藏”控件。
  以上三个问题解决后,学生根据情境中角色的运动逻辑可以轻松的画出流程图。
  (四)搭建脚本
  Scratch积木式的搭建程序的方式简单易懂,通过前面三个步骤,在流程图中已经具有Scratch程序的框架雏形,就像工程师手中有了图纸,这时再有原材料就可以进行施工了。此时,学生可以按照流程图根据自己的思路自主选择积木块进行搭建。
  (五)调试程序
  学生在对“广播和接收消息”指令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对应指令的使用方法相对而言就简单了很多,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加入学生自己的创意。但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bug,这时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找“bug”的方法找出不能正常运行程序的漏洞,也可以通过参考教师提供的自学微视频,找出程序的不足之处。
  (六)分享与再创作
  Scratch编程一直提倡“想象、创意、分享”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分享与再创作:
  1.分享
  (1)班级分享:班级内部作品展示并将作品保存上传到班级“云课堂”。
  (2)学校分享:可以将作品上传到Scratch官方社区进行分享。
  (3)家庭分享:我们提倡学生将作品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展现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当父母知道孩子会用编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来自家人与朋友的鼓励会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Scratch的魅力还可能会吸引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编程学习中,逐步形成浓厚的亲子编程的家庭氛围。
  2.再创作
  Scratch官方社区网站给学生提供了“再创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别人已经设计好的程序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想法进行优化再创作,这也是锻炼学生计算思维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结语
  通过以上Scratch教学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做了专门的基于计算思维的Scratch教学设计的六步框架。此设计框架可以看作是一种辅助工具,借助它来引导学生进行规划设计和思维训练,再逐步过渡到具体的操作训练。若没有这些辅助的设计,教学就依然停留在操作训练的层面上。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有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计算思维,才有可能进行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并予以实施,同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Z].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8.
  [2]段勇.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创意编程学习模式初探 [J].教育现代化,2018(30):159-161.
  [3]李文.动物表演教案设计[OL].豆丁网,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4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