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保江
“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更加清晰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开罢,会议在全面总结2006年的经济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搞好2007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通读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字面上发生了一个“细微”变化,那就是从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快又好发展”变成了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
可别以为这是搞文字游戏,小看这一细小的排序变化。这其中可蕴涵着科学发展的大道理。“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更加清晰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过去我们在强调“又快又好”时,虽然也不断强调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但总是不自觉地注重了速度,而忽视了经济发展质量,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忽视了经济繁荣背后日积月累的社会矛盾,忽视了经济增长的技术知识支撑能力建设,忽视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优化问题。
当然,我们不应该简单指责我们过去经济发展中的“快”,也不应该简单地责怪我们对速度和规模的追求,因为在一个经济总量规模很小、综合实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不强、人们渴望解决温饱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快速膨胀的阶段和条件下,速度就是主要矛盾,就需要集中力量保速度。如果惠顾到五十年代新生的红色政权面临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积压和包围的条件下,当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超英赶美”以壮大社会主义新中国,本来无可厚非。后来出了问题也不错在其追求速度、追求增长的赶超目标本身,而是错在用“左”的脱离实际的手段而已。1998年之后一段时期,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我们为保持8%的增长速度而采取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也是那个时候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应该说,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步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所有制格局;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经营管理机制根本改变;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外资经济长足发展;国内居民收入快速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稳步推进,所有这些就最终形成了支撑国民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微观基础和基本条件。所有这些与我国“高居民储蓄”、“充足的外商投资”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条件一起,共同形成驱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强劲机制和推动力量。也正是如此,速度问题就不再是主要矛盾。2005年、2006年两年在中央严守“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猛踩刹车的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仍能够高达10%以上,就是有力的佐证。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信息,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20万亿大关,在经济总量达到如此高度,自主性高速经济增长机制已经形成,而经济增长背后的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变成了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因此,强调经济发展要“好”,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前提,做到“又好又快”,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当然,这里的“好”所体现的“质量”,不仅体现在投入―产出效率、能源消耗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显著提高上,而且应该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要求。
为此,要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和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坚持“六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好“四个着力”,即着力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机制,用“又好又快”的指挥棒,引导各级政府行为,加快构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要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和知识积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要着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寻找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1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