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变成“悦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 鸣
据说,在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一部经书,滴上一点蜂蜜,然后让孩子去吻经书上的蜂蜜。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爱读书的民族,也许这“蜂蜜”还真管用;至少也在传达一种观念:读书,可以是快乐的。
也许有人说“读书很苦”;作业多,工作忙,哪有时间读书;也许有人说“没兴趣”“不爱好”;也许有人说,读了书,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也许有人说,不知道该读哪些书;也许有人说上网看看就能替代读书了。我想,经常读书时间被挤占的人,是否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性?“没兴趣”、“不爱好”的人可别太早下结论!想能有立竿见影的读书效果的人,是否太功利了点呢?不知道该读哪些书的人,是否忘了上图书馆或书店?网络阅读真能替代书本阅读吗?
一、把阅读融入生活的血液
在人类历史上,阅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中,形成了阅读即生活的文化。正如中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把阅读融入了自己生活的血液之中。
中国西汉目录学家刘向曾经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清人张潮也从另一个角度做了生动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些都说明了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及其旨趣。
也有人将阅读图书划分为图书馆、书房认真研读的“桌上书”,车站、机场随时翻读的“口袋书”,睡前床上休闲浏览的“枕边书”,把阅读行为渗透到人们一天中的不同时段。
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之融入生活的血液中,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品质。
二、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动力
对语文,很多中学生说:“没兴趣!”“不爱好!”其实别太早下结论!因为你未必真正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究竟是什么。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譬如对某一种食物,在还不知道它的好处、妙处的时候,就凭着爱好、不爱好的心理加以排斥,就说“不爱吃”。这对吗?所以,对自己认为不爱好的学科,也有必要进一步尝试一下,是不是真正不爱好。
请你依据下表的要求做做兴趣爱好调查,看看结果如何。
语文学科兴趣检查表
[检查方法]把问题看清,A与B中,爱好哪一方面就用0把相应栏目中的A或B圈起来;不能确定时,A和B都用△划出。
A(左) (右)B
1.作文、写诗A B编制各种表格
2.编辑班报或校刊A B画刊物的刊头和插图
3.学习英语句型A B研究汉语单词和复句
4.玩围棋、象棋A B猜谜语
5.阅读政治家传记A B阅读诗词
6.阅读中外名著A B读初级英语故事
7.琢磨同义词和反义词A B写英文短文
8.喜欢文学期刊社工作A B喜欢在体育器材商场工作
9.写日记A B研究气温、制作图表
10.听英语广播讲座A B听小说连续广播
[记分与结果]只计算左边一栏中0与△的数量。0为2分,△为1分,叠加起来,看合计分数在下面这张表中处于哪一“兴趣等级” :
结果怎么样呢?未必就真的是“极其不爱好”吧!如果检查的结果处于爱好与不爱好之间(“一般”),你就应该抱着信心去认真学学看。更何况,所谓爱好、不爱好,主要是由于外在的某些因素促成的,未必反映出你真正的兴趣或不兴趣。你如果真能抱着信心认真去学一学,坚持一个月以上,你就很可能看到成绩,这“不爱好”的语文也许就会变成你擅长的科目。
至少对属于语文科的课外阅读应该是有兴趣的!如果目前还感觉“没多少兴趣”那不是你没兴趣读,而是这“兴趣”被压抑住了你还没发现它!
人的天性是追求快乐的,对快乐人心的事情总是充满着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是这样。而读有意味的书就是一件快乐人心的事,多读有趣的书反而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你怎么可能没有兴趣?怎么可能不想读?
我和许多成年人都有这种经历:从小学三年级或者更早一点,我们就开始阅读一切能搞到手的“杂书”了,它给我们别处得不到的许多欢乐,越读越爱读,越爱读就越读得多,一个意外的结果是使我们居然逐渐喜欢上了语文,并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充满快乐的学习。
也许由于种种外在原因,譬如作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家长和学校的管制,使你长时间以来,竟然接触不到多少课外书籍,偶尔冒出来的读书念头又往往被“扼杀”。与此同时,在大量的作业之余,是大量的影视节目和流行曲一类的东西填补了你生活中的空白,给了你欢乐。久而久之,你也许会觉得不读课外书照样过日子,以致使你竟不曾发现,在自己心中,原本也有从读好书中求知求乐的天性!
其实你不是没兴趣读,也不是没时间读,而是尚未尝到读书的快乐。除了阅读课文,你还可以去找中外的惊险小说、科幻作品或历史小说来读。惊险小说会给你惊心动魄的快乐,科幻作品能给你驰骋想象的快乐。快乐激发兴趣,由此再读读体育和文艺明星的传记、科学家及伟人们的传记,从此读下去,从各种各样的书中获得各种各样的快乐。读了,你才知道自己的兴趣有多大!而且,这一方面的兴趣完全可能发展成对整个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经典阅读的传统力量
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完全凭兴趣读怎么读得过来?人生短促,时间与精力都十分有限,所以读书不能没有选择。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能够对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书籍也不过那么有限的几本。
在读书过程中,你读了什么,一般你就会成为什么。读肤浅的书,你就会跟着肤浅;读不朽的经典,你至少能让自己的灵魂接受一次拷问,让灵魂得到一种升华。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读书一定有益,而经典阅读又显得尤为重要。用历史的眼光看,每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都是在它的经典中升起的。现代人仍然只有在经典传统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智慧源泉和灵魂归宿,因为经典阅读始终是我们接引文明脉络、确认文化身份的自觉途径。
约翰・弥尔顿说: “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是人类最优秀文化的结晶。经典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视角去审视、诠释与理解;它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更为久远的历史生活中去。
读经典其实就是在与先哲进行对话,就是主动接受他们的思想、智慧的辐射,其乐无穷。经典文字之所以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如此巨大,是因为它有流传、辗转的历史沉淀,所以经典能够形成一种持久的习惯与气势,这就是传统的话语力量!这就是传统的魅力!
四、博客时代的经典阅读
2005年新浪Blog2.0的推出使得博客一时间成为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新宠。现在至少70%的网民都是博客用户,以至于眼下的时代被称为“博客时代”。于是有人预言:20年内博客必将取代图书。有人担心:博客时代读书的人将越来越少。
其实这些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请看2006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要求全面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己确定题目和文体,字数800字。
这一高考作文题的有关部门调查数据说明了阅读率持续走低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博客真能代替书本阅读?我以为不然。因为博客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网络日志”,即在网页上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个人信息的一种记录形式。博客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最大程度地彰显个人的自主性或独立性。尽管它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载体,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取代最古老的知识传承方式――读书。就像收音机、电视、手机短信、网络聊天的出现尽管冲击并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但始终不可能真正代替阅读本身一样。
真正在网上漫游过的人都知道,虽说技术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交互式的信息传递,但如果仅限于在这样的虚拟空间里冲浪,那就只能随着无穷链接起来的零散信息,去进行身不由己的浮在表面上的漂游。而这跟“读书”所应有的“求道”精神,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有人说过,书的主要功能是供人查阅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书的主要功能将不可避免地被网络取代,因为网络在这种功能上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
然而,我要说:图书不仅是供查阅的工具。书是有个性的,一本一本的书犹如一个一个的人,你极有可能与他或她建立“交情”,这也许就是阅读与查阅的区别所在。对于一个人来说,有这么一点非功利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能让你拥有心智生活,就像与人交往中那点非功利的东西能让你拥有友谊一样。因此,在博客时代,经典阅读不可缺,因为它所带来的愉悦和收获是网络所不可替代的。
五、阅读方法指津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通过足量而优质的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全体语文教师积年成功的集体创造。
学生每天平均不少于30分钟用于阅读书刊报纸及经典名著。每人都必须备有专用的课外读书笔记。所记内容一般应包括所读文章的作者、出处,阅读的大体字数,摘抄精要精彩的语句段落,简短的阅读感想心得等。做剪报和剪报批注,也是课外阅读笔记的很好形式。
经常上图书馆甚至书库看书。开始不一定有太明确的目标,碰到什么书都翻一翻,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发现重要或感兴趣的问题,再通过图书索引卡片或网上书目查找相关的书,借出来集中地看,这样又能做到在博览基础上的精专。
整本书如何快速阅读?如何读得又快又有收获?
首先要阅读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和序文,这一重要环节,能为读者提供一把打开此书的钥匙。
内容提要,是对全书简明扼要的提示。有的也叫内容说明,除了概述要点外,还简要介绍该书的特点和风格。读了它,心中有数,避免漫无头绪,既节约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一本书的目录,既是书的眉目,又带有提要的性质。借助于目录,不仅能使读者清晰地了解该书的内容和要点,而且还能帮助读者弄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还有引导读者挑选阅读篇目,选择阅读重点的作用。
序文,有的叫“序”、“导言”、“前言”、“作者的话”、“写在前面”等,由于序文能揭示一本书的梗概,补充作者还没来得及在书中详细阐明的新思想,评价其得失等,因此,序在一部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既可以帮助掌握阅读本书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使读者获得比本书更多的知识。对序文“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的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或没说够的地方。”(叶圣陶语)
其次,要善于运用参考书,阅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说的“参考书”,是专指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其他的书而后明了所读的书的那些书籍。
另外,阅读时,学会读注释,养成利用注释的习惯,可以说也是独立阅读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
我们所说的“阅读”,是以“读书”为目的的“读书”。读书的快乐是内在的、自足的。是属于每个独立的头脑和孤独的心灵的,那种快乐是一种感悟的快乐,一种思考的快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的读书境界,让阅读成为“悦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288.htm