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程管理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浩

  摘要:BOT融资模式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及现在阶段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BOT 融资模式 工程管理 招投标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第三世界债务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还未从人们心中消除,所以,如何增强项目抗击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的能力,如何提高项目的投资收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成为银行、项目投资者和项目所在国政府在安排融资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它是政府为基础设施项目筹集资金的一种新兴融资方式,指政府将某项目的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交给项目经营者,经营者建成(build)并经营(operate)约定的时间后,将项目(无偿)移交(transfer)政府的一种融资(建设)方式。又叫特许经营权融资。
   BOT融资模式是一种集筹资、建设、管理、还贷、开发全过程一体化的方式,其实质是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民营化。这种新型模式可以解决基础设施等准公益性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缺口问题,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使公益性建设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大好局面。
   BOT模式涉及到的主要的三方为:项目最终所有者也是项目发起人,一般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机构;项目直接投资者与经营者,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贷款人,一般为商业银行或开发银行等。由于采用BOT融资模式的项目一般均是规模比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所有人为政府,所以依据建筑相关法律法规,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必须要经过公开的招投标进行确定。
   BOT融资模式的一般运作过程包括:项目确定;招投标;定标;项目开发;项目建设;项目运营;项目移交。由于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较为复杂,所以有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而且,在目前国内复杂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下,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是为BOT模式的实施增加了不稳定性。
   首先,在政府等机构确定具体的建设项目后,如何通过正式的招投标方式选择最合适的项目实施者,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招投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业主降低成本,提高项目质量。因此招投标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在保证充分竞争的市场前提下选择一个最理想的承包商,既要保证实施成本较低,又要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由于国内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招投标方式引进的时期也较晚,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而在BOT模式的关键环节――招投标阶段,更是暴露出我们的严重缺陷。在选择招投标的方式上,政府等相关机构往往倾向于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而且在选择要邀请的承包商时,不经过评测就通过简单的印象等作为依据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承包商的公关就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招投标程序上,国内业主机构往往不遵守国际标准(如FIDIC合同推荐)或国家法律规范,如缺乏规范的资格预审,标前会议流于形式,开标形式错误,定标后的通知不到位等问题。
   其次,在确定最优的项目实施者和运营者后,政府将会跟对方签订相关的一系列建设和运营特许权协议,以便保证双方的相关权益。这些协议内容包括:特许经营权的范围,包括权利的授予、授权范围和特许期限等;项目建设方面的规定;项目的融资及其形式;项目的经营和维护;项目的收费水平及计算方法;能源供应条款;项目的移交;合同义务的转让。
   由于采用BOT模式的项目一般为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所以对于项目特许期限及项目产品的收费水平和计算方法的相关规定是关系到社会和民生的,所以需极其谨慎。在目前国内的项目中,政府在签订协议时往往是站在自身角度考虑的,缺乏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众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在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应该与民众站在同一个角度,既要保障项目承包者的收益,又要保证项目收费水平和计算方法符合民众利益,并规定价格水平及价格变动的条件。在签订协议之后,政府机构与承包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业主与承包商关系。最后,在项目建成并运营期间,政府如何实现对项目公司的有效监管也非常重要。
   采用BOT方式,基础设施项目在特许权规定的期限内将全权交由项目公司去建设和经营,这将直接减弱政府对项目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在BOT模式的实施以及项目的开工建设、项目的建成运营,直至项目的移交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与项目建设和运营者之间应该始终保持合作的关系,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成本等控制。
   此外,为避免各参与方都以各自的利益为重,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形成的利益冲突,BOT模式组织结构应该特别设立一个相互协调的机制,以统一各方意见,处理各方之间矛盾。
   BOT模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它标志着政府投资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为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在国内也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这许多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张极井.项目融资[M].中信出版社,2003,1
  [2]王立国.工程项目融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
  [3]戴大双.项目融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4]朱咏等(译).大项目融资[M].清华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