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益性出版发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益性出版与经营性出版逐步区隔。但公益性出版辐射规模小,存在资金来源单一、运作模式模糊的发展困境。对此,可以尝试通过非盈利性出版组织来推动公益性出版发展。
  关键词:公益性出版 非盈利性出版组织 合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公益性出版是由合法的出版机构自身出资或其他组织资助进行的,且不以营利为目标的出版行为,它的传播应具有有效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益性出版产品成为出版单位的显性产品。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成为公益性出版的重要缘由,不妨称为事件公益性出版,即公益性出版行为跟随着紧急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国家政策法规的发布而进行的公益图书出版。
  
  一、公益性出版现状
  
  对近年来公益性出版产品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分界线,则前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此之前,中国公益性出版处于分散发展阶段,如2006-2007年,北京出版集团向全国各地、特困区上学孩子捐赠图书5万多码洋,图书种类涉及教育、文学、农业科技知识、医药卫生等。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公益性出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喷薄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出版单位都参与公益性出版中,出版书籍涉及灾难知识、心理辅导、教材教辅、文学作品、历史文化、医学知识等各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地震后,短时间内编写出版了《抗震救灾自助手册》2万册,立即运往灾区,成为全国出版界率先出版的第一本抗震救灾图书,也成为全国出版界第一本到达灾区群众手中的图书。灾难知识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了《抗震救灾自助手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震灾害自救互救防疫》,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地震灾区卫生防病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抗震减灾急救手册》;心理辅导方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灾后心理援助100问》、三联书店的《心理救援》,天地出版社的《震后儿童心理救助手册》;医学知识方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地震后严重创伤并发症防治手册》;文学作品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诗歌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历史文化方面,中华书局组织出版了《羌在汉藏之间》;教材教辅方面,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生命教育》地方教材。
  
  二、公益性出版发展困局
  
  我国给公益性出版创造了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与地方政府设立了各项出版基金给予公益性出版强大的资金支持。然而,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在发展初期依然显现了一些困境。
  1、系统性和规模化不够。目前,我国公益性出版集中在组织行为,规模不大,导致公益性出版的传播效果较弱。例如山东出版集团、明天出版社在重庆国际会议中心山东出版集团的展位上举行名为“爱心温暖童心――向重庆两所小学赠书”等;这些公益出版行为在社会上形成的影响力不大。
  2、资金来源单一。如上所述,国家职能部门主导的公益性出版,有着强大的行政优势。2009年11月,中国启动了国家出版基金,以资助优秀的公益性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的资金直接由国家财政支付。重庆市在2009年12月公布了2009年公益出版项目,共计资助资金500万元;湖北省出资300万支持社会公益出版项目。资金支持对于公益性出版发展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因而,中国的公益性出版需要建立公益出版基金。然而目前,国内近200家出版基金大都依附于国家职能部门、出版社、各大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并不具备独立法人的性质。依靠于国家和政府的公益性基金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并不利于真正公益性出版的成熟。
  3、政策法规缺位。目前,还未出现一部对于公益性出版的专门法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但是这些都是对公益性出版基金的法规,内容也是对于出版基金申请的各项严格规定,而对于公益性出版的政策性鼓励条款相对较少。
  4、运作模式模糊。公益性出版单位的主要目标是为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经营与否不应该是其发展之争,盈利与否才是决定其基本性质的关键因素。公益性出版单位在现阶段是很难走上纯公益的阶段,例如古籍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这类型的出版单位受众面窄,要完全进行完全公益,没有经营性的出版企业的资金支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当下又缺乏出版基金,公益性出版单位很难维持。因而,公益性出版单位需要经营,但这种经营的目标不能等同于市场化经营,其运作模式及经营性质在目前尚不明晰。
  
  三、非盈利性出版组织促进公益性出版的路径
  
  对于公益性出版的发展,有学者提出构建“非盈利性出版组织”的构想。“非盈利性出版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因此,公益性出版单位作为非盈利机构,政府给以免税等优惠,所得赢利既不归业主,也不能分利给雇员,而只能用于回报社会和发展自身事业。”从长远发展来看,非盈利性出版组织的建立十分有必要。公益作为关系公众利益的事业,建立非盈利性出版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保证公众利益的实现。非盈利性出版组织的建设和动作具体可通过下述方面进行:
  1、拓展资金来源。这方面,慈善资金的来源构成可供借鉴。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1)国内社会各界的捐赠与赞助。这是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机构赞助和个人捐款,其中机构赞助既有企事业单位,也有其他类型组织。(2)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团体的捐赠和赞助。这也是我国慈善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3)政府资助。现阶段我国政府资助则主要体现为资金资助和税收优惠。如上所述的,国家出版基金,重庆市、湖北省出版基金的建立都属于政府的直接资金资助行为;而税收优惠则表现为《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规定的,单位慈善捐赠在年度应纳所得税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给税所得额中扣除等优惠措施。可以看出,慈善资金的来源相对比较多元化,能够聚合的资金更多,非盈利性出版组织的资金来源若能如慈善资金一样多元化,当能为公益性出版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尝试项目招标。将公益性出版项目作为公益项目进行项目招标制,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公益项目质量,从中筛选出最需要资助的公益性出版项目。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让市场为公益项目、公共服务定价,寻求最合理价格与最优服务,使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一点也可借鉴慈善资金的运作方式。如中华慈善总会

下设办公厅、筹募部、项目部、对外联络部、财务部、新闻办公室等分支部门,项目部则专门负责慈善项目的运作,执行中国慈善总会藏文化基金、电影放飞梦想等37个公益项目。同时要建立相应的专家评审小组,负责审评公开招标的公益性出版项目。评审小组可由政府人员、出版界人员、慈善基金会人员以及社会民众四种不同类型人员组成,以形成较为全面、公平的评审小组,并且采用匿名评审方式,防止各方力量的干预。
  3、强化信息管理。将所有信息都进行网络公示,展示资金流向,公布人事机构、项目运作消息等,都有利于加强民众的信任。例如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便于非盈利组织申请项目,使招标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提高工作效率,专门开发了“基金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项目招标信息的发布,申请机构提交项目建议书,基金会对项目的评审、资助、监测、评估等所有工作流程都将通过此系统进行。
  4、三方监督结合。三方监督意味着自我监督、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这里,三方监督力量可以形成合力,组建独立于三方的机构,对公益性出版项目的计划、实施以及效果验证进行审核、修正,保证公益性出版项目按预期计划实施完成。
  公益性出版模式更加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不仅是限制性政策,更多的需要的是鼓励性、激励性政策的出台。在这方面,国外在对于公益性出版给予的政策支持方面的条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美国,对非盈利性的出版机构的激励政策分为两种:一是免征税,二是通过联邦政府财政进行资助。美国政府对出版的资助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直接资助,即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拨款给出版社、杂志社、政府有关出版部门,如美国政府印刷局等,甚至还可以与杂志社签定长期的资助合同。直接资助的受益者主要是非盈利性的出版机构。二是间接资助,即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对科学研究,对学校,对图书馆的资助来间接资助出版业。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对学校、图书馆拨款间接资助出版。相比美国,法国的图书与阅读局掌握着一笔可观的法国“国书文化基金”,该局成立了一个董事会,其中4/5的成员是出版商、作家、书商、国书馆的代表。为确定这笔国书文化基金如何分配与发放,设立12个专业委员会,它们由100多名学者、专家和出版界人上组成。呼唤中国公益性出版专项法规、条款的出台才是当务之急。
  我国公益性出版发展当前面临的资金来源单一、营利模式不清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培育非营利性出版组织,建立完整的公益性出版的流程体系,并出台相关激励性政策法规对于公益性出版也是必要的。我国公益性出版要从“短期的公益性出版”转化为“长期公益性出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