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节奏愈发加快,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体验,想寻找一个能放松身心、聆听内心深处的地方。漓江是广西桂林市旅游产业的核心,可在桂林市区内让游客观赏漓江的好去处寥寥无几。以桂林市叠彩区伏龙洲为例,通过前期调研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研究,包括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既能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观景的湿地公园,丰富漓江的游览模式,也能在湿地景观设计上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山水城市;漓江;观景平台;生态湿地
   水对任何人都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给人一种生机和活力,对它既依恋又向往。漓江孕育着桂林文明,滋养桂林人数千年。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漓江水受人们的干扰逐步加强,导致漓江水质污染、景观破碎等等,失去了它原本的颜色。在漓江中游有一个绿洲,四周漓江水环绕,它以北是滨临漓江的叠彩山,以南是孤峰耸立的伏坡山。以伏龙洲为研究对象,旨在营造一个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息地,创造一个供游人观赏、休闲娱乐、亲近大自然的景观节点,能使游客与湿地景观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并能改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湿地的生态性与稳定性,为城市保留一点绿色。
  1    规划区前期调研与分析
  1.1   规划区前期调研
   规划区位于广西桂林市叠彩区的西南方向,南侧毗邻伏坡山,北面毗邻叠彩山,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中心约1.5km,交通便利。规划区是一个碧水环绕的洲岛,景色宜人。总面积为95630m2,地势起伏小,北高南低,为南北走向。一条8m多宽的河道将洲岛分隔成一大一小的2个洲岛,2个洲岛高差为2m。内部茂林修竹,林地和芦苇荡占总面积的70%,还有少许樟树、榕树、臭椿、银杏、枫树等乔木,有构树、羊蹄甲、木芙蓉等灌木。大洲岛以竹子为主,小洲岛一片的芦苇,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规划区的入口是一条长约45m、宽约1.2m的木吊桥,内部道路为1.5m宽的水泥路。内部建筑稀少,大多为三四层的砖混结构的单体建筑,风格不统一,作为农家餐馆而存在。居民的生活用水严重污染漓江水域,水体主要是漓江支流构成,从北往南流注入斗鸡山,规划区东面河道是桂林市区龙船坪至木龙洞的游航路线。规划区河段最低水位高程为140m,最高水位高程为148m,平均水位高程为144m,洪水水位高程为153m。因规划区地势低,10年可遇1次洪水,即可将整个洲岛淹没。
  1.2   市场分析
  1.2.1  服务人群分析。规划区所要服务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3种:游客、本地居民、学生。①游客:主要是以跟团旅行和自驾游的形式。根据调查数据表明,桂林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在20~39岁,而来桂林旅游的外省游客,主要是广州、北京和上海的游客,生活节奏繁忙的都市人群渴望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②本地居民:规划区临近市中心,在枯燥的生活方式中给本地居民提供一个自然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本地居民沉浸在山水之间,亲近大自然,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③学生:规划区周边学校较多,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生活,会带来一些疲惫和压力,可以在课余时间选择周边的景点游玩,在玩中放松心情和提高教育意识,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劳逸结合。
  1.2.2  周边景观资源分析。桂林每年接待的游客有上千万之多,游客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游客数量增长18.5%。而漓江是桂林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占桂林市总客流量的45%。规划区坐落在漓江的中游,四周绿水环绕,南北两端分别是伏波山和叠彩山,周边景观资源丰富,距离规划区1km以内,有伏坡山、叠彩山、木龙湖和靖江王府等旅游景区。在1 km以外较近的还有著名的象鼻山、七星公园、訾洲公园和虞山公园等旅游景区。规划区具有充足的潜在客户群和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1.3  规划区优势与劣势
  1.3.1  优势。①地理优势:规划区位于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处于漓江中段游,毗邻叠彩山和伏坡山,地势平坦,视野开阔。②自然优势:规划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四周漓江水萦绕,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内部竹林茂密,空气清新,适合休闲娱乐,是避暑的好去处。③交通优势:规划区紧邻市中心,外处与城市主干道(中山中路),而漓江中段游是游客在市区选择游船游览漓江的观景路线,水陆交通便利。④旅游优势:规划区周边观景资源丰富,具有充足的潜在客户群。
  1.3.2  劣势。①规划区地势低平,夏季汛期容易形成雨涝,淹没低洼地区;而冬季盛行东北风,冷风扑面而来加剧整个洲岛的寒冷程度。②规划区只有一个木吊桥作为出入口,内部道路狭窄又杂乱,行人通行不畅。③规划区建筑风格杂乱无章,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无人管理,破坏了整个洲岛的环境。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容易污染漓江的水质。
  2   伏龙洲的设计定位及目标、原则
  2.1  设计定位
   综合上述分析,以漓江自然景观资源为核心,以维护原有生态为基础,突出桂林乡土气息,运用当地的地域特色,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为游客打造一个在桂林市区内游览漓江的最佳景观节点,能親近大自然、休闲放松的生态湿地公园。
  2.2  设计目标
   本项目不仅可以保护和改善漓江生态系统,而且使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让人与自然、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丰富的漓江游览方式,使人们可以纵情于山水之间,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地回归大自然。
  2.3  设计原则
  2.3.1  因地制宜原则。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结合场地自然地形和水系状况,尊重适当保留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原生态。
  2.3.2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保护自然环境,维持基址生态平衡;设计应适应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3.3  整体性原则。建筑及景观设计服从于整个规划大局,建筑的形式與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成景,使其和谐统一。
  3   伏龙洲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通过对规划区前期调研和分析总结,对方案的草图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不断优化。在公园的空间布局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游人在游赏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加趣味性。空间中把握看与被看,先藏后露,引人入胜,形成丰富的空间关系,带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本案总面积为95630m2,建筑总面积为1241m2,建筑占地面积为842m2,占总面积的0.9%。园路及铺装面积为9860m2,占总面积的1%,水体面积为35991m2,占总面积的38%,总体绿化面积为84928m2,绿化率为90%。
  3.1  功能分区
   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各个要素的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对空间的组织创造出丰富空间环境的综合体。本案的功能分区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的需求主要分为6大功能区。
  3.1.1  景观过渡带。该区域是城市陆地空间的“动”与自然水域空间的“静”的一个过渡区域,保留了原有的入口,方便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和娱乐,并在北侧叠彩山方向设置了一个新的出入口,让规划区与叠彩山、伏坡山周边多个景观节点相互贯穿,丰富游客的游览路线,增加不同的体验。沿岸种植柳树起到一个遮挡和隔离的作用,利用不同的水生植物和灌木,以睡莲、菖蒲为主,加以点缀乔木丰富沿岸的景观效果。
  3.1.2  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区,位于公园十字交叉轴线的交汇处。其功能是管理公园的日常,同时接待和引导前往公园游客的服务中心与管理商业街,支撑各区域的交通组织的综合管理区。并设置了其他如设施小卖部、厕所之类满足游客的需求。主要以林荫式为主,主要植物有樟树、羊蹄甲、桂花树,背景植物利用绿篱和中乔形成屏障。
  3.1.3  游览观光区。该区域是公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运用高低错落在空间不断变化,由暗转到明,顿时豁然开朗。设置了观景平台、码头、船坊和水上长廊等等,给游客提供最佳的观景视角和舒适的游憩平台,山水风光一览眼底,回归大自然。有一种你在船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看你的意境。不仅保留原有的木芙蓉、构树,增添了一片银杏林,而唯一的枫树独立成景。
  3.1.4  生态保育区。该区域位于公园的南部,以维护自然资源为原则,以恢复原有湿地植作为景观特色,主要以芦苇、香蒲为主,做到生态修复和景观效应相兼顾,建立高低不同的防腐木栈道,让游客穿梭在随风摇曳的芦苇荡中,给人一种随性和自由之意境。
  3.1.5  亲水体验区。该区域位于公园里小洲岛与大洲岛之间,为一片小浅滩,清澈见底,四周由木制栏杆围合亲水平台,可以使游人玩耍嬉戏,与水活动,观赏漓江风景,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为了制造阴凉的避暑空间以较大的常见本地乔木为主,如小叶榕、桂花树。而灌木则选择颜色鲜艳的菖蒲增加美感。
  3.1.6  安静休闲区。该区域位于公园较为中心位置,将亲水体验区和安静休闲区在空间进行对比,在闹中取静,穿过小径是一片静逸苍翠的竹林,在一方静谧之地中又有一间茶室,茶室是规划区里体量较大的建筑,采用富有传统桂北特色的建筑风貌,衬托出桂林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并给人营造一种幽静的气氛,适合人们在此放松身心。
  3.2   交通组织分析
   道路是贯穿整个景观的骨架,是联系各景区和景点的纽带。道路的引导,可以将整个景观的景色进行串联、展示,引导游览,使游人在最佳的位置观赏景点。本案中的景观道路以环形状道路为主,再由主道路向四周发散。道路分为4个级别。①一级园路:公园主要道路,宽度为3m,是环绕贯通全园的大环路,连接全园所有的主要景点。②二级园路:公园次要道路,主要为人行道路,宽度为1.5~2m,呈自然式分布,作为对一级园路的补充,连接公园各功能区及主要景点。③三级园路:公园次要游览步行道,宽度为0.8~1.5m,主要用以丰富各功能区及景观内部的交通。④四级园路:公园的步行木栈道,宽度为2.5m,木栈道穿梭在湿生植物之间,满足人与自然景观亲近的需求。
  3.3  硬地铺装设计
   硬地铺装不仅可以分割空间,引导游人对各个景点进行正确的游览路线,又给公园营造一种舒适优美的地面景观,增加艺术效果,给游人一种审美体验。本案硬地铺装主要以混凝土、青石板、防腐木为主。主路采用混凝土,小径采用带有条痕的青石板,采用石砾收边,使游人感受一种古朴安静的气息,同时也有防滑的作用。抬高的观景栈道和观景平台采用防腐木,与大自然相融合,让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大洲岛与小洲岛隔9~12m的河道,河岸采用传统园林石头交错的布置,可以丰富透视空间,另外有固堤作用。
  3.4   竖向设计
   规划区地貌属漓江侧蚀和堆积作用下形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规划区的漓江中段水位高程在153~140m之间,河床主要由粉砂质粘土和砂卵层组成,地势低,起伏小,北高南低。在竖向设计中遵循原有地形为主,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将中间地势抬高,四周逐渐降低,建筑和植物跟随地形的改变而选择性地布置,形成有高有低、变化丰富的不同景观,给游客提供多层次、多样的观景体验。
  3.5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由于体积一般不大,功能较为简单,在景观里面起到点缀的作用。湿地公园的景观小品包括景墙、月亮门、水上木栈道、清雅亭。①景墙和月亮门在入口和休息地放置,是为了分割与联系公共空间,增加景观层次,可以起到一个障景和增加景深的作用,有一种通而不透、隔而不漏的意境,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水上栈道是采用防腐木板铺装,游人行走空间与地面和湿地边缘相分离,穿梭在一片片绿地里,欣赏自然风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真正地回归大自然。③本案的主入口采用了牌坊的形式作为湿地公园大门的设计,在牌坊的设计上使用当地传统的桂北元素,简洁的造型突显出桂林的乡土气息。④清雅亭不仅是游人休息场所,还是游人观景的好地方,它可以将公园宽阔的景象聚焦成一个视点,从不同的视角吸收不同的景象,与周围景观构成一幅美好画面,别有一番滋味。
  4   结语
   城市河流湿地景观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城市公共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地带,河流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绿色廊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地的湿地环境有所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满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当地的地方特色,使人不再被生硬的混凝土城市压抑,属于当地独有的湿地景观,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状况。
  参考文献:
  [1]徐峥.西溪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利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2]张力丹,李瑞君.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理念——以微山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设计,2017(19):142-143.
  [3]胡爱民. 漓江游览改革的思路和创新[J]. 社会科学家,2017(02):97-100.
  [4]陈颖.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及其生态旅游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5]冼宁,王洋,彭会会.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湿地景观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J].设计,2016(03):146-147.
  [6]巴里·W·斯塔克,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姚琦,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1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