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与成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西文化存在的种种差异及原因,提出了在中西文化交往中、采取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加强有效的沟通与相互了解的方法,促使改革与开放的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信念等。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实际生存和发展的过程。由于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具体条件不同,人类各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一、中西文化基础上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古代中国的先秦时代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到公元前140年西汉年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诸子百家长期冲突的分割局面得到了整合,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即中华各民族成员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儒家思想成为传统社会的代表思想。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而且是为全社会所尊奉的家庭伦理,成为维系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的制度伦理学。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是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方式是封闭式的,农业生产季节性强,除了天气、土地条件外,就是人的身体力量,从而形成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关系复杂的等级社会,它助长了个人对集体的依赖,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人际交往式的。以伦理道德、中庸之道为核心的儒学就是这样形成的。希腊地处沿海,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航海,所以航海贸易发达,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文化类型。商业交换对于文化类型中的平等原则有利,由此而形成平等、公正、民主的思想得以生存的环境。与东方文化类型相比,古希腊文化所创造的西方文明的自主、开放、具有开拓性精神、以商业经济为主等特征,代表了一种开放性的海洋文明。希腊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海洋是蓝色的,是开放的,从希腊文化中就有一种开放性一直流传到现代欧美,与东方大多数文明的陆地型、封闭性完全相反。东方文化地处内陆、沙漠,所以是“黄色的”。
西方文化统一的认同性是在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这也是西欧农牧,手工业社会历史变革在文化创新上的反映。新兴文化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形式下,宣扬“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摆脱了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提倡关怀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这与中国文化之父――儒学(世事人生)是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中存在有“人情物理”的不同:中国儒家探求“社会和人生的具体性情”,西方文化重视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理性。
二、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辩正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从中、西医的理论和实践上充分看出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是“辨证论治”,以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核心。认为人的各个部分器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某个局部的病症要通过对集体的整个调理,使用天地人相应相协的疗法。而西医针对人体局部病症,究其病原,直接深入到细胞、血液、人体生物分子、原子以及病菌、病毒。使用器械帮助诊断检查:“辨病论治”,问病开药。中西医诊断病情所侧重的不同点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制。
可以将世界文化粗分为三种:单线活动型、多线活动型、反应型。中国人是属于反应型的,这种文化会优先考虑礼貌和礼节,静静地倾听对方的发言,并对不同的建议审慎地做出反应。而西方人多属于单线活动型和多线活动型,单线活动型是指那些用直线的方式制订计划、安排日程、组织工作,在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人,德国人和瑞士人属于这种人。多线活动型往往根据自己的情绪和事情的重要性来安排时间,意大利人和拉美人属于这种类型。
出现的这三种时间观,我们又可以将它们分成两类,即中方和西方。中方文化的时间观也可用中国文化类型的思想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宗族之间的辩正统一。没有绝对的宗教观念,使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海纳百川,没有对于异教的排斥,使得中国文化不与其他民族对立,而易于为其他民族所接受。中国人会出于礼节的原因,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再发表看法。而西方强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他们的时间观。当罗马的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后原来的希腊文化受到贬斥,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中已经有对当时希腊的神话和宗教的不满,但诗中仍然充满了对于基督教的虔诚之情。它把古代希腊的伟大诗人荷马、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放在地狱中,尽管知道这些人对于西方文化有巨大贡献。强烈的排他性在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再者他们主张用理性和科学为工具对于自然客体的利用和分析,人类驾御自然、征服自然是它的目标。这样客观形成了以个性为代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不同的。他们强调自我与他人处于对立关系。
三、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也引起家庭和对子女教育的不同
儒教文化对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人的姓名表示家族姓氏、辈分、名字、地位等。而西方首先是个人的名字,再是父名、姓氏。明显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文化思想。
西方中“uncle”和“aunt”两个词语代表中国十余种称谓。这说明了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而中国人更注重血缘、亲情,社会关系复杂,伦理道德维系着社会。
中国社会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道德,父母与子女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子女说话稍不注意就训斥,甚至动用家法。而西方家庭父母与子女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更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
中国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望子成龙”,从小灌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应试教育向来是中国的专利,用层层考试来选拔人才,培养精英。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力和财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和业余辅导班应运而生,接踵而至。从选择小学到长大就业、交友、结婚、抚育孙儿等,家长无所不问。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以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行为规范上,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人类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文化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和借鉴邻近民族的经验。一个民族所获得的种种发现、文化创新可以传给其他民族。彼此间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各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就愈快。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时,可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求同存异,进行有效的沟通都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加强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到两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不同的现状,并以此作为相互交流的基础,才能增强双方文化的沟通、了解,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给予了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双方相互学习的机会。文化是没有对错的,重要的是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将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互补、与时俱进,才能在商界、学界或是政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D,刘易斯著,关世杰等译.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侯玉波著.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N].光明日报,2003-10-14.
[4]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2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