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徐旭对民众图书馆建设的贡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徐旭先生对中国近代民众图书馆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大兴实地调查之风,以社会小书报摊为对象,对其调查分析、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他践行“读者第一”,站在民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前列,创新服务内容,大力向馆外服务拓展,提出具有超前意义的“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问题。通过以学院图书馆为基地,以实验民众图书馆为扩展,以巡回图书馆为延伸,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服务网络,诠释了徐旭先生的服务理念和实践。
  [关键词]徐旭 民众图书馆 图书馆学专家 图书馆学史
  [分类号]G259.29
  
  徐旭先生字寅初,浙江嘉兴人,民国11年(1922)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并任教员。1923年在国立东南大学暑期图书馆讲习科学习,后又去杭州之江大学求学。1928年夏任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图书馆主任、劳农学院图书馆主任兼教员,两院合并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后,应聘为该院图书馆主任兼教员,授“民众图书馆学”等课程。在此后的5年,他创建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史上具有特色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民众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1 创建实验图书馆
  
  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是一所依托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由徐旭兼任馆长的实验民众图书馆。1929年该院农民教育馆图书科应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实习,但由于许多实际问题,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应用性经验的学习与积累方面,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时值该院研究实验部正在规划、筹办实验性的民众教育区,徐旭认为,如果能在试验区内开设一所民众图书馆,以此为基地加强学生的实习环节,可使学生在与民众读者实际接触过程中积累经验,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于是向学院的院长和实验部提交了兴办计划并得到批准。随即师生一起勘踏实地,找寻理想的馆址,同时又有若干名学生赶制新书编目工作,以作新馆之用。通过比较,选定无锡江阴巷作为试验民众图书馆的活动基地。1930年4月11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正式诞生,“筹备未及一月”。
  该馆的主旨是“以民众图书馆教育为中心,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轨迹,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需求,逐渐推行民众教育的事业”。采用开架式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有827户、7000余人。其服务区内有较多的商店,在图书馆的利用时间上形成了冲突。为使图书利用民众化、广泛化,办有流动图书馆,并将此服务延伸到附近的街道和农村。除了正常的文献服务外,还紧紧围绕办馆宗旨,开展大量的宣传、推广图书的活动,组织读书会,举办文化实习班、商徒实习夜校、报告时政的民众周会、科学讲座、卫生宣传,定期进行卫生评比等。所有这些活动也都是“事事以图书为出发”…。该馆于1933年期满而结束,所有藏书移至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继续为民众服务。
  在三年中,该馆的成绩是很大的,“每日到馆阅览人数计平均为一百二三十人”,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和许多第一手资料,扩充了教育家俞庆棠先生在实验事业预期的希望:“根据科学的方法,表示显著的成效,成立明显的原则,以供全国农村的应用”。这些可供全国民众图书馆应用的经验主要有:①解决对“民众”的概念理解的偏差;②民众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和服务方式方法;③根据实际情况的开架服务与巡回服务的结合;④图书馆可开展的活动;⑤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⑥因地制宜,灵活服务。
  
  2 大兴实地调查之风
  
  徐旭因创办实验民众图书馆的影响,于1933年应邀为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编制各种社会教育机关的调查表格。在这一过程中,他注意到上海小书摊问题,认为上海小书摊是上海大多数市民的知识文库,是一个了解和掌握城市民众阅读兴趣的极好的窗口。徐旭在1933年秋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实地调查上海不同地区、不同的主要读者群,如住家多的、路过人多的、工人多的、商店多的、学校旁的等22个小书摊、10个小报摊以及出版小书摊上受欢迎的图书的20余家书局。
  这一调查工作以前没人专门进行过,后来也未见有其它的报道。随着对民众教育的深入理解,尤其是通过开办实验民众图书馆等实践活动后,徐旭的视野不断开阔,深刻认识到民众阅读的广泛性。利用图书馆藏书是民众阅读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社会上的民众阅读途径,如果忽视这方面的工作与统计,则民众教育中的民众阅读工作就是不完全的。同时,通过社会上民众阅读途径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阅读兴趣,这一点对于加强民众图书馆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后的总结中,徐旭深情地道出:“办理民众图书馆的人,因为要知道怎样供应最适宜的书,去指导民众发生极浓厚的阅读与兴趣而从小书摊调查,更事属创举”。他通过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方法的确定、调查表格的编制等准备工作,调查了利用报摊读物的民众对何种读物感兴趣,不同的读者群的阅读倾向如何,某一书摊周围读者的特征,各书摊读物的主要特征,其共性与个性如何;通过出版发行处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小书摊所需的报刊种类,哪种书报销路好,并通过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比较,获得上海大多数民众的阅读兴趣的梗概,得出在当时上海的总人口中“平均40余人中有1人是阅读报刊”(这里主要指的是利用报刊摊的报刊的人数比)。他希望民众图书馆界人士,在各地多作类似的调查,从而可从地域上的分布来深入研究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读者,编辑、出版、收集适合大多数民众的读物,从各个层面推进民众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两条具有深刻意义的建议:“①组织民众读物研究会;②少建贵族化的图书馆,多设置民众的阅书摊”,为加快当时的乡村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分馆、流动文库等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徐旭通过小书摊、小报刊摊的调查,丰富了富有特色的民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3 践行“读者第一”
  
  在执掌学院图书馆之初,徐旭就从规范管理人手,以方便读者为抓手,针对当时馆藏组织不够规范,影响读者利用的状况,将馆内文献重新按杜定友氏分类法进行加工编目。徐旭对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起点是较高的,在大局上与促进社会改造、实现世界大同挂钩,认为民众图书馆教育完全符合国家教育宗旨,因此,它不但能够唤起民众,“而也是改造社会,建设新国家的基本工具;更是促进世界大同的康庄大道”。由此起点,必然全力推进民众充分利用图书馆之工作,充分搜集整理古今中外的图书,以“供社会上一切人士随着各种的求智欲,用最便利的方法,来自由阅览和研究图书”。要让民众方便地来馆自由阅览,其指导思想,必然要以读者为主,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读者与藏书之关系。“当以阅者为主,不当以藏书为主”,可以说这就是徐旭关于创办图书馆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一逻辑起点后,在建设图书馆时,就时时处处以读者

为重,以藏书能否为读者所充分利用为核心,从而形成一个活用图书馆、从理念到实践、以管理为中介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一切都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出发,注重读者的改进意见,而不是偏重于馆员的意见;更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观察阅读行为,以科学的角度和方法,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读者的求知欲,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运动中去。
  徐旭在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根本出发点是开架服务。他十分关注世界上先进的服务理念与方法,根据中国当时图书馆的发展阶段,认为图书馆的服务要从呆板变为活动,从消极转为积极,如此,必须使图书馆由闭架服务趋于开架服务。因此,在学院图书馆建设中,他紧紧抓住两个方面:①开放图书馆,吸引读者来馆利用藏书,鼓励学生管理图书馆,使之成为实践图书馆学知识的基地;②加大参考咨询服务力度,大力解答读者有关建设和利用图书馆藏书的知识与途径。由此而归纳为:“我国现在的民众图书馆,须采用开架式。须实施指导法”…,并由此而进一步深思:学校图书馆能否对社会开放?
  徐旭于1932年在《图书馆学季刊》第5卷第3、4合期上发表了《学校图书馆公开刍议》一文,以后该文又全文收入1935年4月出版的《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一书,作为第十章的内容,并改名为《学校图书馆公开问题》。为什么要公开学校图书馆?其目的主要有四个:达到学校教育与民众教育密切结合;使图书能尽可能为民众所利用;解决图书资源不足问题;拓宽师生的研究领域,以便师生研究民众的读书兴趣、习惯、方法、心理等。针对当时图书这一社会资源还很不丰富,缺乏经费、缺少人才,加快新图书馆建设力不从心的现状,与包括学校图书馆在内的许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还不广的矛盾,如果能对全社会开放学校图书馆,利用其资源去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阅读需求,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环节上,都将是一大飞跃。“若能将全国大、中、小各级十四万四千余的学校图书馆或阅报处公开,则不啻于短时期内,骤添了这么多的民众图书馆”。更主要的是,可以将社会与学校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既可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又可推进民众教育。在此精神指导下,徐旭加快了图书馆的建设,至1932年馆藏图书已达17100余册,期刊不下五六百种,同时为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求,于1933年舂专门开设了民众教育图书参考室,将馆藏所有此类图书、杂志、报纸等集中于一室。通过以学院图书馆为基地,以实验民众图书馆为扩展,以巡回图书馆为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的服务网络,充分诠释了徐旭的服务理念和实践。
  
  4 站在民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前列
  
  徐旭关于民众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民众图书馆学》(1935年)、《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1935年)、《图书馆与民众教育》(1941年)、《民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32年)等专著和有关论文中。
  他根据创办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整理、编撰出《民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该分类法完全从实际出发,将文献分为28个大类,每个大类下义细分为lO类,解决了当时小型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众图书馆学》一书力图从理论上解决对民众图书馆学的认识和如何创建民众图书馆的问题,重在“书务”和“事务”方面,并专立一章创立民众图书馆之步骤,从而使办理民众图书馆者有原则上的认识和把握。《民众图=f=5馆实际问题》一书,则完全是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阐述,将许多毕业生在不同地区创办“民众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图书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去函询问徐旭的问题解答以及徐旭办理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心得与方法,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加以研究和解答,编成本书”。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编著《图书馆与民众教育》一书。该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组成体,是在实践基础上,力图使民众图书馆的办理系统化、规范化,书中展开阐述了民众图书馆在各个方面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初办者摸索的功夫。
  由于当时民众教育思潮迅速发展,大量冠以“民众”的社会教育机关应运而生,许多以前的社会教育机关也纷纷改名冠以“民众”的名称。在图书馆界,民众图书馆名称的产生,则是顺应这一潮流之产物。刚开始时,关于民众图书馆性质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有的认为是以前的藏书楼,许多新办者认为类似于“阅书处”,很多人的理解是“小规模的图书馆”,也是一个实施文字教育的机关,或是一所简易图书馆而已。针对这些模糊认识,徐旭认为,“‘民众图书馆’是图书馆大众化的新兴革命运动”,如果溯其源,这一运动则开始于20世纪初,尽管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悠久,“但民众图书馆运动之兴起,实不过最近三十年事”,明确将整个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起始,作为民众图书馆运动的始点,说明了民众图书馆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这一点也为当时许多专业人士所认同,如将“popular libraries 0f theworld”译作“世界民众图书馆概况”,将“public library administration”译为“民众图书馆的行政”等,显示出“民众图书馆”含义之广泛。
  在图书馆前加“民众”两字,“并不是与其他图书馆对峙之谓,其目的不过是促进图书馆事业之须民众化而已”。他深刻地理解与领会了民众教育溯流的精髓,所谓民众,指的是全民。全民,则包括了所有老龄的、中年的、青年的、儿童的、婴儿的,无论男女,无论贫富,无论智愚,均是民众中的一员,“因此说来,‘民众图书馆’乃是全体人民的图书馆”。无论是国立图书馆,还是省立图书馆,或是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都是为民众而设,因此,所有图书馆都在民众图书馆范围内,不同的是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功能有所区别而已。
  民众图书馆的性质,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教育轨迹,来适应,来创造,来开展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建设”。它完全打破了以往静态的、等待的、犹如贮水池式的模式,代之以动态的、积极的、犹如喷水池式的模式,由被动式的等人来找书转为主动地以图书去找人。因此,要设分馆,设阅书报处,设代借图书处,设各种流动图书馆,设通信借书等等,“它是有脚书橱,能走遍天下”,是一个完善的、平等的、范围最广、方法最灵活的为民众服务的教育机关。在遇到的众多问题中,要分轻重缓急解决之,应当十分关注的主要问题如:如何使民众乐于来馆阅读;如何更好地指导民众阅读,使之效果倍增;如何使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阅者能通过阅读而获取知识,并用其去启发思想,改善生活;如何主动地去为不来馆的民众服务等。由此徐旭总结出6条民众图书馆的特征:①不仅收藏图书,还要教民众充分利用图书;②不仅要保存文化,更要发扬国家文化;③不分阶级,是平等的注意教育机会的;④根据各人不同的需求而采用灵活的服务、教学方法的机构;⑤除了在馆服务外,更要用各种流动方法去做以书找人的工作;⑥以全民众为对象,任人自由借阅,实施民众教育事业。他大量的实践推广活动践行了这些理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5 结 语
  
  尽管目前已开始关注和研究诸如徐旭等许多曾经在图书馆学领域中做出过理论与实践重大贡献者,但是,由于众多原因,离较充分研究距离还甚大,有的仅是一笔带过而已。2009年王余光先生将徐旭列为图书馆20世纪重要人物,2005年,张蓉博士将徐旭列为著名的民众教育者,南京大学研究生顾烨青从学士至硕士阶段,关心徐旭的经历,并在毕业论文中有至今为止较为详细的徐旭简历。但是,关于徐旭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仍是空白。实际上,如果深入地研究,可以发现徐旭民众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对于当今的图书馆工作,尤其是新农村图书馆建设事业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能够以史为鉴,推动现今的图书馆事业向前,则是笔者的最大愿望!
  
  [作者简介]吴徐年,男,1954年生,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