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居住建筑室内环境中的创意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从设计介入和改变生活的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对设计创意的渗透两个角度进行探索,思考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与创造优质生活紧密联系的创意思维方式。最终回归到设计活动的创作本源和根本目的――设计师应关心社会生活,立足生活,才能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使人们的生活向更美、更健康、更有意思的和谐方向发展。
  关键词:家居;室内环境;创意设计;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的生存空间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当这一空间经过艺术设计之后,即成为一个环境艺术空间。人创造了环境空间,随后环境空间又塑造了人。也就是说,人通过设计、规划等实践活动在不断地经营和改造自己生活的环境空间,从而进化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这个空间总是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创意的提示,推动思想的运动,激发创意设计的无限可能,就是在这种循环互动的过程中,提升生活品质和变换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生产决定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其二,生产方式制约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生产方式的表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里从一个哲学高度阐释了作为物质资料的居住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属于人们生存环境中重要的生活资料,住宅环境虽然是以一定物质载体为其存在的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品质需求的升华,它被要求承载更多精神生活的内涵。室内环境的创造是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来实现的,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符合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生活空间。从设计哲学的层面来说,设计不属于一种无前提的抽象行为,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反映,只有基于这种坚实的现实生活,并以人的活跃的思维(创意)为动力,才能使表现(设计)具体实物的意识有型化。由于家居环境是人类的深度情感的归属,其创意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是满足人们对自我价值的欲求,体现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创意设计”将更多的环境艺术元素充实、渗透于室内,以此创造出健康、充满人文关怀,和谐的空间环境。
  
  1 多姿多彩的家居创意设计
  
  1.1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艺术设计的本质包括创造性、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经济性。其中,创造性是突破、创新、改变以往旧有的观念和形式,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同时,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创造合理的存在方式。
  人是充满欲望和理想的动物,他们很少会满足于现状和屈服于自然。正是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造本质和人在生活中的不断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活终归是要水乳交融的共存的。
  想使家居设计充满特色,需要通过有别于普通设计的方法,彰显出室内空间的独到之处。然后这种“与众不同”必须与生活配合,不然,只会让整体的设计中看不中用。
  
  1.2家居创意设计的思维方式
  艺术设计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生活样式的文化楷模,倡导新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没有什么设计是凭空产生的。室内环境设计由于其多样性与其他艺术的创作不同,其创意设计的灵感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对象本身固有的原生特质,其中包括材料美、工艺美、现代工业技术美等内容,是随其所用的材质、工艺、技术等而产生的。如果说设计就是设计生活,这里我们可以将基于这种原生特质而产生的创意设计称之为“物质层面的精致生活”;另一方面则是纯艺术在设计中的表现。这是创意设计更高层次的表现,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和文化层面,它融合了设计师的思想和灵魂,散发了艺术的魅力,渗透了生活的活力。
  想强调一点的是,这里提到的“纯艺术”不单单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绘画、雕塑等作为家居室内陈设一部分的艺术形式,而是运用纯艺术的创作直觉和热情,同时把纯艺术创作的多样手法和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之中,将其和理性设计完美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意手段。这种创意设计可以称为“精神层面的创意生活”,是更高层次的为人服务。
  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它们和环境要素结合而返回生活时,则成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居室内环境设计中,除了帘幔、陈设、字画、摆饰、家具以及可以经常触摸、置换的艺术品及工艺品外,还可以运用室内设计中的要素,比如主题、空间、界面、色彩、灯光、细节等等,都可以成为创意表现的出发点,完成实际使用或装饰功能的同时,成为固定在某些“环境面”上的艺术作品。
  在家居室内设计中,就重要的界面设计来说,一度白白的墙面现在也不甘寂寞了,带有创意灵感的图案进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家居时尚(图-01)。这种创意形式更适合那些愿意亲自动手实现设计梦想的普通民众。相信一个民族设计的进步离不开众多优秀的设计师,但是更离不开全民的创意意识的进步,这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设计未来。
  
  
  
  2 创意设计来源
  
  2.1生活元素对家居环境创意设计的渗透
  室内环境设计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而这些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便是把人类生活具体化,构成了室内环境设计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把某一风格主题与自然或人文特征结合起来。是融艺术享受与生活时尚于一体的创意思路。体现一种独特的生活时尚,映射了人们的一种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图-02)
  
  2.2创意与素材
  我们的头脑中总是贮存大量与生活相符的素材,这是构成创意思维的基础。生活信息的层出不穷对于设计来说,能开拓人的思路,启发人的设计思维。在生活中,任何事物都能给人一种意象,在比较、判断、选择和想象的活动中完成。从某种层面来说,设计创意离开了生活,会变得狭窄。因此,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家是一个与人类情感联系最紧密和最敏感的地方,因此在拥有大量素材的同时,还要学会取舍和运用,创意需要贴近人性,拥有关爱生活的情感表达,才能够使素材变为有意义的设计。
  
  2.3创意与模仿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设计创意上,创新与模仿是一对矛盾。模仿不等同于抄袭,模仿也有模仿的创造性。善于模仿者,会在模仿中作出改变,将模仿转为创新。例如,举一反三,或从原作相同形式上去思考不同内容、题材,或者作局部的创意调整。另一个层面是设计者的模仿技巧和认知水平,在艺术创造中主动模仿生活中的某一个片

段或场景,将其物化,也是一种积极尝试。
  
  2.4创意与生活
  环境设计受时代观念、审美观念和社会需要影响,它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生活给设计提供素材,设计又为生活而设计。好的设计会为生活所容纳、所流行;相反,没有创意的设计自然会被社会淘汰。
  设计要以人为本,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设计处理。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作为人类创造和提高自己生存环境质量的活动,首先,室内空间环境要具有观赏愉悦性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缺少人性关怀的人,在生活上、精神上得到暂时平衡,即高科技和人性感情挖掘问题,这是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之间的相互平衡。因此,设计要贴进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而这些都需要设计的精心构思,创意的无限潜能来满足。
  
  3 “把理想做成模型”的设计师
  
  在设计和生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介质因素,同时也是主导因素,那就是人。人具有创造性,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也在设计生活。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设计师,他们对生活有更敏锐的嗅觉,对人类生活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因此,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跟随时代的脚步,同时又超越时代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表现为提出具有影响力的设计理念和创作优秀的设计作品。我们有必要为自己建立一个创意氛围,为设计创造活动提供外在的环境刺激和诱导因素,把生活方式与生活空间纳入创造性工作的根本机制之中,让它成为设计创造活动的内在思想缘起。
  好的设计作品需要灵魂,如果所言所思不是自我内心的感慨与情思,作品与人之间没有真情交流,也不为社会所需要,没有合乎逻辑可以理解的模式与结构,构素堆砌不成系统、松散、非整、无生命力的作品,没有艺术的生命,就没有生命的灵魂。
  生活理想是如何照进现实的?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设计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等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设计不断开创着生活新的层面。设计,就是将现实状况改变为理想状况的设想和计划,生活就是一种创意设计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有三只眼睛,两只眼睛向前,一只眼睛向后。”这句话让人很受启发。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光要立足过去的生活,即注重历史和文化,还要能感应时代的脉搏,关心人类生活的新的发展方向。将创意设计进行到底!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因为有无限的创意设计融入其中而更加精彩。家居室内环境设计根本意义在于让人类更美好地生活,在于将理想中的新生活转化为现实中的生活。最朴实、最有创意的设计往往都来自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惊喜。
  设计是一种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艺术,那么,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进行。即便坐享其成,也要懂得欣赏,能够选择。在新时代,没有个性和创意的设计也是没有品位和格调的,而保证设计具有个性的最佳方式,则是全民行动起来,创意未来,从家开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1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