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民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 飞
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市被称为是“北方的威尼斯”。它建筑在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中的十五座岛屿之上,另外还有2万多个大小岛屿与她相拥。2004年10月,应斯德哥尔摩大学新闻、媒介与传播系(Department ofJournalism,Media&Communication)的邀请,我和央视和《南方周末》的两位编辑赴瑞典作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其间,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带我们游历了斯市的一些风景名胜。其中,犹尔哥登岛(Djurgardsstaden)上斯堪森历史博物馆(Skansen Historical Museum)作为斯德哥尔摩极富盛名的观光之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博物馆建于1891年,距今已114年。在面积广大的绿色丛林里,点缀着一百多个从瑞典各地迁移过来的农家、教会等建筑物,一般都是或大或小的木头小楼。每座小楼都是一道独特的北欧民俗风景,包括皮革业、面包、制鞋、吹塑、银器、木工等等的行业在那里各据一屋,由手工精良的技师在那里自然而不失礼貌地为游人表演。用“表演”这个词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他们看上去都很忙碌,似乎如果手下的活停了,生活都没了着落。瑞典是世界知名的高福利国家,生活和医疗都有较好的保障,知道他们并非是为了生计而忙碌。我们都知道北京的宜家家居(IKEA)店,感受着瑞典的能工巧匠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在这里,闻着油松的芳香气,看着他们从容、闲适而又饶有兴味、浑然忘我的工作着,似乎能感受到所谓“劳动着是快乐的”真正含义。
那些各据一屋的工匠,既用自己的辛劳挣得生活和快乐,也用这样的方式将北欧的民俗不断延续下去。据介绍,这里就是活着的北欧民俗。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久违的打麦机。瞬间我还是有几分错觉的,因为儿时的打麦机总是喧嚣不已,空气中迷漫着的是新鲜麦草的清香和汗渍糅合的味道,像是混合型的烤烟,袅袅中升起的,是给予我生命的那片土地的记忆。而这台打麦机则是静静地躺在人工修建的草坪上,旁边散落着各种配件和麦穗、麦草等似乎暗示着它曾经激情的喧嚣。几只小鸡安静而愉快地啄着地上的麦粒。一位身着白色围裙,头扎红格头巾的瑞典农家姑娘在浓密的树阴下跳绳。她的衣服和在商店里出售的北欧风格的布娃娃几乎一模一样,让我恍然觉得是背包里的布娃娃走了出来,在这个非常适合她的背景下获得了灵魂和生命。小姑娘见我们端起了相机,就不好意思地停下跳绳,去和家人一起将小鸡赶到鸡棚。如今再看和她的合影,小鸭、小鸡、草坪、麦草、打麦机和鲜活的小姑娘的身影和笑声宛然眼前。感觉好像时光在某个隧道开启了新的路径,让我在熟悉和陌生中体味到传统和现代的含义。
上图的这位老师傅在专心致志地做皮鞋,我们进去的时候,他都没有停下手,他身前和身后的墙上和脚下摆满了做皮鞋的各式工具。空气中是那种皮革、灯油、烟草和松木的混合味道。吹塑的这位姑娘更是专注,其认真程度仿佛担心任何的轻缓都可能失业,但她动作中体现出的那种“专业”味道和眉宇间透射出的精心却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是某个工厂的一角――即使我们就身处这样的一个吹塑作坊。烧、敲、锤、溜、吹、淬,顺畅、自然、娴熟。她的作品远销他国了,到这里来的各国游客都忍不住对吹塑蘑菇赞叹不已。白色的肚子,粉红的伞上点缀着或蓝或白的点,晶莹剔透,感觉弹指可破。但拿在手上,感觉到一定的分量后才体会到那种轻灵与沉稳的相融之美。
我们是闻着香味走进这栋小木屋的。屋里已经有很多人,似乎是在排着队,问过才知道是等着买新出锅的饼。早餐吃得不错,我们都不觉得饿,但置身在这香味中,“馋涎欲滴”这个词竟瞬间跑了出来。烧红了的壁炉炉盘上,正烤着一片巨大的麦饼。不添加任何油、盐、调味粉甚至色素,一张素面朝天的麦饼!一张纯粹的饼。纯粹中自有真味道,信哉斯言!当我争求这位老先生的意见给他拍照时,他很高兴,幽默地指着我的相机说,“这是我去中国最便宜的方法”。
当现代化的工业把传统的生活方式不断放逐,后来的人也就只能去品酌变味的文化;当已经熟视无睹的一种生活方式进入了观察者的视野并被饶有兴味地观看时,必然的就是该种生活方式所代表的生活已经非主流了。不仅如此,它退出主流达到一定的程度,也才可能引来集中的关注,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文明反思当下的处境以及未来。这一系列活生生的瑞典民俗图像,是否在不断昭示这样一个道理:文化和文明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固守或坚持,也需要某种固守和坚持?
责编:翟淑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1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